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台獨危機解除?
「馬上」=台獨危機解除?
2008年6月12日,海基、海協兩會復談,不但順利簽署了週末包機直航與陸客來台觀光的協議,讓馬英九的第一張競選支票如期兌現,而且還提及今後將互設機構,顯示兩岸關係確實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關心兩岸前途的人,無一不為自己能在陳水扁2005年起,推動「第二階段憲改」、「終統」、全面「去中化」、以及發動「入聯公投」,重挫兩岸關係之後,有幸看到兩岸前途一片大好感到欣慰。只是,凡走過的路必然留下痕跡,經驗告訴我們,「馬上」,不可能讓一切歸零。馬英九當選後的發言與不少人事任命案,就被普遍解讀,陳水扁自詡其八年的政績,是「把藍營『綠化了』」,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時間檢驗真理,吾人可暫且不論馬英九在狂勝後,何以不利用歷史良機,快速扭轉台灣民意,反而強調「不統不獨不武」、「終其一生也不會見到統一」,有意或無意地助長獨勢,但吾人不可不未雨綢繆,防範任何台獨危機的再現,其中又以馬英九任內,是否有可能發動修憲與公投,最值得關注。
一、「馬上」,「制憲正名」不再?
儘管獨派中有人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它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但不只台獨基本教義派認為,「制憲正名」是台灣獨立建國的必經之路,就連大多國際法專家也認為,即便台灣具有某些國際人格(international legal personality),在很多領域(例如航空、捕魚、氣象)上,也確為實體( entity),但如不宣佈獨立,更改國號,制定新憲法,被國際承認,它並非一個「國家」(state)。基此,一向以台獨騙取選票,又以選舉推進台獨的陳水扁,雖曾表示過,要他在任內「正名制憲」「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他依然夢想「2007年舉辦新憲公投」,「在2008年卸任前,為台灣催生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
馬英九眼見陳水扁於2005年中啟動的「第二階段憲改」來勢洶洶,他開始以「憲法的守護者」自居,努力化解了多次幾乎不可收拾的修憲風暴。不論馬反對修憲的動機,系出於對自身利益的保護(改成內閣制顯然對他不利),或為捍衛「一中憲法」,其當時堅定的反修憲立場,無庸置疑是導致陳水扁「第二階段憲改」破局的重要因素。但馬英九自2007年7月改口:若能執政,將在2010年成立「憲法評估小組」,通盤檢討雙首長制、國會減半等議題,並在朝野共識下推動修憲。當時二階段憲改已經明顯破局,馬英九似無必要提出「修憲時間表」,遭人質疑其有騙選票、媚俗之嫌。
總統大選期間,馬英九多次就法理台獨表達立場。他承諾「任內不搞兩國論和法理台獨」;「制憲正名已超出修憲的界限,當然是改變現狀」;「我們不需要修憲」,因為「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當選後,馬重申「不搞兩國論和法理台獨」,就職演說時也表示,「我們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現狀。」
基於以上言論,以及依照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大陸及台灣,台海現狀就是兩岸一國,兩岸普遍認為,馬英九就算任內修憲,也不至於有法理台獨之虞,但筆者則不敢如是樂觀。理由有來自外部的壓力,也有來自馬英九自身的問題。
二、修憲不該是操作選舉的選項
首先,從陳水扁貪腐失德,民進黨在立委選舉所得政黨票,以及謝蘇配得票居然均在四成以上可知,代表本土台獨勢力的民進黨並未崩盤。尤其,新任黨主席蔡英文是民進黨內的務實派,民進黨新生代倡議的「國家建構論」,又逐漸成為民進黨的主流,這比老一輩獨派所堅持的「台灣民族論」,來得更具欺騙性。再加上,民進黨立院人數不多,火力卻十分強大,重新展現了作為在野黨的強悍本事。反之,馬政府上台僅一月,民調卻掉了一半,馬又與國民黨中央、立院黨團關係不佳,長久以往,讓人不禁擔心,如民進黨未來發動修憲攻勢,馬政府能擋得住嗎?民進黨在立院的四分之一席次,剛好夠提出修憲案,一旦給它逮到機會,自有一批不甘寂寞的綠營學者、獨派民間團體,以及國民黨內的反馬派,與之唱和,製造社會修憲氛圍,再次掀起修憲風暴。
其次,馬英九既口口聲聲要遵憲、行憲,不可能不知道中華民國現行憲法,既是「一中憲法」,也是一部「堅持國土統一」的憲法。民進黨直言,「一中憲法」不適合台灣所用,因此要「制憲」,不更改國號,就無法與「中國」(State of China)脫離關係,因此要「正名」,這種態度至少是誠實面對問題,能否實現是另一個問題。馬則主張「不統」,與無限期、無方向的「維持現狀」,這種論調不僅可能構成違憲,也缺乏理論基礎,如何服眾?再說,馬英九取得了最新且最高的民意,卻不敢或不願在台獨氣勢最弱之際,以行動快速終結「文化台獨」,承認「終極統一」,反而為做「全民總統」,採用一批不見得符眾望的獨派人士,令人擔心,這樣的馬英九,有何理由及能力,阻止民進黨「制憲正名」?
