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新時代應該文光映中華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美國陷入一大誤區與一大被動挨打境界

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總的趨勢是:美國一超獨秀即將劃上句號,天邊海外已經響起「中國世紀」的雷聲。美國雖然軍事費用(不算和軍事行動有關的非軍事開支)已佔全球軍費的一半,它的軍事裝備攻擊力量可以擊敗世界所有其他國家的聯合軍事力量,但它已經陷入一大誤區與一大被動挨打境界。誤區是美國絕大部分、也是最厲害的軍事裝備(核武器、洲際導彈、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群等)幾乎完全閒置起來,形同廢物。被動挨打境界是以「基地」組織(al-Qaida)為首的全球反美「聖戰」恐怖力量日益壯大。這股力量處心積慮、日以繼夜、勤奮鑽研、精心策劃要再在美國本土製造一次或多次 「九一一」慘案。去年聖誕節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班機快在底特律降落時,坐在客機油箱頂上的、褲衩上縫著大量烈性炸藥的尼日利亞恐怖分子在拉響炸藥時操作失誤而使美國避免了又一次慘重傷亡事件,已經引起美國全面震動,使得對美國強力最樂觀的人都對保證本土安全喪失信心了。

全球研究恐怖專家一致認為:有人要自殺,別人礙難阻止;自殺人彈防不勝防。現在美國成為世界千千萬萬自殺人彈的攻擊目標,每時每刻都可能遭受攻擊,恐怖力量對美國千萬次攻擊一次成功就是大捷,美國防禦恐怖攻擊一次失誤就是大敗。美國土地這麼大,從海陸空通道進入美國這麼容易,等於說,美國防禦全球恐怖攻擊並沒有堅強的力量、並沒有天衣無縫的機制。從這一角度來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弱國,不是什麼超強了。今後美國安全戰略的重點將聚焦於此,一方面盡量築起堅固的新長城,另一方面到境外去打恐,摧毀恐怖訓練基地,消滅恐怖首領,把一切有嫌疑的、可能的恐怖分子拒之於國門以外。這原是布希政權的基本政策,等於大力展開「文明衝突」,歐巴馬上台後想改變它而把「打恐戰爭」當成忌諱。現在看來,美國已經只能全力進行「打恐戰爭」了,沒有餘力打伊朗或者捲入到「保衛台灣」的戰爭中去了。

「強大」的中國自地平線上升起

另一方面,一個「強大」中國的形象已經由隱變顯,正像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你不想看見它也做不到了。且不說中國現在有一個與時俱進、步伐堅定、靈活應變、改革開放、不斷除舊創新、不斷新陳代謝的政府,即使它只是原地踏步、照舊發展但不犯嚴重錯誤,再過三個十年,也就是下一代人總接班的時候,地球上最亮的政治中心就不會是華盛頓,而會是北京了。那時馬英九和他的同齡人當然早已交班,但他們交出的台灣是怎麼一張答卷現在還看不清楚,可能是個「上上」,也可能是個「中中」,還有可能是個「下下」。

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台灣本身仍然是個謎,台灣前途仍然是未知數。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它人傑地靈,是塊「寶島」沒錯。現在這塊「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擱置、被浪費。台灣有世界第一流的教育、科研機構,潛力卻不能充分發揮。再有,台灣的現代事業、特別是醫療事業、被既得利益劫持,抵制承認大陸學位,以此阻止廣大台灣有志學醫的普通青年去大陸深造回來充實台灣的醫療隊伍。在過去的時日,老一輩的台灣英才有很多機會到美國得諾貝爾獎,或進白宮當官,或變成美國社會菁英。如今在美國的華裔留學生卻是大陸來客佔上風,台灣客上榜機會越來越少。人說工商資本在台灣本土沒有前途,非得出海找出路。我看台灣的菁英人才資本在本土也前途暗淡,不像大陸那邊有無限風光。

台灣是中華主權完整的一個疙瘩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台灣是中華主權完整的一個疙瘩,在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是個死結,馬英九上任後把死結解開變成活結,也等於把一顆定時炸彈的信管拔了,這當然是一大進步。可是活結仍然是疙瘩,不是長久之計。

我是一貫真心誠意支持馬英九的,我認為他有宏遠的韜略,先使台灣政治屏棄「去中國化」,改邪歸正,再促成海峽兩岸和平共處、雙贏共榮;先讓雙方結成經濟發展的夥伴關係,再著手政治協商,穩步向兩岸整合的方向發展。這一切都絕對正確,而且卓有成效。但是馬英九也好、台灣在朝在野的政治活動家也好,都必須看到時代前進的步伐超速向前,這就要求我們大家都使台灣政治人物不當井蛙,要求冷靜地分析台灣今後所處的宏觀局勢,實事求是地按照發展的旋律前進。

