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會復談看兩岸關係的基本走勢

劉長敏
(中國政法大學)


2008年6月11-14日,這是一個注定要寫入中華民族史冊的日子。來自海峽另一端的台灣海基會代表團,在新上任的會長江丙坤董事長率領下抵達北京,就兩岸週末包機、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等事宜同大陸海協會協商。除兩會最高負責人直接領軍外,雙方還各自派出多位相關領域的副部長級高官,在兩會「白手套」下「以官扮民」,直接參與談判。13日上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在釣魚台國賓館簽署了《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與《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並約定自簽署之日起7日後兩個檔案正式生效。這些遲到的協議,令兩岸愛好和平人們歡欣鼓舞;但同時又令人有些目不暇接之感,似乎兩岸關係變化來的太快了一些,憑添了少許唯恐來去匆匆的擔憂。

兩會復談,恰逢其時

人們不會忘記: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海皇大廈,海協會已故前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已故前董事長辜振甫,以一次握手開始了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首次以民間名義進行的公開會晤;1998年10月14日,在上海和平飯店,汪辜再度握手,拉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正當人們期盼汪會長應邀訪台,兩岸對話再攀高峰時,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兩會商談被迫中斷。此後,歲月蹉跎,辜、汪二老2005年先後辭世,「滬上之晤,竟成永訣」。時隔十年之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再度握手,這標誌著中斷9年的兩會協商談判重新開啟,中斷了10年的兩會領導人會談再度啟幕。香港中評社當天發表評論說:「我們要記住今天,今天,是兩岸命運正在改寫的重要一天。」

細細盤點兩岸關係的發展,可以看出此次兩會復談並非不可預料,尚在情理之中,它是國共兩黨和兩岸同胞經過共同長期努力,抓住了歷史性機遇的必然結果。鄧小平先生早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了「機遇論」的理論。他認為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高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的歷史時刻,能否抓住歷史機遇,是關係到我國實現現代化、躋身於世界強國行列的根本性戰略問題。他反覆強調「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並通過改革開放在較短時期內使我國擺脫了貧困落後狀態,與先進國家的經濟差距大大縮小,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歷史上多有巧妙利用歷史機遇,鑄成千秋功業的案例,關鍵在於政治家是否能夠敏銳地察覺到機遇的來臨,準確地把握住時機,並採取適當的策略。兩會再次復談,我以為恰逢其時,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首先,中共十七大後對台政策進一步靈活和鬆動,為兩岸關係的改善奠定了基礎。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第十部分中,用約八百字闡述對台政策,表達了中共對台政策的一貫性,流露出與時俱進的諸多新意,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誠意。對台部分出現十五處「和平」字眼,七處提到「和平統一」,五處提到「和平發展」。「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展開協商時,首次使用「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等新表述。報告稱「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其針對性不言自明。報告向對岸、向世界發出一個明確的信息:在關係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上,無論多麼艱險,中共也會「和」字當頭,千方百計促「和」,維護台海和平,體現了中共新領導層審時度勢,「以民為本」、互利雙贏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觀」,為兩岸關係的改善釋放出最大善意。2008年3月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大陸緊緊抓住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期,先後邀請蕭萬長、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為兩岸復談營造了有利的氛圍與基礎。

其次,台灣地區政黨輪替,新人登台為改變原對大陸政策提供了新的契機。2000年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從「務實台獨」邁向「法理台獨」,進一步把兩岸關係推向危機邊緣,台海局勢動盪不安。但危機往往也孕育著轉機。民進黨當局對兩岸關係的「大破」,為馬英九的「大立」提供了良好機會。3月22日台灣民眾用手中的選票表達了對貪腐政權的強烈不滿,民進黨下台。27日《中國時報》發表題為《政黨再輪替,兩岸復談現藍天》的文章,認為「馬英九當選對沉寂已久的兩岸關係來說,將是一個嶄新局面的開始」,兩岸關係面臨難得的重要機遇,2008年也成為眾望所歸的「化冰年」。4月1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胡錦濤與馬英九副手蕭萬長的會見,雙方交換了重啟兩岸關係的建議和意見。5月26日原國民黨副主席,與大陸原國台辦主任陳雲林有良好私交的江丙坤接掌台灣海基會董事長,再次表明了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對加強和改善與大陸關係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姿態。馬英九就職不到一個月,兩會迅速重啟協商談判,是國共兩黨積極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兩岸關係長足發展的結果,更是馬英九兌現「拚經濟」承諾的必經途徑和必然產物。