再者,馬英九是台灣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第一個不用靠在野黨合作,即能通過修憲的總統(國民黨在立院席次剛好達四分之三),如他決定發動修憲,修憲過關的可能性,遠大於陳水扁推動的「第二階段憲改」。當然,有實力者,並不一定有意願,或有必要如此行。就目前的政府體制看來,馬英九實在沒有發動修憲的必要。例如,現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對國民黨繼續保持一黨獨大,絕對是大利多,而維持雙首長制亦比改成內閣制,對馬英九好處多多。只是世事難料,筆者擔心,如馬政府長期執政不利,如台灣經濟無法獲得大幅改善,如馬英九操心競選連任時,不再有「陳水扁助選」,又如馬英九怕兩岸交往過熱,造成美國對他產生「親中反美」疑慮,馬英九不排除會在2010年後,以發動修憲,展現其有「強化政府效能」的理想,以及落實「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本土化決心,以爭取綠營選票與美國的支援。這當然只是一個假設題,但如馬英九始終無法擺脫其外省原罪、美國價值、連任第一等情結,誰又能保證,修憲不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最後,就算馬政府所推動的修憲,只做政府體制的調整,完全不涉及「制憲正名」,或更動憲法總綱第四條之「固有疆域」,但只要修憲一被啟動,就會有不少熱門憲改議題浮上檯面,他們看似無礙,甚至極可能被炒作成必要的調整,卻會帶來無窮的後患。例如,通過降低修憲門檻必將開啟修憲大門,造成未來動輒修憲之後果。又如通過以修改憲法本文的方式修憲,它必將強化「中華民國台灣化」,進而使兩岸分離的現狀法理化。何況,由於修憲案須經公民復決,任何一條憲法條文的更動,都必將被民進黨詮釋為「公投制憲」「台灣住民自決」,如再加上2012年選戰逼近,台灣極可能再次陷入統獨論戰中。只是,馬英九自己也強調台灣主體意識,又「尊重台獨選項」,除了「維持現狀」、「革新保台」,他還能拿什麼,與民進黨候選人對抗?
筆者希望以上皆是不必要的顧慮。聰明如馬英九者,應該知道,過去七次修憲並未帶來改革,反而造成台灣民主的倒退;要想順利連任,最重要的是要交出一張漂亮的執政成績單;如果台灣繼續走獨,代表正牌本土政權的民進黨才是得利者。
三、「馬上」,「台獨公投」不再?