馬英九上台以後,四面八方響起讚揚與批判,咒罵聲不絕於耳,這是正常現象,符合《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比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精神。俗話說,樹大招風。如果風刮得強勁,就是從另一方面證明樹大根深葉茂;不遭人罵的必然是平庸之輩。寫到這裡,不禁想起唐人劉禹錫的《浪濤沙》:「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寒沙始到金。」現在辛苦一點的偉大政治家,必然會有沙落金露的那一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孔子說:「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有過必改,改了人民仍然會擁護的。話又得說回來,當領袖的必須有領袖的尊嚴與風度。態度謙遜並不等於低聲下氣,不敢比輿論站得更高,不敢採取堅決果斷的行動。《中國時報》駐華府資深特派員傅建中指出,馬英九表現出一種「原罪感」,「一天到晚鞠躬道歉」。他說:「對那些所謂鐵桿綠的人們,即使馬英九肝腦塗地,他們也不會為之感動而回心轉意的,所以他(馬英九)在這方面的努力,根本是浪費時間,反遭民怨。」這一分析雖然深刻尖銳,但我並不完全同意。國民黨政權在過去做過許多對不起台灣人民的事,應該道歉。馬英九自己有所疏忽,也應該道歉。多聽取反對派的言論沒錯。「鐵桿綠的人們」也有站在台灣人民立場上講話的時候,應該多和他們溝通。輿論是野馬,可以馴服;民意的可塑性很大,必須引導。馬英九應該遵循孔夫子「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教導,就是說,雷厲風行地樹立「君子之德」,伸張正氣,不跟在「小人之德」的尾巴後面。

元旦那天,馬英九以「改革奮鬥 台灣再起」為題發表元旦文告,香港鳳凰衛視評論認為:馬英九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等於是「隱性的宣佈台灣獨立的一種舉措」。馬英九年初發表第一篇《治國周記》中談到要在未來一兩個世代「延續小國致勝的傳奇」,並且輕描淡寫地說:「中國大陸對我們當然是威脅,但也是機會」,要把「機會極大化,威脅極小化」。我認為馬英九的措辭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本質上不在於措辭而在於認識。

作為總統,馬英九當然要強調治「國」,但這「延續小國致勝的傳奇」卻犯了點「精神勝利」的毛病。應該看到兩點。第一、從法理上說,台灣脫離中華本土自成一「國」並沒有名正言順,聯合國就沒有它的份,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承認。第二、台灣現在算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但這個現實取決於兩大前提,一大前提是大陸的耐心等待,另一大前提是美國的保護傘。這兩大前提互為因果,也是個變數。我用「前提」是和緩其詞,實際上指的是台灣本身毫無能力維護這個「國」的存在與尊嚴,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會有「小國致勝的傳奇」呢?!

大陸的「威脅」?大陸的「機會」!

其實大陸只需要這樣一個口頭威脅,不需要行動,全世界就會出現十級地震。如果今天胡錦濤打電報給馬英九,限你在某月某日進行兩岸政治談判,如果你拒絕談判就不排除動武的可能。當然事態並不會這麼發展的,要是真這麼發展,華盛頓首先會慌張,可能虛張聲勢地表個態,美國實際上已經喪失與中國作戰的意願與決心,更不會為了你馬英九而把美國自己送上斷頭台的。那樣的話,你馬英九怎麼應對?你有甚麼王牌?你怎麼能把大陸的「威脅」極小化?

馬英九把大陸看成台灣的「威脅」與「機會」,是一個銅板的兩個平面。這「威脅」與「機會」之間的轉化基本上不在大陸而在台灣,如果台灣誠心誠意與大陸休戚與共,大陸當然不是台灣的「威脅」而是「機會」,如果台灣對大陸同床異夢、面和心不和,大陸當然會是台灣的「威脅」而不是「機會」。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就是持後一種態度,主張統一的人就是持前一種態度。馬英九的話反映出他既非前者也非後者,那樣的話,大陸的「威脅」就會揮之不去,「威脅」揮之不去「機會」就不會到來。如果馬英九真要把大陸當作對台灣的「機會」,而且要把這一機會「極大化」,那就得收回「小國致勝」的大話,就得脫掉地緣政治的近視眼鏡,換上地緣文明的透鏡來看問題。我想對這一點發揮一下。

