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史論的商榷
徐策
(資深政論家)
南方朔史論的商榷
徐策
(資深政論家)
近一、二個月以來,台灣政論界掀起一片批判馬英九總統的不尋常現象,不獨偏綠媒體,連一向偏藍的媒體人也加入批馬行列,而且用詞之辛辣、嚴厲、刻薄,較之綠營人士毫不相讓,令人瞠目結舌,其中以資深媒體人南方朔將馬英九類比崇禎之說最受矚目,輿論爭相引用之餘,竟將馬英九與崇禎劃上等號,多數人不明究裡,以訛傳訛,不獨扭曲歷史真相,也使馬政府上台以來的施政作為遭到莫大的誤導與誣衊。筆者對馬所作所為亦有不滿之處,但更知馬識馬,深感批馬若形成全民運動,不獨對馬個人形象是一大傷害,即對二千三百萬同胞而言,亦非全民與國家之福。基於公義與大是大非,特抒發胸中塊壘,公允與否,讀者明斷!
馬英九亡了那個國?
南方朔先在去年十二月八日於《中國時報》發表專欄文章《崇禎併發症:自戀型領袖的誤國》,以不指名的隱晦方式,將馬英九比做崇禎皇帝,將兩人一併歸納為自戀型領袖,描述這種人的心路歷程是「由自戀轉自大,由自大變成剛愎自用、刻薄寡恩」,最後的結局是「誤人誤己,誤天下誤蒼生」。馬英九做得即使再差,將之與自縊煤山、終結大明江山的亡國之君崇禎相提並論,實屬驚人之論,引起各方矚目,連立委也公開引用他的言論來批馬,一時鬧得沸沸揚揚。
三個星期後,南方朔在出席一項兩岸關係總檢討及展望的研討會上,更變本加厲指責馬英九缺乏膽識、智慧、能力,「不像政治領袖,更像電影明星」,所有人都想討好,最後卻什麼都做不成,「比崇禎還不如」。批馬力道無限上綱至此,實不能僅以「語不驚人死不休」來解讀。
吾人最大不解與疑惑是:有明一代自朱元璋建都南京起,歷經十六帝,二百七十七年統治,因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殉國而亡,以後雖有福王、唐王、桂王等南明政權,但皆屬偏安一隅的地方政府,甚至是流亡政權,難為正朔之繼,崇禎乃大明亡國之君的歷史地位,殆無疑義。而今中華民國尚倖存於台灣寶島,明年還將隆重慶祝建國一百週年,中華民國活得好好的,何來亡國之說?南方朔將馬英九比諸崇禎,不知馬究系亡了那一國?若說中華民國已亡於一九四九年,馬當時都還未出生,亡國之責不在他,以馬比崇禎,更屬荒謬!僅此一點,就突顯評論者的草率與意氣。
政治評論最大之立基在根據事實,凡與事實不符者,不能以莫須有之假設、臆測,或竟流於情緒式的暗喻、比擬來論。近代史家評論一九四五年國共之重慶談判,蔣不殺毛,猶如楚漢相爭之鴻門宴,項羽縱放劉邦,終鑄大錯,如此比擬與後來發展皆有事實做依據,差可接受。但若將蔣氏父子治台比擬為明鄭時期延平王至三代而亡,預言中華民國也必亡,那就很難令人苟同了。
崇禎「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
即從性格特徵與用人方式,崇禎也難與馬英九相提並論。
崇禎最為後代史家定評的性格特徵是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他在李自成兵臨城下前一年,在一次召集內閣六部九卿科道等高級官僚的御前會議上,感慨萬分地說:「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當時即不願把「亡國之象」歸咎於自身。即使在自縊亡國之際,猶不承認自己領導無方,將國家帶入絕境,全將責任推給下屬,在血書遺詔上遂出現「諸臣誤朕也」等字眼。
但歷史是無情的,即使自己不承認,也難逃史家的批判。康熙年間在文壇頗具聲望、對歷史獨具慧眼的全祖望,寫了一篇《明莊烈帝論》,就直言崇禎以剛愎亡國:「莊烈之明察濟以憂勤,其不可以謂之亡國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則亦有不能辭亡國之咎者。」短短數語,就道出了崇禎性格上的大缺點。
除了剛愎自用,崇禎治國最大的弱點還在於識人不明。用人方式上,可以「用人不專,不辨忠奸」八字來形容。他前後當了十七年皇帝,但所用皆非人,不論文臣武將,沒有一個能夠完全為他所信賴,更嚴重的是分不清好人或壞人。崇禎三年,他誤中皇太極的反間計,殺掉了戍守邊關的一代名將袁崇煥。此一歷史冤案,梁啟超在為袁立傳時,曾高度評價袁,指袁「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滿人也自承曰:「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然而這位在梁眼中「明季第一重要人物」的邊臣卻慘遭崇禎磔刑棄市,梁不禁慨歎:「自毀長城,為敵復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見,而與之俱盡。」
