台灣教育必須撥亂反正

難解的台灣教育問題

李本京
(中美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


前 言

台灣在經濟上的一些成就,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事實上,這也是在民國六十五年,台灣不再接受美援,卻能自立更生的實例,在此後短短的二十年間,創造了「台灣奇跡」,這是因為有一批來自大陸技術官僚們的引導以及台灣人民的勤勞外,最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那發光發亮的教育政策。然而這一切,都因為教改的發動而變了樣,從此台灣的教育政策淪為一個千瘡百孔的局面,而始作俑者都在事後大言不慚的說:「教改的旨意無錯,錯在執行方式。」這種一說就錯、一錯就賴的懦夫行為,卻出自這位享譽國際的科學家之口,真是令人目眩頭暈,三歎不已!本文續就十年來台灣教育落後之事實,將部份問題嚴重之教改政策條陳於後,作為一個歷史紀錄。

台灣教改之變動由來已久,遠在一九九六年李登輝以高票當選總統後,就由某些聲音很大、卻是外行的學者們搞起了教改,進而種下了一些無可挽救的、摧殘萬千學子之錯誤政策;而這些政策中,扭曲教育最深的就是教改新政,例如:教授治校、擴充大學、增加中小學教師訓練等,都是由嚴重偏差想法所堆砌而成的政策,此形成了今日因教育政策不彰而製造了不安的社會。在這一不安的社會中,最令人感到問題嚴重的是,民間日漸盛行的「讀書無用論」。

「讀書無用論」之成因及後果

「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教改所衍生出來的問題,當年扛著教改大旗,打著「教改有理」的招牌,橫行教育界,如今惹了大禍,卻一個個腳底抹油,溜之大吉,躲了起來。然面對這一嚴肅的問題,終要有人提出解答;面對這一要命的爛攤子,終要有人來收拾。本文將就此一問題之成因,尋找答案。

教改的一大說法就是擴充大學教育。某位科學家曾大力呼籲擴大大學生的人數,而達到提高台灣人民素質之目的。於是行之有年之技職教育頓時崩解,大量的專科學校在這一政策引導下,升等為技術學院,再上調升格為科技大學,最後成為大學。問題是,這樣子的專校一變而為技術學院,有無嚴格的門檻。事實上,這些門檻幾乎都是形同虛設,政府的政策是這樣:「先改制,再管制」,於是等到大批技術學院成立之後,再嚴格要求其品質,而非先設高門檻。這一本末倒置之現象,即是教改專家的傑作。

這一傑作,使得台灣大專院校從二十年前的六十所,一躍而為今天的一百六十三所,這是教育部最新資料所公佈者。為了滿足教改需求,教育部一方面大力增加私校數量,一方面則要求國立大學增加錄取名額,尤其鼓勵大學設置研究所。就在今天,全國就讀碩士學位者高達十六萬人,而攻讀博士生更高達三萬人。試問,這麼多高學歷的研究生畢業後均能順利地找到工作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今年九月二日《中國時報》的第二版,這樣的下了標題:「找不到頭路,一堆博士家裡蹲」。十年前,博士生也不過僅有一萬人,在民進黨刻意與李科學家的配合下,人數一躍為三萬人,這是一個全世界從未見到的怪現象,而這一怪現象最終將動搖國本。這難道就是民進黨及李某人所要的嗎?事實上,人浮於事是一個老問題,這本來應是人力市場的問題,而今卻發現這還是一個不良教育政策所衍生的問題。

此一令人膽戰心驚的局面,連到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也坦承「這是很恐怖的事。」事實上,何司長不過僅看到了「恐怖的事」,而成千上萬的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才是首當其衝、親身經歷了這類「恐怖的事」,這筆帳究應向誰討?在筆者執教的博士生班中,有些同學對未來就恐慌萬分,不知所措。身為老師的我,有傳道解惑之責,然而傳道尚可,這解惑就不知如何以對?事實上是教改召集人的偏差想法,才引致了今天這一堆在沙中的炸彈,不知何時會爆開?這位披著科學家外衣、實是教育外行的人士認為,讀大學才能提高國民素質。他的發言造成了今天博士滿街走的情景,使得高階人力閒置。這一嚴肅的問題,每一位在大學工作的同仁們都已看到,李家同教授就為此憂心,認為這一現象只是開始。