所謂「地緣政治」就是依靠地理環境玩弄政治手段,陳水扁玩「去中國化」,馬英九玩「不統、不獨、不武」,戲法人人會變,各人變的內容不同。人說馬英九比陳水扁高明的地方在於他「拉攏」大陸,兩人在傾向美國這點上一致。如果這是真的,那馬英九的「平衡」術不久就會黔驢技窮。事實很明顯,大陸是貓,台灣是鼠,貓可以逗老鼠玩,老鼠想玩弄貓就難了。用地緣政治手段調劑海峽兩岸關係,台灣是討不到便宜的。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地緣文明」有兩個層次。在較低的層次是不玩弄政治手術,而是用發揚文明精神來化險為夷、化戾氣為祥和;在較高的層次是:「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歐洲原來是「強權即公理」的世界,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現在是「齊一變至於魯」了,提倡「地緣文明」了。美國有一天也會這樣變的。中國兩千年都沒有變成「齊」,現在民間逞強的意識越來越濃,倒有點像由「魯」變「齊」的發展勢頭。但中國是文明古國,由「魯」變「齊」是與文明傳統背道而馳的,中國是走不到那條路上去的。話又得說回來,中國不搞窮兵黷武並不等於它永遠抱殘守缺,讓台灣領導人踩在中國主權完整的袍子上向華盛頓和東京賣弄風騷。絕對不會的!統一是必然趨勢,中國越強大,統一的步伐就會越快,台灣狡兔三窟、苟且偷安的時間就越不會長久。這一切也都是人類發展規律。

統一是必然,只有兩種統法的選項

勢在必行的中國統一隻有兩種統法:一種是前面談到的大陸對台灣提出最後通牒,你不受統我就不客氣,這樣的統法不免會打爛些罈罈罐罐,台灣不只是輸家,更會付出沉重代價;另一種是台灣當仁不讓,不亢不卑地主動向大陸靠攏,這樣兩方面都皆大歡喜,台灣變成贏家。過去連戰主動登陸,在大陸變成「最可愛的人」,至今不變;吳伯雄主動登陸,在大陸變成「最可愛的人」,至今不變。馬英九如果也走出這一步,那就會傾城傾國、變成世界紅人,甚麼諾貝爾和平獎、這個獎、那個獎都會紛至沓來。對他來說,這是險棋嗎?絕對不是!他的台灣總統身份會成倍加碼,民意支持率會青雲直上。反對的呼聲會如犬吠日。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馬英九如果走出這一步,比當年尼克松走出的那步容易得多。儘管當時許多人罵尼克松是去向中共「獨裁者」叩頭、把自由世界的尊嚴喪盡,但輿論很快就轉過來了,對尼克松「明智」、「果敢」的稱道立刻呈壓倒優勢。尼克松後來在「水門事件」翻船,但他在中美之間「化冰」一直是歷史佳話,將會流芳百世。馬英九1970年代在美國留學,對這段經過應該是熟悉的。

馬英九在《治國周記》中說,台灣已從「麻煩製造者」變成「和平製造者」,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在全球排名第25,台灣綜合競爭力在世界排名第12。他說,要深化「優質的民主」,要讓「和平、人權、人道」這些普世價值成為台灣新形象,台灣未來方向是「緊扣普世價值,面對全球競爭」;又說,他致力於「兩岸和平良性發展,可讓後代在未來一、兩個世紀繼續享有自由、民主、繁榮果實」。這些話都無可非議,只要不和「延續小國致勝的傳奇」掛鉤。

「蟾宮折玉桂,文光射鬥牛」

從台灣領土以外客觀地看,台灣的政治並不那麼完美,動手打架、動口說髒話已經全球聞名,所謂民主大選玩出各種花招,用「兩顆子彈」騙取選票也到荒唐極限。但台灣社會風尚與其他華人地區比較相對出色,特別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沒有拋棄中華文化傳統美德,值得大陸學習。從地緣文明的角度來看,台灣和大陸可以取長補短、相輔相成。雙方整合以後能夠引起良性循環。

「蟾宮折玉桂,文光射鬥牛」。我不懂為甚麼馬英九隻想到「小國致勝」而不抱「大國致勝」 與「中華致勝」的宏大理想呢?把台灣的優點關閉在小島的籠子裡「致勝」意義不大,如果應用到中華民族的發展上就必然得到全球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