崇禎用人不專的另一鐵證是:不論征剿流寇或防守邊關,必隨軍派一名宮中太監前往監軍,隨時向崇禎打小報告,令督、撫相當難為,也侵犯了前線的指揮權,此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訓完全背道而馳,說明了崇禎的領導方式是極為可議的。難怪洪承疇在投降滿清後也抱怨:「故主狐疑多慮,閹臣在側,難以奪計。」乾隆初年編纂完成的「明史」也指崇禎:「用非其人,益以僨事,乃覆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由於用人不專,故文武皆不願效死命,能常侍左右者,大都為逢迎拍馬之徒,臨遭大變故,逃的逃,降的降,全無一點忠貞氣節,崇禎有此悲慘結局,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在這方面,馬英九比崇禎強多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南方朔臚列一些自戀型領袖的行為特徵,包括:
──他喜歡刻意表演自己的一些專長,如秀自己的英文。
──他喜歡用道德語彙自我包裝,顯示完美。
──拒絕別人分享成功,也拒絕承擔過失。
──他不需要瞭解別人,只要別人瞭解他。
──他總覺得自己永遠對,都是別人誤會他,怨妒他、中傷他。
──不信任別人,只相信小圈圈。
這些描述,幾乎都是衝著馬英九而來。然而仔細研析,除馬喜歡秀英文是事實外,其他指控並無具體事實,流於空洞,有些指控更屬莫須有。以二○○八年大選勝利後的人事佈局言,他就與藍軍各方面分享成功的果實。閣揆由蕭系的劉兆玄擔任,財經首長也聽任劉安排,連想安插詹啟賢出任副閣揆都未成。黨務系統則充分尊重吳伯雄,幾位閣員都由伯公說了算(如內政部長、客委會主委等),後來馬要自兼黨主席,是經過一年多運作後發現黨政間難以協調,其間雜有個人私心,影響總統施政理念的貫徹,才毅然決然收回黨權,伯公之子吳志剛批馬不知分享權力,並不符事實,其中緣由,伯公最瞭然於胸。
去年底三合一選舉結果不如預期,馬內心至為沉痛,一肩挑起敗選責任,立即撤換身邊至親詹春柏,改由金溥聰接任黨部秘書長,詹則專任副主席,待罪立功,同時向藍軍支持者致歉,此皆非拒絕承擔過失者所願為。
用人方面,馬的一貫作風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絕不會像崇禎那樣,偶有風聞,動輒貶謫重臣,甚至入獄流放。像吳敦義在組閣之際傳出的香港神秘之行,以及縣長選舉期間傳出與黑道同游峇裡島的新聞,若換了崇禎,早就革職「回籍聽勘」了,吳那能做到現在?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家族,與大陸政商關係的蜚長流短,喧騰一時,馬照樣任用至今。
至於南方朔所指「不信任別人,只相信小圈圈」,此種說法,一時難查真相,唯馬若能擴大決策圈,兼容並蓄各方人才,應是目前藍軍支持者和輿論的共同期待,畢竟兼聽則智,偏聽則愚,相信馬英九是有胸襟雅量接受的。
歷朝歷代領導人最關緊要者厥為人才的晉用。用人最好是「才德兼備」,若不能得兼,則應視不同時代而有不同標準,亂世或開創新局必須才勝於德,承平之世則無妨德勝於才。劉邦開創大漢基業,用人不拘一格,樊蒯之流也能受到重用,曹操處於亂世,用人也是才勝於德。晚清最會提拔人才的當屬曾國藩,他以「辦大事者第一等事為找替手」為座右銘,故而胡、李、左皆出自其門下。蔣經國在台執政期間,也拔擢了諸如孫運璇、李國鼎、趙耀東、謝東閔、林洋港、張豐緒等才德兼備之士,率皆有古大臣之風,社會清議感念至今,馬英九可引為借鑒。馬若能突破決策小框框,不論出身流派背景,唯才是用,必能營造一番新氣象。
枉卻此十七年之精勵
南方朔數落馬英九沒有膽識,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比崇禎不如」,就更不知從何說起。