第三,大陸與台灣希望繼續發展良性互動關係的民意驅使。今年3月「大選」,島內民眾用選票唾棄了「急獨」路線,期待兩會恢復商談並達成成果,藉以緩和、改善兩岸關係,為島內政治、經濟、社會重建提供助力。相較十年前,今天的時空背景已經大為不同:一方面大陸市場對於台灣的經濟前景,有著至為關鍵的重要影響。馬英九日前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談到,台灣近幾年已在大陸投資約500億美元,占台灣對外投資的一半。在國際經濟形勢業已改變的情形下,台灣去年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已經占出口總額的40%。2007年,台灣對大陸出口貿易總額逾742億美元。兩岸之間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很有可能對台灣經濟的整體成長與未來遠景,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兩岸人民在四川汶川地震之後的攜手抗災與濃情賑災,已經有力佐證了「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至理名言。在這種大環境下,海協會與海基會背負歷史大義,面對兩岸民意趨勢的驅動,自然可以順水推舟,成就果實。

經濟先行,循序漸進

早在2008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胡錦濤會見蕭萬長時,蕭便向胡錦濤提出兩岸交往的四項建議,胡錦濤則用對台交往的「四個繼續」來回應。蕭萬長還提出重啟兩岸交流的16字建議:「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在5月的胡吳會中,胡錦濤提出「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十六字方針,作出了善意回應。雙方都認為增加互信,促進兩岸經濟繁榮和經濟發展為最大共識,為此次兩會復談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6月13日上午9時許,陳雲林和江丙坤鄭重簽署了兩個檔案,互相交換文本並再度緊握雙手。約5分多鐘的簽字儀式,只是滄桑一瞬。但是為了這個瞬間,人們期盼了整整15年。這是繼1993年「汪辜會談」簽署4項協議後,兩會在新世紀簽署的首批協議,也是兩岸重啟協商談判後,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從這兩個得來不易的協議,我們可以大致梳理出這一時期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狀況。

首先,大陸採取積極回應和合作的態度,是對馬英九團體執政後在兩岸關係上的峰迴路轉表示肯定。馬英九在5.20演說中闡述了兩岸關係政策的基本框架,以「維持現狀、謀求雙贏」為總體目標,維持兩岸和平、分治、交流現狀的「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重申兩岸政策的基礎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兩岸政策的基調是「和解休兵、和平共榮」。兩岸政策的策略可以概括為「擱置爭議、推進協商」,其重點是「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其當下任務則是「包機直航、開放旅遊」,表現了與扁大陸政策的根本不同。不僅如此,針對陳水扁推行多年的「去中國化」、「去蔣化」,馬英九逐步開始「去扁化」。例如,台灣「交通部」宣佈,在8月20日恢復發行「中華民國郵票」後,將於10月前完成將「台灣郵政公司」改回「中華郵政公司」。教育亦曾是陳水扁任內「去中國化」的重點領域。台「教育部長」鄭瑞城5月29日就此表示,將暫緩實施新教學大綱,並且請相關單位作最後研究,近期內將宣佈明確答案。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相比較「扁時代」大幅度回調,台獨的趨勢被明顯遏制,台獨的危險暫時解除。對此,大陸政府也如釋重負,因此,在實現馬英九對民眾承諾的問題上沒有節外生枝,更沒有設置任何障礙,而是採取積極回應與合作的姿態主動推進這一過程,使其順利實現。

