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重啟協商激起的政治效應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六月中旬海基海協兩會在北京展開的協商,一如預期,進展順利,達成了週末包機與陸客來台兩項協議。這一結果既幫助馬英九兌現了他的競選支票,也開啟了兩岸關係的新局。

一 兩會協商機制的重啟

兩會重啟協商,距離1993年辜汪新加坡會談已經十五年,距離1998年辜汪上海會晤也有十年。這十幾年的延擱,主要原因就是李扁兩人完全否定1992年兩岸在香港會談中對「一中原則」的共識。這次協商得以重啟,不僅是由於政黨再度輪替,也是因為馬英九接受了「九二共識」,縱然雙方對「九二共識」還有不同的解讀。

兩岸政府對於這十多年的蹉跎都覺無限遺憾。於台灣,台式文革鬧了十多年,結果是經濟衰敗,使台灣地位由四小龍之首遽降為四小龍之尾,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越來越被邊緣化。於大陸,堅持立場的代價,是眼看台獨意識在台灣一枝獨秀,台灣離大陸越來越遠,卻束手無策。

因此,縱然兩岸政府目前還存在許多紛歧,雙方也都願排除萬難,「擱置爭議,共創雙贏」,務必要抓住這次政黨輪替難得的機遇。有此認知,所以兩會協商之前的胡蕭會、胡連會、胡江會、胡吳會等,已經為協商成功做足了功課。北京會談只不過是按表操課,演一個形式上的過場戲而已。

兩會北京會談是一個好的開始。協商機制既然恢復,將持續運作,逐步解決存在於兩岸間有關交通、觀光、經貿、文化交流,甚至政治與國際空間等議題。這一新的發展不僅將重塑兩岸關係,影響台灣內部的政治生態與意識型態,還可能衝擊東亞國際關係。

二 兩岸關係由敵對走向合作雙贏?

自國府退守台灣,以迄李扁,兩岸之間一向敵意甚高。特別是在李扁執政時期,台灣在國際與國內猛推法理台獨、去中國化政策,導致大陸不但對台灣週遭海域試射飛彈,在福建沿海部署飛彈,而且在國際上封鎖台灣。台灣則不斷進行軍購,一面倒的倒向美日,並與大陸大打外交戰。這一時期的兩岸關係是勢不兩立的敵我關係。

自從連戰在2005年登陸訪問以來,國共兩黨關係大幅改善。目前兩岸政府又在「九二共識」的前提下恢復兩會協商,看起來更是一團和氣。對於協商改善關係,雙方都有「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的共識,且在直航、觀光、經貿等議題上,兩岸利益有交集,現階段兩會協商的困難度較小。兩岸處境如今優劣易位,台灣有求於大陸者多,大陸有求於台灣者少,只要大陸願意放,示惠台灣,兩岸關係自然較以往和諧。

兩岸接觸既然志在雙贏,雙方關係就應該擺脫昔日敵我對抗的窠臼,走向合作雙贏的新局。雙方政府應該以體諒替代挑剔,以信任取代猜疑。但是兩岸都有可能積習難返,難以推心置腹,更何況民進黨伺機破壞,台灣綠化媒體立場偏執,改變並不容易。

就以北京復談來看,大陸方面多持肯定態度。台灣方面則對於如何進行談判,如何對待對手,在野黨酸葡萄,嚴詞批評也就罷了,媒體也雞蛋裡挑骨頭。譬如責備北京會談議題完全由大陸主導;我方太早亮底牌;馬英九所說,將以「先生」與陳雲林互稱,有失立場等。這些批評基本上還是延續了對抗、僵持的積習。

同時,藍營內部對於政府大陸政策事權能否合一,步法能否一致也頗懷疑。過去陸委會給人印象就是事事掣肘,海基會只能坐冷板凳。馬英九上台,情形應該有所改變,可是馬英九本身除經貿等議題外,並不樂見台灣一片大陸熱。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的綠色背景,讓各方疑慮,馬政府與國共平台之間的矛盾也欲蓋彌彰。藍營內部如果不能整合,兩岸關係是否真能化解嫌隙,走向合作雙贏,還需檢驗。