2007年春天,陳水扁終於接受「既不能在體制外修憲,又不及在體制內修憲」的現實,而不得不放棄「2007新憲公投」,改以「入聯公投綁大選」。「入聯公投」看似與「制憲正名」無關,卻是道道地地以「走後門」,或「倒過來做」的方式,推進法理台獨。
有別於2004年的防禦性公投,國民黨為避免再次戴帽,亦為稀釋「公投綁大選」的效應,2008年加入了公投的行列。而且,「返聯公投」與「入聯公投」兩者內容其實差別不大。對於國民黨及馬英九的拿香對拜,民間團體及學界自動自發地在全島發起「拒領公投票行動」,在遏止公投過關上,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但嚴格說來,2008年四項公投之所以破功,主要還是應歸功於(一)北京政府堅決反對「入聯公投」,並將其定性為「台獨公投」,更暗示其通過,將觸及《反分裂國家法》;(二)美國既不滿陳水扁發動「改國號公投」,又不願承擔公投過關的後果,因此對扁政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嚴詞警告。當然,這一次「中美聯手制獨」的勝利,決不代表美國將放棄「以台制中」的根本戰略。
在為公投破局感到欣慰的同時,筆者忍不住好奇,如果中選會未堅持以「一階段領、投票」方式處理公投票,謝長廷又未呼籲綠營選民「入聯、返聯票都領投」,國民黨是否還會於選前最後關頭,採取「明投暗拒」策略?一向以拓展國際空間為己志的馬英九,內心究竟如何看待「返聯公投案」破功?如入聯、返聯兩案或其中一案過關,北京會採取何種強硬反制行動?這些歷史公案,值得深入發掘。總之,入聯、返聯公投的雙雙挫敗,確實解除了法理台獨的危機,也化解了台海兩岸可能引爆的緊張對峙。
四、不該以國際空間挑戰「一中」
總統大選後,馬英九接受專訪時指出,現行的公投法門檻雖嚴,但有其必要性,唯有高門檻,才能確保通過的案子是真正的社會共識,而非少數人拿來政治操作的工具。馬英九既目睹了2004至2008年六項公投均未成案,應該不至於在未來隨便發動公投,但他也決不會放棄拓展國際空間的決心。
相較於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所說「不要逼反了台灣人」,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說的很文雅:「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唯有台灣在國際上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夠向前發展。」此話一講完,就有港人黎智英幫腔「中方若欺馬太甚將永失台灣」,大陸也有學者要求北京政府要對馬英九釋出最大善意。
其實台灣民眾並不清楚也不在乎,加入什麼國際組織,能為台灣帶來安全、繁榮、尊嚴?倒是熟知國際法,又多少難免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心理的馬英九,比任何人都清楚,加入國際組織與保有較多的邦交國,有利於他所主張的「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經濟衰退,金錢外交弊案連連,邦交國不但無望增加,反而隨時可能銳減,在不得已喊出「外交休兵」之際,只能對北京政府「曉以大義」,逼它釋出善意,讓台灣加入只有主權國家可參與的國際組織。只是,如處理不當,影響可是既深又遠。台灣不僅得以主權國家名義與各國發展關係,並可能有機會藉此形成國際慣例(international custom),挑戰國際間早已建立的「一中共識」。
倘若馬英九未來如願爭取到更大的國際空間,對他個人的愛台灣形象,外交能力,甚至連任,都是大利多。只是,當台灣領導人嘴上講的儘是「台灣人不認為大陸的政治制度適合台灣」(這與自由派學者所言「不能民主統一,就應和平獨立」,有何不同?),「我是戰後新移民」(法學博士的馬英九不會不知道,在法律上,只有不同國家才能稱之移民),台灣在國際上的主體性日愈強化,對國家的完全統一,有何益處?難道,在台灣的中國人,真的只能在以中華民國為名的「獨台」,與以台灣為名的「台獨」兩者中,做個抉擇嗎?
作為一個反對台獨,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見國家統一的台灣知識分子,筆者希望,馬英九的上台,不僅能帶給大陸八年和平建設的時間,讓中國終於能走上和平復興之路,也不僅能通過兩岸經貿文化更緊密的交流,使台獨意識化解於無形,更能勇敢地抗拒各種形式的台獨、獨台,徹底解除中華民族的分裂危機。◆
社論
國際觀察
兩會與兩岸關係
08 年保釣
馬政府評論
台灣教育問題
四川震災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