流浪博士何其多

流浪博士已逐漸成形,《中國時報》在這篇報導中就點明,某位自美國一流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年輕人,從台北的學校找到彰化雲林仍無著落,自嘲成了流浪博士。這就是教改的敗筆之一,如今大錯已鑄。目前在校學生人數除碩、博士生如前所述,還有將近百萬之譜的大學生,如此龐大的人數對人力職場而言是一個無解之題,於是我們有了流浪博士、流浪碩士,當然更少不了流浪學士,當他們手攜畢業證書卻不能因才就業,到處碰壁,那下一步就會從失業問題惡化成嚴重社會問題。今日台灣的各類問題繁多,然而最令人不安的,莫過於教改所產生的災難。

失敗的中小學教育政策

若論教育中何者最為重要?有識之士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是中小學教育。自政府播遷台灣以來,由於有適合的中小學教育政策,才能藉此為基石,從而發展出良好的教育政策。然而十年前的教改,卻完全撲滅了這一照亮台灣的明燈,如今台灣的中小學教育千瘡百孔,不忍卒睹,善良的台灣人除了忍受教育部之專制獨裁外,似乎尋找不出一個解決之道。在所有這些有關問題中,為害最深的就是「九年一貫,一綱多本」政策。

中小學教育政策可以說是教改核心,而這一改變卻摧毀了原本相當健全的教育基礎政策,自從「教審會」在民國八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成立後,教育部翌年即雷厲風行,在毫無配套政策下,為所欲為的將一輛跑車駛上了一條虛幻的公路,其肇事機會自是百分之百。然而當年有如紅衛兵般橫行的教改者,如今卻一聲都不響,坐視大錯已鑄,讓全民埋單,其為禍之大,真是罄竹難書。

教改者推動之「一綱多本,九年一貫」,將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搞得人仰馬翻,局面失控,在這一新的政策之下,中小學生課本可由多家出版商提供,於是在升學大前提下,老師們豈敢僅要求學生讀一個版本。在這一制度下,不但見師生疲於奔命,家長也為多餘之教科書付出負擔,在經濟環境每況愈下之際,復加上書本錢黑洞似的增加,貧苦家長們之苦,執政者未曾看到?除此之外,中小學將各科劃分為七大類,例如當年的生物、化學、物理各有不同的老師負責教導,如今則責成一位老師負責;而音樂、體育、美勞的老師也是三合一,於是教體育的老師也需要教唱歌,這種立意之偏差,導致中小學老師不知所從,嚴重影響到教學品質。

此外,學生也因缺乏對國家之信仰,而不知效忠那一個國家。當陳水扁說中華民國是「啥米碗糕」時,身為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引導學生有愛國情操?在過去十一年中,先有李登輝,再來個陳水扁,已經掏空了國家的精神與魂魄,剩下的僅是貪腐、違法,教育工作者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才是今天學生的悲哀,教育工作者之無奈。中小學教育是教育當中最重要一環,如今執政者正在將此最為重要之建國基礎予以分解,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流浪教師之問題

面臨「流浪教師」之嚴峻問題,教育部要從今年開始實施所謂的「精緻國民教育五年方案」,說白一點,這一政策提出就是針對「流浪教師」問題而挑起的選戰策略,根據這一策劃,全台小學每班人數由目前平均卅五人降至今年的卅二位,希望能夠達到增聘老師之目的。然而,這一為選舉而提出的策略果真得以解決「流浪教師」問題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不過,在得到答案之前,應該先看看「流浪教師」一詞是如何而來的。

用白話文說,「流浪教師」就是找不到工作的合格中小學教師。事實上,「流浪教師」也應包括找不到工作的合格教授,根據教育部去年二月公佈的師資培育統計年報透露,至民八十五年底,全國失業之合格中小學教師達到五萬七千人之多,若至今年年底來看,此一數字絕對會再急遽上升,而這只是官方統計,實際上的數字當然不只如此。由是可知此一嚴峻現象,而這也是號稱富裕台灣的一大諷刺。

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再報考修習「教育學程」,其時間及花費上等於讀了一個碩士,等到修習期滿,還要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才能取得證書,求取教職的工作。然而在台灣經濟沉淪下,再加上少子化,想要能順利取得工作卻是百中不得一,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有許多找不到工作之合格教師。另外一個釀成此種現象原因,在於政府一直到事情「大條」後,才驚覺少子化的時代已飄然來臨。由於事前沒有未雨綢繆,如今問題來了也想不出對策,倒霉的豈只是合格教師,一些七、八年前在教育部號召及鼓勵下所設的「教育學程研習班」的大學,就因此也成了受害者,這是因為政府在當時未及省思到少子化的問題,而看著不少大學爭相設立學程班。從民國八十三年發現少子化問題如此嚴重,乃以評鑒方式要這些班級減班或取消,這對很多大學非常不公平,因為當年在教育部監督下,廣徵教師,撒下資金,如今卻落此結局,真是欲哭無淚。

