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氣氛塑造到簽訂協議

論兩岸兩會之復談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從馬當選到馬就職:

十年之前,由於李登輝提出所謂「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導至兩會接觸中斷,特別是陳水扁刻意挑釁,製造麻煩,兩岸之間,無可奈何的對抗了十年,直到今年年初,中國國民黨大贏立法院的選舉之後,台灣的政治形勢開始出現有利於兩岸和平方向,具體的變化,兩個月之後,代表藍營的「馬、蕭組」贏得大選,可以說是為兩岸未來的和平發展奠下堅實的基礎,北京當局此時雖然歷經南方雪災、病毒肆虐、拉薩暴動等內政上的種種考驗,仍然難掩歡愉之情,中共的媒體評論說「本周(2008/3/24~3/30)是『春分』過後的第一周,雖說時不時還有寒流的襲擾,但人們已經能夠明顯感覺到撲面而來的絲絲暖意。特別是對於剛剛送走了一個『寒冷冬季』的島內民眾來說,期盼已久的『暖頭』已近在眼前,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但是他們對此勝景仍有克制,媒體評論說「但是,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時節,總有一些徵兆在提醒著人們,冬天欲走還留,想要徹底擺脫寒冷尚需時日。」又說「對台海回暖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風切變』威脅保持清醒的認知和高度的警惕」, 所以在當時北京當局在對台政策上採取了低調自製的「三不」策略,即「不評論,不發證,不入島」,以便減少意外,另一方面,在博鰲論壇上大開方便之門,高調迎蕭,胡蕭會面,共築雙贏;之後連戰私人的大陸之行,胡也安排與之再聚北京,強化互信,於之同時,具有海基會准董事長身份的江丙坤先生也在大陸訪問,足見北京是十分積極地形塑環境,炒熱氣氛,迎接新時代。

此一審慎的兩岸策略一直維持到5月20日馬英九順利就職,而且在演講中提出:「我們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早恢復協商……我們已經做好協商的準備。希望七月即將開始的週末包機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台,能讓兩岸關係跨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又直接讚揚胡錦濤的觀點,「這些觀點都與我方的理念相當的一致」。而且馬英九更提出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我們真誠關心大陸十三億同胞的福祉」 等等在台灣睽違十餘年的政治用語,至此北京可以說是放下心中的大石,開始全力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

5月22日陳雲林先生以「兩辦」主任的名義,發表「就當前兩岸關係問題談話」,選擇性地積極回應馬英九的期待,他說「在新形勢下,台灣方面表達了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願望。我們希望,兩岸雙方以兩岸同胞福祉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重,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紮實推動兩岸關係不斷改善和發展。」之後提出「我們期待,正式恢復協商」,「我們將更為努力地推動兩岸直接『三通』進程,更為努力地促進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合作」,以及「我們將繼續加強與台灣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的交流,共同致力於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總之,中共當局在馬英九就職之前,採取了表面自制,私下努力,全心維護的策咯,塑造出好的環境和氣氛來迎接新的兩岸關係。特別是對馬英九的演講採取正面和善意的立場加以解讀和回應,使人們清楚地、明確地理解到台灣回歸「九二共識」的結果。

二、從善意解讀到善意互動:

馬英九就職之後,中共對台的善意再進一步落實到行動之上,先是主動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創造兩岸執政黨主席首次會面的和解印象;胡錦濤在與吳伯雄會面時說「吳主席首次以國民黨主席的身份率團來訪,是新形勢下國共兩黨關係和兩岸關係的一件大事。希望我們能夠在國共兩黨以往交流對話的基礎上就新形勢下促進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深入交換意見,共同面向未來,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時胡還特別明確地指出「我們應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盡快恢復海協會和海基會的交往協商,通過平等協商務實解決兩岸間的有關問題。兩會恢復協商後,首先要解決當前兩岸同胞最為關心的兩岸週末包機、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問題。只要雙方共同努力,這兩件事完全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辦成、辦好。希望今後兩會制度化協商能夠順利推進、不斷取得成果,並在雙方方便的時候進行兩會領導人互訪。台灣同胞期盼大陸同胞贈送的一對大熊貓『團團』和『圓圓』盡早到台灣去,我們會積極促成。」

這就是說以胡錦濤的身份地位為馬英九的選舉支票背書。這應該是對馬轉達了無比明確的善意信息,馬的週末包機和陸客來台的承諾到了此一地步,可以說已經兌現了九成五,還有四成在兩會簽約,一成是七月四日的包機載客在指定的機場降落而已。

