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和平發展而和平競賽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世界正在改變

2009年1月以「改變」為競選口號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式入主白宮,他開始與各國聯手對抗經濟金融危機的同時,國際體系也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發生深刻變革,面對危機,全球各大主要力量加快內外戰略調整,大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也越來越明顯,以中美關係為例,我們看到雙方才在11月17日中美聯合聲明中說:「雙方認為,培育和深化雙邊戰略互信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發展至關重要。在雙方討論中,中方表示,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於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美方重申,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結果到了哥本哈根雙方就互不相讓,美國不願負起自己在破壞氣候的歷史和現在的責任,而且中國的排碳量未來會超過美國;而中方立刻反擊,認為美方的說話者不是無知就是不負責,而且正告美國提供資金給發展中國家改善氣候,是法律責任而非慈善事業。足見雙方關係的複雜程度。

2009年對歐盟來說是非比尋常的一年:先是金融危機來勢兇猛,歐盟各國人人自危,因而各自為政、各求自救,而效果不張,最終統一救市、合力應對;特別是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條約》生效,這是關係到27個成員國(很快將有第28或第29個)共5億人的身家幸福新試驗。歐洲自1648年西伐利亞條約,承認國家獨立之後,再由分而合,歐盟有了「總統」和「外長」。《里斯本條約》並非歐洲整合的一個句點,而是歐盟邁向新的「分享主權的統一」的時代,這是繼中東歐邁向民主化的20年後,歐洲即將朝向更統一、更加有效的治理的方向發展,此一變化對天天追求統一和獨立的兩岸關係應該是有很深遠的啟示。

在2009年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出現明顯緩和,俄羅斯與歐盟今年在能源及安全等議題上保持了溝通與合作,但俄歐新的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尚無結果,歐盟也未對俄羅斯提出簽署新歐洲安全條約的建議積極回應,還啟動了針對獨聯體國家的東部夥伴關係計畫。這也是有合作有競爭的關係。

2009年日本政壇發生「地震」,雖然一般專家的看法是,日本仍將日美同盟視為外交基軸,但同時也看到要求與美國發展「對等關係」的「日美同盟」,勢必出現不同的發展,與之同時,日本新首相鳩山由紀夫上任後就積極向東亞各國遊說,建立如同歐洲聯盟般的「東亞共同體」,雖然此一構想,至今仍不現實,但仍然反映出對新型合作關係的探索;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在2009年穩步發展,由日本執政的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任名譽團長的日本訪華團,10日上午在羽田機場等啟程飛往北京。此次訪華的共有600餘人,包括約140名民主黨國會議員,也就是日本的小半個國會議員都到中國,在外交史上相當罕見。

上述一年內的變化,告訴我們世界正在改變,舊的典範不斷地被新的關係、新的事務、新的探索所取代或挑戰,而新的關係、新的事務中最明顯的特徵是和解和合作,儘管仍是複雜地和解與競爭地合作關係,但畢竟大的趨勢是邁向和解和合作,新的探索中最明顯的特徵是對主權國家的再思考。

面對此一趨勢來觀察兩岸關係在這一年出現巨大的變化,其總體趨勢是和新的國際趨勢相吻合;但是部份國人不適應,從他們擔憂來看,最關鍵的癥結,仍然在於以舊思維去面對新事務,因而出現的憂慮,加上朝野惡鬥下政客的惡意扭曲及台灣既有的統、獨糾葛,使得兩岸之間,任何一種交流的型式,合作的方案,不論種類,不問內容,不理效果,都全力反對,以最近兩岸之間被熱議的ECFA議題,便是明顯的例證。

二、官方說法

按經濟部的說法: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英文縮寫,簡單來說,ECFA是要讓台灣商品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擴大產品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同時台灣也必須提高免關稅商品的比例,並大幅開放市場給中國。為什麼要和大陸簽訂ECFA,坦白地說:由台灣在當前國際社會的特殊性,完全無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體之中,而區域經濟整合是全球的重要趨勢,按經濟部的說帖:「目前全世界有將近247個自由貿易協定,簽約成員彼此互免關稅。」而亞洲的「10+1」(即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協簽訂成立自由貿易區,到2010年則開始全面免稅。)「10+3」(是指「東協10+1〔中國〕」之外,再加上日本及韓國,成為自由貿易區,互免關稅)並不包括台灣,屆時台灣的進出口貿易將受致命的打擊,故而我們必須和中國大陸簽訂ECFA,否則台灣將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在重要市場失去競爭力。和中國大陸簽訂ECFA的進一步目標是經由此,就能陸續與中國大陸及其他國家簽署協議或協定,可助台灣融入全球經貿體系,提高台灣的競爭力。