綜合歷史資料來看,崇禎當然不能算是個壞皇帝,至少他生性檢樸,不事奢華,更鑒於父兄皆因近女色而早逝,後宮僅有一後二妃,私生活在歷代帝王中是少見的嚴謹。早年初登基時,處心積慮除掉閹黨魏忠賢、崔呈秀等一夥人,確實表現得有膽有識,「明史」也有贊語寫道:「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可惜這些僅止是曇花一現,時局不斷演變,崇禎不論用人任事都出現重大決策上的錯誤,顯示他的治國能力與智慧大有問題。
大凡英明的統治者,首先要盱衡天下大勢,釐清輕重緩急次序,再制定大政策略方針,精準迅速推動,以達成既定目標,這方面崇禎顯然並不及格。以應付內憂外患的次序而言,他是一貫主張先攘外後安內的,認為滿洲人侵犯邊關的威脅遠大於流寇,因此將重兵部署在薊、遼一帶,也先後派任一流的知名大將如孫承宗、盧象升、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等戍守邊關,殊不知起於西北的流寇,如星火燎原之勢,自陝西、河南、山西順黃河而下,勢如破竹,不旋踵逼近京師,形勢危殆,欲急調在北方防虜之師勤王已經來不及了,崇禎若能及早認清流寇之害嚴於邊關之患,加派重兵及早剿滅張獻忠、李自成等伙,當不致於有甲申三月之悲劇。這是崇禎未能預為籌謀之重大失策。
即使在征剿流寇期間,亦不時出現矛盾的政策,在剿與撫之間時常舉棋不定,未能堅定方針,施以流寇致命一擊。這種反覆不一的做法,不但令前線指揮官無所適從,也使流寇看清崇禎政策上的弱點,時降時叛,陰蓄實力,終令李自成等乘機坐大,一發不可收拾。這也暴露崇禎剛愎反覆性格的一面。
另一致命失策是緣於崇禎檢約的個性,竟流於吝嗇,他將宮中庫銀看成是「千年必不可拔之基」,不可分毫取用,所需軍備餉銀只好「日事加派」、「日事借貸」,終於導致九邊軍士數年無餉,這是何等荒唐的舉措?古云:皇帝不差餓兵,崇禎如果真有智慧,豈能吝惜到竟讓將士們餓著肚皮,還要他們竭盡以忠?這樣不知輕重利害、毫無見識格局的皇帝,能不失去江山者幾希?
誠如康熙初年編修《明史紀事本末》的知名學者張岱(號陶庵)給崇禎的評價:「焦於求治,刻於理財,渴於用人,驟於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政朝更,耳目之前覺有一番變革,向後思之訖無一用」,最後不無感慨曰「枉卻此十七年之精勵」。
這樣評價崇禎,可謂是至為深刻了,南方朔若能讀到古人這一論斷,當不致再拿崇禎來與馬英九相互比較了。
馬大幅開放兩岸政策是真膽識
去年十二月三合一選舉受挫,加上進口美牛事件,使馬英九形象重挫,批馬聲浪日益高漲,連帶使馬政府上台後的作為被罵得一無是處,「馬英九無能」之說甚囂塵上,不只綠營人士罵,藍軍支持者更是火上加油,南方朔更理直氣壯表示:「我批評你馬英九,還有人附和我,如果我寫的不是事實,一定會被人罵,遑論有人附和。」
馬政府真的無所作為嗎?馬英九真的毫無膽識、智慧、能力嗎?
以筆者觀之,這些評論都失之客觀,頗有「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之失,或者是見樹不見林,從馬上台後,劍及履及大幅開放兩岸政策為例,這就需要真膽識和魄力,馬英九抓綱治國,大破大立,把三十年來包括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三位領導人都不敢做或不願做的高度爭議性和敏感性的問題,在一夕間驟然解禁了,這不是膽識魄力是什麼?須知台灣夾處在中、美、日三大國之間,特別是與美國剪不斷、理還亂的近一甲子錯綜複雜關係,台灣要走出這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馬英九其實是陷於兩面作戰的窘境,一方面要應付島內的獨派,或所謂「本土勢力」的詰難與杯葛,一方面又要顧慮來自華盛頓的制約與監視,若處理不當,馬政府將陷於三面不討好的三輸局面,甚至有人擔憂馬的人身安全威脅,但馬懍於多數民意支持和至高的國家利益,義無反顧的做了,現今已獲得超過六成以上民意的支持,證明馬政府走的是正確道路。
不僅此一樁,台灣對外關係也因兩岸的和解而出現了新局面。外交休兵不獨讓台灣維護了面子,也獲得實質裡子的好處,至少不再浪費人民血汗錢去拚那無底洞的「凱子外交」。前年八、九月間在釣魚台海域附近發生的「聯合號」被日艦撞沉事件,馬英九充份利用兩岸和中、日、台三邊的微妙關係,積極與日方交涉,最後獲得日方應允放人、道歉、賠款,還藉機再度宣示釣魚台主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外交勝利,也讓一直走親日媚日的李、扁路線從此消失,既維護了國格,又不破壞台日的友好關係,這不需要智慧嗎?