當然馬英九也清楚胡的善意,果然在六月四日的活動上,馬英九也從自己新的身份作出了新的回應,此一回應的特點有二:首先是將以往為政權撻伐轉為對大陸同胞的關懷,所以馬說「我對『六四』的關心,主要在於關心大陸同胞能否享有自由民主的生活。」;其次是將以往靜態的批判轉為動態的評價和鼓勵,因此馬認為「大陸首長對災民的關懷、災難及抗爭新聞報導的開放……國際媒體亦迭有佳評,顯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已有一定的成果。」 客觀而言,中共原本對馬英九的反共的態度是有所瞭解的,但由於在民族的大是大非原則問題上,有共通語言,因此,以往對馬的「反共」也是淡化處理,而今年的表現則使得中共看到新的馬英九,從核心價值來說,馬並沒有改變,但是馬巳經開始從執政者的高度,從變遷的觀點來面對事實;這就增強中共當局願意與之交往,希望在馬的任期成就某些事功的決心;故而於之同時中共啟動了傳聞甚久的對台系統的人事調整,由外交部的黨組書記王毅接任台辦主任,原主任陳雲林屆退之後,轉任大陸海協會的會長;此一人事安排,應該說大陸方面有過全面的思考:第一陳雲林從政策執定面轉入決策推動,由於陳在台辦系統長達十餘年,加上陳對胡的台灣問題的思考,對胡政策的掌握,尺度的拿捏,使得陳在此一職位上,有了極大的彈性和把握,有助於在兩岸進一步交流互動後,在第一線及時處理棘手的突發的事故;第二是鄭立中和孫亞夫的新職。從職務上說,他們都嫻熟對台政策,是台灣事務的老手,如今又遇上兩岸難得的和平機遇期,可以說正是大展身手的時機,有可能為胡,為中共政權在此一領域立下汗馬功勞,故而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大為提高;除非在哪些對台政策上,王毅和陳雲林出現分歧,然而,此一現象在可遇見的未來發生的機率不大,何以如此,這就涉及王毅的兩辦主任的任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王毅的任命,首先此一任命是大大超出眾人的預期之外,因而也引起各方的猜測:台灣方面多半從國際空間的角度,加以臆測,如台灣媒體稱「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千挑萬選,把兩岸關係難得歷史機遇下的對台工作重任,交給王毅,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借重王毅的外交長才,推動未來國共兩黨展開和平論壇、兩會商談台灣國際空間問題。」 而日本方面《產經新聞》三十一日報導,最大理由是最近因台美關係惡化,形成台日關係升高,政治家或高官的接觸日漸頻繁,這項人事很明顯的是要以王毅在日本各界的豐富人脈,「牽制台日雙方的接近」。然而按中共一貫的幹部政策是「路線決定幹部」,依此來看,胡現階段的「對台政策」是兩岸的「和平發展」,以往的對台政策在「發展」方面應該是比較顯著,在「和平」方面則進展有限,而兩岸關係在「發展」方面目前已經自成邏輯,如今只要進一步鞏固就可以;然而,經濟面向的發展,至多是減少兩岸非和平衝突的可能,並非真正和平的保證,故而建構兩岸和平的框架,應該是胡錦濤時代十分期望的政績,而建構兩岸「和平」則是艱巨的任務,而王毅在以往的「六方會談」和「駐日大使」期間,正好表現出不斷克服困難,堅持努力,終於完成任務的人格特質,同時有媒體指出王具政治原則性強,但身段很溫和,例如他在「十七大」之後,在《求是》撰文談「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時,王毅強調,「合作並不是『一團和氣』,無原則的妥協,最終將使合作難以為繼。對損害國家核心利益的行徑必須敢於和善於鬥爭。而鬥爭的目的,則是為了實現更加穩定和長遠的合作。」此一說恐怕最能說明王毅在今後具體處理兩岸「和平」關係的立場和底限。

故而,因著王毅的任命,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未來的兩岸關係特點為:第一是談判時代的來臨,是以任何的議題都會啟動談判或對話;第二是台灣問題進入內政與國際並重時代的來臨,因此由王毅這樣一位外交經驗,而原則性強的幹部才能準確地掌握其中的分際;第三是未來兩岸關係時代的來臨,王毅自己是博士生是一位重視研究工作的官員,也在外交部指導青年工作,這些經歷使得王毅主持的對台工作,不會只是聚焦在當前的行政事務,而是會對未來的兩岸關係提出預案,是預防性的兩岸關係,特別是表現在處理所謂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問題上,和平對話,和平協議的問題上。總而言之,這一波的對台工作的人事調整,既有熟悉兩岸事務的老手,也有處理未來兩岸關係的能手,以期圓滿地處理棘手的兩岸關係,完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期待。

三、有共識,互信足,時間短,簽約順

此次的兩會談判,呈現出「有共識,互信足,時間短,簽約順」的特點,這是所有的「法人」間談判很少有的奇跡,按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說明相關的時間安排時表示,「海基會依據『陸委會』的授權去函大陸海協會,表達對兩會盡早恢復制度化協商的期望。海協會於5月29日函覆,同意雙方盡速恢復兩會聯繫往來與協商談判,同時也邀請他本人與高孔廉副董事長兼秘書長於6月11日至14日率團訪問北京,就『兩岸週末包機』與『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事宜』進行商談。」 全部的作業時間不足兩周,而真正的會談時間只有一天,所以江說「由於這次對話的時間短促,加上已經有初步共識,因此「不會有類似過去局處長級官員先談,再由兩岸兩會副會長草簽協議,最後再由兩會會長簽署協定的模式,而會跳過局處級的中層磋商,直接有雙方副會長級協商。」 因此客觀地說,本次會談就「談判」本身而言,並沒有太多的攻防,嚴格而言,這根本不是正規意義的談判,兩岸兩會同台合作演出的「兩岸和」大戲而已。是胡錦濤包給馬英九勝選的「大禮」而已。是以此次談判,不論是否歸納出所謂的「策略」,都不完全足以為後面兩岸兩會談判的參考。不過有些特點,仍值得歸納:

第一、互信和氣氛是當前兩岸關係得以談判成功的主要元素:事實上以當下的兩岸各自的政治形勢來看,此次的兩岸兩會談判協商成功,可以說是兩岸領導人在內政上難得的「成就」;此一成功是得利於今年以來,兩岸各自政局發展出的一種善意互動,透過善意互動建立起的良性環循的互信氛圍,因此,此次的談判只是形式,「送禮」才是實質,對馬而言,希望兌現「馬上,不一樣」的承諾;對北京而言,也希望告訴人民「九二共識」不是虛的框架而是實的利益和尊嚴。面對下次的談判,如果希望順利,現在就必須思考如何維持此一互信和氣氛,以便雙方的良性循環得以持續。

第二、在上述的兩岸的良性循環中,以往最被堅持的「原則」只是啟動談判的起動器,而非困擾台灣的枷鎖:兩岸之間近十年來鬥爭對立和爭執的根源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其實中共在描述此一原則對兩岸關係的意義時,曾經使用過,「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在『一個中國』基礎上」以及「只要台灣承認(或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等數種用語,從此次的談判來看,所謂「只要台灣承認(或回到)『一個中國』原則」,就是雙方承認了「九二共識」,則所謂「一個中國」原則就不再是雙方的困擾,甚至在以往的談判最難的部份--文本共識,都可以用「會談紀要」的方式排除了文字表述的困難,無意外無障礙地完成會商的議題,再次說明了互信在兩岸談判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在此次成功的基礎上,提出下一階段兩岸可以談判的議題:據報導海協會的陳雲林在與海基會江丙坤會談時,表達希望兩會未來商談互設辦事處議題,這一提議原本只是就兩岸形勢發展下,預先提出未來議題,醞釀預案,以便順利推動兩岸關係的良性建議,在台灣海基會成員的錯誤轉述下,一度被媒體誤為對方搞突然襲擊,又在媒體的轉述下,台北傳出海基會越權及對方故意測試台灣底限等等猜測,事實上,在每次成功的基礎上,提出下一階段兩岸可以談判的議題,是一種善意的表示,另一方可以接受也完全可以不接受,而且可以預先準備有何不妥,反而是對方告知己的最關心、最在意的議題,是對方洩密,對台灣沒有任何不利之處。

第四、在此次的兩岸兩會談判中,最令我們必須警惕的是在海基會的團隊中,有人經驗不足,而又喜歡表現個人英雄主義,在談判隊伍中紀律性不足,應該是此次談判的最大敗筆,所幸此次談判只是「送禮」,因而沒有釀成重大事故,未來兩岸兩會的談判必然是互有攻防,在談判隊伍中的個人英雄主義會是談判中的致命傷,而談判紀律是至關重要之事,台灣宜多所檢討。

第五、兩岸兩會制度化聯繫管道已經建立,台灣有必要從兩岸關係和平化,兩岸關係正常化的角度,思考兩岸之間短、中、長期的議題:從短期而言,重點思考在經貿正常化、互惠化方面為主軸,配合二軌、三軌的政治性議題的對話和討論,如互設辦事處、國際互動、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等;俟二軌、三軌的政治性議題的對話和討論,出現共識就可以成為中期談判的議題;長期而言,則是兩岸在共同主權上的維護和合作。

四、結 語

以今(2008)年對中共當局而言,是十分辯證的一年,但在本質可能都是考驗:一方面當然是災難頻仍,接踵而至,一方面則是捷報頻傳,時有所獲;前者主要是以天災、動亂等各種角度,考驗中國的政治體制應變、動員和恢復的能力;後者是台灣問題的發展上捷報連連,兩岸和平曙光乍現,這就可以測試中國的政治體制如何面對勝利,面對順境;一般而言,共患難易,共享樂難;而以北京今年的表現來看,在應急應變方面,雖然仍有改進的空間,但是基本上每次均有調整,應該說是普受肯定,如今在災難的考驗上,都已經從應急轉向重建的時期,也是有目共睹的發展。 正如溫家寶所說的「多難興邦」;從而也反應到北京在處理台海的順境方面,好像也是以戒慎恐懼的態度,努力維繫氣氛的友好,務實地推動議題的簽約,一步一腳印地推動兩岸關係;反觀馬在就職之後,政府的運作則是狀況連連,令人媾病之處層出不窮,而此次的兩岸順境,也是難得的好消息,馬政府有必要認真務實地檢討成敗的因素,深以陳水扁、李明博為戒,以胡、溫政權為他山之石,才有可能轉危為安,帶領台灣與北京和國際相關國家共建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真正擺脫李登輝和陳水扁留下的爛攤子,使台灣成為全球化下,健康、活力而有貢獻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