而「架構協議」是指簽署正式協議之前所擬訂的綱要,目前擬訂的綱要僅先定架構及目標等部份,商訂乙份意向性的協議,具體內容日後再協商,作此安排的原因是因為要協商簽署正式協議曠日持久,緩不濟急;為了考量實際需要,故先簽署綱要式的「架構協議」,並針對攸關生存關鍵之產業,可先進行互免關稅或優惠市場開放條件之協商,協商完成者先執行,這部分稱為「早期收穫」,以便可以立即回應我國面臨國際經營困境產業亟需排除關稅障礙之需求。國際上,亦有其他國家簽署架構協議之案例,例如,東協分別與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印度等國都簽有架構協議。此外兩岸特殊性質的經濟合作協議,不違背世界貿易組織(WTO)精神;只規範兩岸經濟合作事項,並不涉及主權或政治問題。在兩岸協商ECFA時,必將本諸符合「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三原則推動。平心而論,簽署ECFA對台灣當然有利有弊,舉例來說,簽署ECFA之後,對台灣部分弱勢產業難免造成衝擊,部分產業也可能被迫西進;整體來說,受惠較大的產業為:機械業、化學塑膠橡膠業、紡織業、鋼鐵業,以及石油煤製品業。受負面影響較深產業為:電機電子產品業、運輸工具業、木材製品業。此外,可能波及的失業人數,綠營估計有十二萬之譜,但,由於關稅優惠措施,將使台灣業者在大陸市場具有較大的優勢,隨之而來可能增加的就業機會卻有三十四萬多個,足見簽署ECFA,基本上對台灣是得多於失、利多於弊。為了避免台灣部份產業的顧慮,馬政府將依據對人民的承諾,不會進一步開放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不開放中國大陸勞工來台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們固然不能忽視其後遺症與副作用,卻也不能因噎廢食,美國、歐盟或新加坡都已公開表示,如果兩岸簽訂ECFA,對台灣與該國的FTA將有很大的幫助,可見兩岸簽署ECFA,就是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的先決條件。

三、兩岸真正競爭時代的來臨:

其實台灣必須真正思考的是ECFA簽訂之後,台灣和大陸是否進入一個和平競賽的時代,此一時代可能有那些特徵,台灣在新的競爭格局中有何優勢,台灣應如何面對這些競爭。按上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一旦完成簽訂,開始落實之後,顯然兩岸交流、交往密切的程度必然大大超過以往,如此一來,兩岸之間,必然也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此一時代與當今的國際關係相似,是一種「亦敵亦友、非敵非友、時敵時友、事敵事友、可敵可友、敵中有友、友中有敵」的關係,如果我們希望以大陸為跳板佈局全球,則我們必須在兩岸的政治競賽、社會競賽和人才競賽中領先大陸才有可能真正從區域化邁向全球化。

所謂「政治競賽」:主要包括了政府服務、行政效率和配合電子政務的法規,在政府服務部份,主要是指政府人員觀念、心態和認知是否真正從管理轉為服務,管理是以管理者為主,是朝九晚五,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服務是以客為尊,是盡己所能,從兩岸的政府來看,總體而言,台灣並不擔心這樣的競爭,但是大陸某些企圖心比較強的都市,應該說在這一方面可能超過台灣,如果說未來大陸來台的企業,只有國企的話,台灣就必須加以警惕了。在行政效率方面,中國大陸的學者自我定位是一個「善於集中辦大事」的政府,這代表了中共政權如果下決心或是激勵的機制得宜,則中共政府團隊的行政效率是驚人的,當然這樣的效率也同樣有許多弊端,譬如行政效率的續航力,執行某一事件的效率能否移轉到政策、法規的執行等等,然而就算是「集中辦大事」的效率,也就足以令台灣憂慮的。在電子政府的法規,從2000年起,國際上掀起了「電子政府」建設的熱潮。從近幾年國際國內電子政務發端與發展的軌跡不難看出,政策、綱要、發展規劃和法律法規往往在電子政務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引導和創造先決條件的作用。重視電子政務必須先從創造良好的電子政務政策法律環境入手,電子政務的啟動、發展、普及和其對電子政務等相關一系列活動的帶動等過程都需要科學、合理、有力、有益的政策環境激勵和法律法規規範。而中國大陸也很早認識到法規制定對推動電子政務的重要性,在2004年7月1日正式實施行政許可法。而行政許可法是從法律的高度對電子政務的認可和推進。不僅為大陸各級政府有關政府的信息公開的作法,利用網路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網上協同辦公、並聯審批構建起一個統一的法律平台,而且對未來中國電子政務的發展與規範,也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2004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電子簽名法》,為規範電子簽名行為,確立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維護有關各方的合法權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他而這些法律的出台,不能不讓人為台灣的相關法律的完備有所憂慮。

所謂「社會競賽」是指社會治力和創意,在這一部份我們是比較放心,然而也不能不看到,中共政權正在打造以學習型政黨去引導學習型社會,所以目前大陸社會也許不如台灣,但是未來就有機會利用台灣社會的活力和創意來為大陸創新,總之,台灣不能以之自滿。否則優勢雖然未必被趕上,但是肯定會為其所用。從中共自身的重視而言,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建設創新型社會,是我們突破制約、應對挑戰、全面增強整個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和後續發展能力的迫切要求。」之後,大陸各階層都在探討從科學、哲學、教育、法律、制度等方面去尋求,解放社會創新能力的方法,所以面對中國大陸的重視,台灣更不能掉以輕心。

所謂「人才競賽」是指人才的勤勉和大學教育,上述的創新討論中,大陸學者就十分重視,大陸學者建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為此,我們應當努力構建整合型、多層次、差異型的創業教育體系。」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出線,進而言之,所謂整合就是要考慮政府、企業、學校、社會仲介機構、民間社團等各種資源,將各種創業教育的資源主體進行整合。所謂多層次就是要注意創業者創業的整個過程。創業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要與創業的不同階段有機結合,使每一階段的創業者都能夠得到可能的支援和援助。所謂差異性就是要考慮到創業主體的多元化。使創業教育彙集更多的青年,發揮更大的作用。放在兩岸的角度觀察,就是說未來兩岸之間的大學競爭是台灣各個大學,最大的競爭,最市場機制的挑戰。

四、結論:

「和平競爭」是新的兩岸關係的特徵,只有在競爭中勝出,才有可能是台灣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ECFA的簽訂是為兩岸和平競爭點奠定的基礎建設。如果兩岸不制訂ECFA台灣就失去與其他城市公平競爭的機會,則就根本不存在是否輸贏的問題。所以此時此刻台灣必須作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