三 兩會復談對台灣政黨版圖的影響

其實大部分台灣人民都高度期待改善兩岸關係,這可以從最近的民調看出端倪。馬英九上任滿月的民調並不好,從上任時66%的支援度,滿月時下滑為50%,民眾對拚經濟的政績要求尤其嚴苛,滿意的只有39%,不滿意的高居44%。但是對新政府推動兩岸交流的滿意度則高達65%,不滿意的只有20%。

兩會協商達成的週末包機、觀光客來台,以及後續談判推動週末包機的平日化、截彎取直、海運直航、經貿文化交流等,都為民眾期待肯定。此一趨勢必會活絡兩岸經濟,對台灣有利;增進兩岸瞭解,使雙方產生互賴互信。這對提升馬政府的總體支援度大有助益。但這些變化對民進黨會否不利?會否影響台灣的政治生態,甚至衝擊其台獨論述,去中國化政策呢?合理推斷,民進黨應認為有此可能,否則不會長期執行鎖島政策。

其實民進黨深知,對大陸開放有利於台灣經濟,但因有上述顧慮,所以堅持:如果開放,一定要建立在「一邊一國」與否定「九二共識」的前提上,此一立場當然難為大陸接受。所以以民間為名,官員參與的有關包機與陸客來台談判,雖然在民進黨執政時代已經在澳門進行了數年,卻始終無法達成協議。民進黨與大陸之間的僵持、敵對,也是造成其支援度下滑、敗選的原因之一。

重啟兩會機制所開展的兩岸新局,果然能使台灣經濟逐漸復甦,新政府的支援度必會攀升。但是台灣經濟能否好轉,並非完全取決於對大陸的開放政策,後者雖能提供部分動能,但政府本身的努力也不可或缺。譬如因應陸客來台,相關觀光設施能否配套落實,有利後續發展?開放陸資來台是否有防弊措施,避免引起台灣人民的反彈?刺激內需的愛台十二項建設,資金缺口如何解決,能否順利推動?高油價、高物價、高通膨等惹起的民怨要如何疏導?都是很實際的考驗。馬政府如果交不出經濟復甦的成績單,不僅支援度會下滑,還可能影響後續兩岸的交流。

四 復談對台獨意識有衝擊嗎?

兩會機制持續運作,兩岸交流逐步擴大,會否逐漸轉變台灣對大陸的敵意,使台獨意識萎縮?這取決下述幾項因素。

第一、要看台灣人民有無自覺性。半世紀的日本殖民,再加上戰後兩岸六十年的對峙,已經使台灣人民對中國產生疏離。過去六十年,從兩蔣時代灌輸的反共意識,到李扁時代灌輸的台獨意識,又使台灣人民對大陸充滿仇恨,甚至自外於中國。雖說時移勢遷,大陸崛起,並對台灣表達高度善意;台灣的發展與大陸也有切不斷的關連,但台灣人民要如何自覺的除去上述那道歷史烙痕,有待自省,結果需要觀察。

第二、要看馬政府有無帶領台灣人民走出歷史桎梏的認知、勇氣、政策與手段。一般來說,民意受政府影響頗巨,政府掌握宣傳機器,如能因勢利導,影響不可言喻。譬如民進黨執政,公然違憲違法的推行法理台獨,造成這幾年獨勢囂張。領導人的言行也有風行草偃的效果。譬如馬英九對川震的捐助,就在台灣引起很大的迴響,讓兩岸氣氛為之提升。今年六四馬以鼓勵替代批判,也讓大陸感受善意。但馬英九有些言行對台獨又是間接鼓勵,譬如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既違憲,又消極。又說「有生之年看不到統一談判」,更顯示他無意於任內塑造有利於統一談判的氣氛。以此類推,被陳水扁「終統」所終結的國統綱領,大概難以解凍,國統會也難以恢復運作。馬英九如果如此姑息,台獨意識當然難以萎縮。