其次,兩岸領導人都以促進兩岸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首要目的。 根據兩會領導人13日簽署的《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兩岸週末包機將從7月4日起正式實施。週末包機時段為每週五至下週一共計4個全天。大陸方面先行開放北京、上海(浦東)、廣州、廈門、南京5個航點,並陸續開放成都、重慶等其他有市場需求的航點;台灣方面則同意開放桃園、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崗、台北松山、澎湖馬公、花蓮、金門、台東等8個航點。《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則宣告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將於7月18日起正式實施。兩個協議將逐步加大兩岸的人流與物流,其產生的積極效應可以從將來實際的統計資料中得到證明。據台灣有關機構評估稱,兩岸空運直航,可節省旅客的旅行成本估計為每年132億元新台幣,貨物運輸成本每年可節省約8.1億元新台幣。從7月4日開始迎接第一批大陸觀光客開始,預計初期可讓每天3000名大陸遊客前來觀光,估算一年內大陸旅客將超過110萬人次,並為台灣帶來600億新台幣的旅遊效益。然而,正如台灣《聯合報》6月11日發表的評論所說,此次商談的意義絕不只是簽署兩岸週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兩紙協議,「制度性協商」的恢復才是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兩岸領導人是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以人為本」、「人民最大」的最終含義。

第三,將遵循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思路和路徑逐步開展交流。兩岸隔絕六十餘載,先是國民黨政府對中共政府長達40年的妖魔化宣傳,後經歷了近20年台獨勢力的敵對宣傳,加之信息上的阻斷,兩岸之間的政治隔閡很深,大部分民眾缺乏對對方的瞭解,存在著嚴重的誤解和誤判,這都需要較長時間方可修復。此次兩會復談,考慮到這種現實狀況,雙方達成了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共識,在最大公約數「九二共識」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從具體的事務性交涉起步,確定了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的基本進程,以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展開對等協商,逐步積累共識,最終集中兩岸的政治智慧,在適當的時機再解決政治紛爭。台灣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雖然在國際經濟未出現全面衰退的情況下,台灣的核心競爭力未受到嚴重挑戰,但是由於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兩岸經濟關係日趨緊密,祖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和第一大直接投資地,台灣經濟興衰日漸受制於祖國大陸經濟發展和兩岸關係疏密,兩岸經濟融合的加深將有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實現兩岸政治對話。海協會新一屆理事會也表示將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 循序漸進,務實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推動兩岸協商談判不斷取得進展,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可以預見,這將成為今後一段時期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走向。

謹慎樂觀,變數仍存

兩岸兩會復談並取得重要成果,得到了一片喝彩聲,海內外媒體都以無法掩飾的欣喜給予了大量的正面報導。輿論普遍認為,兩會復談時朝著兩岸和平邁出的一大步,開啟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新時代。但是,由於台灣政治氣候的多變和兩岸關係的脆弱性,兩岸關係的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與變數,在特殊環境與條件下依然有可能對兩岸關係造成重大衝擊,對此,我們還須保持冷靜的頭腦。

變數之一:馬英九政府的大陸政策將嚴重受制於島內各種政治、社會力量的博弈和變化,兩岸政治談判任重道遠。應該看到,島內「去中趨台」的民意走勢極其複雜。受李登輝、陳水扁近20年「台獨」分裂施政、尤其是「文教台獨」政策的毒害,島內民眾「台灣主體意識」、「公投自決意識」上升,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統獨立場呈現「去中趨台」的趨勢。島內民眾希望兩岸維持現狀、善意互動、和平發展,但重視「台灣主體」、「對等尊嚴」、「台灣認同」,這說明大陸爭取台灣民心仍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選票決定執政權」的台灣,馬英九、國民黨的大陸政策將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民意,深化本土路線仍將是馬英九爭取民意支援的重要策略,而這又將對島內民意走向產生極其複雜的影響。隨著馬英九當局地位的穩固、對改善與大陸關係以發展經濟等迫切需求的緩解,但隨著兩岸協商從事務性、經貿議題向政治議題過渡,核心議題、敏感議題將成為兩會協商談判的焦點,兩岸的矛盾、摩擦與衝突勢將不可避免。