在經濟方面,受到國際金融風暴衝擊,以台灣國際化程度之深,欲克服這道難關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但馬政府迅速危機處理,啟動銀行存款充分擔保機制,保障了客戶權益,復發行消費券,鼓勵消費以刺激景氣早日復甦,加上陸客的大舉登台觀光旅遊,兩岸宣佈簽訂MOU,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台灣的競爭力逐漸提升,被外資視為投資的風水寶地,現今台股已重上八千點,居亞洲各國股市上漲幅度之冠,其中外資竟佔股市投資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二,顯見外人對台灣經濟前景信心之高,足令身為台灣同胞的吾人汗顏,這也顯現馬政府因應財經變局的能力。南方朔們何以見不及此?
外來因素與天災雙重衝擊
去年的「八八水災」的確讓人對馬政府的危機處理與應變能力大失所望,也是馬英九聲望急速下降的關鍵事件,但經深入檢討和一番天人交戰之後,馬立即宣佈吳敦義組閣,劉兆玄請辭,一肩扛下災難的所有責任,此固肇因劉揆的知所進退,留下漂亮背影,若馬猶做濫好人,依違於人情、天理之間,不敢乾坤獨斷,讓劉揆走人,則目前政局不知是何面貌。當斷則斷,不斷徒留禍患,也正由於行政院的迅速改組,化解了廣大的民怨,重啟對馬政府的信任和期望,應該說,這也表現了馬英九的智慧。
持平而論,自馬英九上台近二年以來,台灣所遭逢的重大災難都不是由於政策錯誤或行政措施不當而造成的,率皆由於外來因素與天災的雙重打擊,易言之,出於馬政府本身之過者絕少,出於不可抗拒因素者居多,論者以如此嚴厲言語苛責馬英九,並不公平。
由南方朔的重言批馬,令人聯想何以藍營支持者熱情不再,挺馬力道越來越弱。其中緣由頗值得吾人深思。
筆者不想籠統地歸咎於大環境欠佳,特自心理層面加以剖析。
首先是當初以無比熱情支持馬英九,主要在表達對扁政府的不滿,特別期待扁家弊案能速審速決,以抒發民憤。不料扁案延宕至今不僅未結案,甚至還為是否繼續延押擾攘不休,如此冗長的法律程序,引發支持者不耐,從而演變為「馬英九沒有魄力,連個大貪官都不敢定罪」的情緒反應,此種不滿情緒遂發洩到選票上,以消極拒投來表達,殊不知司法獨立是馬政府改革的重要一環,總統不能干涉司法案件的進程是起碼的自我要求,說明藍營群眾的法治素養有待提升。近聞承辦扁案的檢察總長陳聰明已受監察院彈劾並請辭,馬政府背負的輿論壓力應可漸減輕。
再者,當初以七百多萬票支持馬英九,是希望馬能優先反應落實這些支持者民意,維護他們的權益,不料馬上台後以「全民總統」自詡,不但未特別關照藍軍支持者,反倒對未投他的五百多萬選民投以關愛眼神,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的任命引發軒然大波即肇因於此。實則此為馬英九的統戰手法,乃「擴大爭取面,縮小對立面」的策略,一如過去爭取「二二八」家屬從諒解到支持的艱辛過程,唯仍須加強與基層溝通,勿輕忽七百萬民意心聲,相信馬的用心良苦終必為藍營群眾所理解。
最為影響深遠者,厥為媒體與各方「政治禿鷹」的推波助瀾,尤在時興的電視叩應節目「重鹹味」煽情挑動下,群眾不問是非曲直,只求閱聽感官的滿足,這是民粹政治發展的病態現象,亦為台式民主的悲哀,有識之士只好忍耐再忍耐,期待民主品質的逐步提升與改善。
七年之病尚需求三年之艾
台灣是個民主多元的社會,意見領袖抒發己見,引領輿論走向是個人本事,也是正常現象,吾人也亟不願台灣重回威權專制時代,但對於若干太過偏頗、離奇離譜的言論,不能不予以辯駁。馬政府成立以來,撥亂反正,立場堅定,目標明確,但要講策略,尚技巧,需要的是時間和一定的過程,七年之病尚需求三年之艾,李扁執政前後二十年,善良的台灣主流民意迭遭誤導,如今台灣末來走向好不容易扭轉過來,對於執政者的用心,局中之人的難處,宜從宏觀視野論斷,並多以同理心看待,更要有耐性,祛除躁進性格。正如林濁水所言,不妨給馬英九一點掌聲以示鼓勵吧!◆
社論
中國與世界
東協加一
兩岸問題
馬英九的危機
追悼與紀念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