目前這五萬多「流浪教師」,大概有三萬人預備繼續謀求教職,專心作一名「流浪教師」,其他二萬多人則只好放棄所學,另謀他途。這種由於政府不良政策所導致人力浪費,真是令人驚嚇!教育人力資源浪費,不知執政者看到了沒?事實上,在政府「重量不重質」的既定政策下,有些學校之學程班畢業生,多年來無一人通過資格檢定考試,教育部有關職司有無看到此一現象?而這也顯現出台灣教師素質面臨崩盤之困境。教育部去年出版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指出,各項專業教師以特 教者最受歡迎,而以修習中文者最難取得教職。由於政府近年大肆減少中文教學時數,所以當今國文科之儲備「流浪教師」最多,幾乎有四千人之譜,這真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資料。

沉淪中的高等教育

由於某科學家對教育放的外行話,目前國內高等教育就因此而面臨困境。前台大校長陳維昭在《台灣高等教育的困境》一文中明白指出:「我國缺乏一貫之高等教育政策」,這真是一針見血之語。事實上,在過去十年中,教改殘殺了教育一貫性之原則,而施之於一些不切實際而後患無窮的政策,如今大學生成為「稀世之客」,換句話說,在某些學生報到不足之窘境下,要有教無類,真是癡人說夢。當一位本來就不應該畢業的高中生,以十八分考上大學,請問老師要怎樣教他?而對此怪現象,這位科學家又發妄語「十八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一年內教他考兩百分。」筆者執教三十七年,還沒有發現有此本領之大師,可以如此神仙似地將一個考十八分的學生,僅花一年就可教出兩百分的學生。若如此,筆者建議這位教育外行者,不妨自己先放棄五十萬新台幣月薪的研究員薪水來大學任教,以實現自己所說的話,教育那位十八分進大學的大學生。

事實上,由於大學多,學生少,套句陳校長之言「大學高中化,研究所大學化」。另外一個劫數是泛政治化的政策,例如為了選票,執政黨祭起一個號稱「一縣一大學」之口號,於是陳水扁一下鄉,一定根據此一政策到處設校,從而稀釋教育經費,當然也不可避免地降低我國大學生之素質,進而恢復鎖國政策,阻擋台灣青年求取國際競爭力之機會。因此,筆者乃認為有此種令青年迷失發展方向之教育政策,已使國本動搖了。

高等教育出了問題,這是一個人人俱知的現象。誠如葛永光教授在其《當前高等教育問題的癥結》一文中直率指出,大家談到高等教育,人人都猛搖頭。事實上,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是滿多的,然而一大部份卻與教改脫不了關係。今天國人對此已有共識,然而卻無法在解決問題上有共識,例如執政黨肯抽出那只政治黑手,讓教育的歸教育?這真是一個大哉問!

結 語

今日台灣教育問題不一而足,這與教改召集人的性格有關,他的強以為知,凡事均有意見,例如最近又有謬論,認為「高中職畢業生每年進入研究型大學最好能達到百分之二以上」。這是何等重要的政策,請問這資料從何而來?是「青菜」說說,還是有科學論據?如今台灣教育幾近崩潰,又有這樣一位講話不負責任、誤國誤民者不斷地放言高論,我們到底還要忍耐多久?他最近在「我國高等教育論壇」上又發表高論,認為「大學生要學習舉一反三的能力,而非樣樣都行。」此言有理,國人也希望他不要樣樣逞能,而應專注於其化學實驗室中的工作。

每一個愛台灣、關心台灣的人均應該高度關懷台灣的教育,惟有大家表示意見才能感動主其事者的注意。今天,台灣年輕人由於身處不良的教育環境中,自然無法在未來國際職場中競爭,而這不但是當事人個人損失,也是台灣之損失。在日後的職場中一定含有國際化因素。因此,外文及國際觀就是現代青年走向二十一世紀職場之必經途徑。

不幸的是,在當今政府主導之下的年輕人對手到擒來的大學文憑並無珍惜之感,這一現象將引導年輕學子「讀書無用論」之異端想法,從而破壞了讀書的無上價值觀,年輕人將不再珍惜讀書之機會,反倒要退學去賺錢,此風若長,將在不久的將來釀成更難解決的就業問題。執政者能不正視此一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