第三、要看民進黨能否盱衡時勢,徹底檢討政黨目的與路線。民進黨雖然在大選中敗選,但仍然有41.5%的支援度,所以敗選後並不認為其失去政權與橫柴入灶的推動法理台獨大有關係,而只認為是受陳水扁等人貪腐所拖累。但事實上法理台獨政策不僅不見容於美國、大陸,也不為多數台灣選民所接受。民進黨在野之後,仍然在意識型態的漩渦裡打轉,看不出有深沉的反省。民進黨新任主席蔡英文甚至說,民進黨如再度執政,可以不接受九二共識,顯示不僅昧於時勢,也毫無修正台獨路線的意願。

第四、要看大陸惠台政策的內涵夠不夠,能否收服台灣人心。經貿上,大陸對台可能不吝給予,但是國際空間與結束敵對政治協定,因為涉及兩岸法律與政治定位,雙方即使可以坐下來談,也不一定會很順利。波折肯定會有,此時民進黨再煽風點火,台灣原本存在對大陸的不滿或仇恨難保不會重新點燃。

五 東亞國際情勢面臨結構調整

兩會復談不僅衝擊台灣的政治生態,也衝擊了東亞原有的國際結構。在西太平洋,從兩蔣到李扁,台灣一向是一面倒的倒向美日,尋求安全庇護,美日也視台灣為美日安保體系的外圍,共同制約中國大陸。

政黨再度輪替,美日雖然樂見兩岸不再劍拔弩張,但因對馬英九以往大中國思想本來就有疑慮,兩會復談呈現出兩岸關係的緩解與改善,更使美日大為擔心,恐懼台灣將會倒向大陸。即使不致如此,台灣至少不再一面倒的倒向美日,台灣可能靈活的兩面押寶。馬英九遊走大陸與美日之間的政策,將大幅削弱美日對台灣操控的空間。美日更害怕兩岸關係,由冰融而水乳交融,使美日難以插手。

美日的擔心不無道理。馬英九雖然與「統」保持距離,但卻不像李扁等人,視大陸如毒蛇猛獸,對於「一個中國」避之唯恐不急。馬英九技巧的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釋除大陸疑慮,換得兩會復談,從而可以輕易的向大陸索取各種利益。對馬英九而言,目標是爭取連任。遊走於大陸與美日之間,既可以向大陸索取經濟利益、國際空間,也可以向美日尋求安全庇護。滿足台灣人民最重要的幾項需求後,連任之路當然可以順暢無阻。

最近台灣與日本在釣魚台海域的衝突,就讓日本擔憂兩岸聯手抗日。美國最後出來呼籲雙方和平解決,焦慮之情,更可略窺一、二。而日本最後終於放人、道歉、賠償,全面滿足台灣要求,當然也是害怕,僵持可能為淵驅魚,把台灣推向大陸懷抱。

就爭取台灣利益而言,馬英九的大陸政策自然較李扁可取。就美日的擔心而言,兩岸關係緩解並不值得如此擔憂。因為第一、兩岸關係冰凍三尺,雖然開始融冰,短期內難以完全回溫。一則在野黨會全力杯葛,二則馬政府與人民對大陸也還存有疑懼。融冰這個過程應該是寒冰解凍,需要時間,太急太快,反而致傷。第二、大陸與台灣各有立場與利益,即使經貿等利益有交集,其他方面差距仍大,不容易協調。第三、馬英九親美勝於親中,在中美利益扞格時,不會棄美就中,頂多保持中立。馬英九連「終生不統」的話都說了,美國實在不必過慮。

六 結 語

兩岸實力今昔易位,台灣既不能再走民進黨衝撞的路,也不再能走小蔣「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路 。今天的兩岸,就是要「多接觸、多談判、多妥協、不衝撞」。同樣的,美日等國也應理解,東亞,乃至世界秩序,也不再是一兩個國家所能操控,需要尊重相關國家或地區的利益與自由選擇。兩會機制的重新啟動,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潮流,不同思維的選擇,相關各方對這一情勢帶來的衝擊,應該學習因應與適應。

2008.06.21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