變數之二:島內民進黨勢力仍有可能強力反彈,台獨隱患依然無法排除。雖然陳水扁當局執政時期貪腐無能,但民進黨候選人在3月「大選」中仍獲得41%的選票;在5月民進黨主席選舉中,老牌「台獨」分子在形象和實力較差的情況下,仍獲得42%的選票,說明民進黨的社會基礎仍在,而民進黨內「急獨」勢力也不容小覷。此次兩會復談前後,民進黨、「台獨」勢力誣衊兩會復談「矮化台灣主權」,「擔心」大陸完全主導進程,攻擊馬英九「操之過急」、對大陸「讓步太多」。馬英九執政時間不長,借油價上漲、通膨嚴重、南部水害、釣魚島附近台灣漁船被日艦撞沉等事件,民進黨不斷操控輿論,大肆指責新政府軟弱無能,煽動民意,大有捲土重來之勢。即便是兩會復談後,簽署了大多數民眾樂見其成的兩個協議,也被他們稱作「過渡讓步」、「逾權操作」。可以預見,民進黨的實力及其以對抗為主軸的兩岸政策,仍將對島內民意走向、馬英九大陸政策和兩岸關係進程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變數之三:美國未來的兩岸政策仍有待觀察。自馬英九贏得台灣「大選」後,兩岸互動頻繁,關係持續升溫,台海局勢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深刻變化。但作為台海利益的相關方,美國朝野卻表現出謹慎、小心的態度,即便是美國兩黨的總統候選人也沒有對當前兩岸局勢發表評論,與美國以往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美國的這種態度可以有多種解讀。首先,美國應該歡迎馬英九的上台。與陳水扁有很大不同,馬英九曾經留學美國,與美國有共同語言;本人行為檢點,清廉誠信,至少不會像陳水扁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美國在台海的利益,成為令人頭疼的麻煩製造者。其次,美國正值大選時期,布什政府任期即滿,目前台海關係的變化也未傷及美國利益,因此無心戀戰。兩黨候選人的幕僚還在跟蹤兩岸局勢的演變,尚未拿出一整套成形的政策。但是,兩岸關係的迅速升溫實際上已把美國置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美國表面上對兩會復談並取得成果「表示歡迎」,但對兩岸關係「過熱、過快」的疑慮明顯加深,擔心損害其「以台制華」的戰略利益,未來有可能通過增加對台軍售、提高馬英九「過境」美國禮遇、鼓噪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等手段,不斷給兩岸關係發展製造麻煩。美國對台政策的基本點是「維持現狀」,即永遠維持兩岸「不獨不統、不戰不和」的基本格局。美國不願意看到兩岸因「台獨」引發衝突,同樣也不願意看到兩岸結束對峙,走向和平和統一。畢竟只有這樣,才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最後,讓我們用鳳凰衛視的一段評論作為結語:從2007年台灣地區領導人競選開跑,馬英九就注定成了一個備受期待的名字。台灣島內民眾希望他當選,以終結陳水扁政權的八年貪腐執政,還他們一個政治清平、百姓樂業的新台灣;大陸民眾希望他當選,以終結陳水扁政權數典忘祖、越走越遠的兩岸政策,還兩岸同胞一個血脈相連的大中華。 而今馬英九已宣誓就職台灣地區領導人。他的位置很高,已入廟堂之上;他的擔子很重,一言一行關乎台海局勢。他能否記得兩岸民眾的期待,能否將兩岸關係最終帶上分久必合的歷史歸途,讓我們一起期待。

作者為夏潮基金會贊助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