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試點」美式民主失敗經驗

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頃拜讀現在淡江大學任教的林金源所撰《拒絕統一的十個理由必須化解》一文,林君認為「探討兩岸統合的任何方案,都需有一前提,那就是台灣民眾願意認同兩岸是一家人。有此前提,一切整合方案都屬細節」。此一想法,與本人所提「祖國論」不謀而和。記得早在2008年夏與內地友人閒聊時,我就提出「祖國論」之論述,並於2009年5月撰文刊登在《海峽評論》。本人認為兩岸終極統一的前提就是喚起台灣人民的「祖國認同」,如果台灣人民恢復其先人視大陸為祖國的認同,則誠如林君所言,一切整合方案(兩岸談判)都屬細節。然而,為何許多台灣人民不願視大陸為祖國而拒絕統一,林君提出十個拒統的理由,並認為應設法尋求化解之道。對林君所思,余衷心欽佩,其中不少也是本人多年來關注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台人「認定民主是普世最高價值」。本文擬就此事略述拙見如後。

台灣人因「民主」而恐統拒統

林君前文稱「中國經濟崛起之後,大陸的不民主成為台獨抵抗中國的最後、最佳武器。西式民主是台灣自豪的『成就』,也是深信不疑的最高價值。兩岸對峙會延緩大陸民主進程,一般民眾不解其中道理,獨派人士則心中竊喜」。林君分析精闢,但二十年前李登輝就已利用「總統」一職所擁有的公權力,默默耕耘推動將民主與拒統的台獨意識相連結。2000年11月,李登輝卸任後黑字白紙地坦言,他自1988年繼任總統以來,其工作重點大致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推動民主化。李登輝並進一步詮釋稱:「台灣的民主化非以『台灣認同』及『台灣本土化』為主軸不可」。至於民主化,李登輝詮釋道:「台灣的民主化究竟有何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台灣的本土化』」。故李登輝狠毒地於《國家統一綱領》中反覆以「民主」為由,設下未來兩岸談判重重障礙。對此,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回憶稱:「1992年,李總統為統一開出條件。他把一個中國解釋為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一,必須在一個『自由、繁榮而民主的中國』的大前題下才能成立……換言之,共產中國必須先發展成為跟台灣一樣的民主社會。我當時不曾意識到,他(李登輝)這樣做並非作為商談的起點,而是蓄意地把兩岸鎖定在一個從此難以銜接的位置上」。

在實際政治操作上,李登輝利用由於台灣人口族群組合比例絕對有利於台灣本省人、選舉制度在台實施已久、人民教育程度普及、行政規模較小等有利因素,在台灣推動「總統」直選,使台灣「美式選舉」體現達於頂峰,再蓄意於任內以「總統」一職所擁有的話語權,終日唸唸有詞地將宣傳台灣「民主」,並將大陸妖魔化成不民主,於是百官競相表態頌揚台灣「民主」拒統。影響所及,就形成今日林君分析的某些台人以「民主」為最高普世價值而拒統。最諷刺地是,李登輝一面在島內兜售「民主」,一面在島內對主張兩岸統一的人搞「政治偵防」的白色恐怖。

台灣「試點」美式民主失敗

林君所提「民主」,在台灣當然是指「美式民主」。對「民主」的定義,無可諱言,在美國的強勢柔性國力宣傳下,兩岸中國人不乏是以自己所想像的「美式民主」馬首是瞻,其核心是「美式民主票選」、「美式言論自由」或「司法獨立」。

就人口而言,台灣2.3千萬人,僅及內地大陸13億人口的1.7%。就地理而言,台灣面積3.6萬平方公里,僅及內地960萬平方公里的0.3%,且其與大陸隔內海「台灣海峽」相望。因歷史的因緣,自早期全球冷戰伊始,兩岸自1949年起隔絕的五、六十年間,台灣與大陸在政治經濟方面走上不同的途徑,這對百年來摸索追求民族振興的中國而言,是最好的「試點區」。

台灣自解嚴後進入所謂的完全「美式民主制度」,其結果誠如台灣柯裕棻博士分析,自解嚴後的近一、二十年來,台灣幾乎年年都有大型選舉,每逢選季,全台若狂,所有的憤怒和仇恨都被媒體動員起來。媒體宣傳是選戰的重點之一,藍綠勢不兩立殺氣騰騰的語彙充斥媒體,纏鬥不已,勝者據地為王,敗者重新練兵。憤怒、仇恨、恐慌、焦慮都是台灣選舉的一部分。媒體的利益來自白熱化的論述戰爭,政客的利益來自選民的危機意識投票;至於某些知識份子所引以為傲西方美式民主下的「司法獨立」,台灣實行結果是倘若「總統」(如陳水扁者)於司法體系(調查、檢察、法官)大肆啟用親信,建構層層嚴密的貪腐網,則「司法獨立」反而成了貪腐的保護網。

「五十對五十社會」的民主赤字

就美式民主在台灣的「選舉論述」經驗而言,六十年來台灣分離主義在西方美、日的呵護下成長茁壯,尤其是將我國固有的地方「省籍」意識,借力使力地提升為「國家」意識。此外,藉美、日學者披著學術的外衣加持,將省籍的歷史傷痕矛盾極大化,虛構「台灣分離史觀」以改變部份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撕裂台灣社會形成藍綠陣營的「五十對五十社會」(50-50 Society)。

西方學者分析,在「五十對五十社會」的民主機制下,政黨惡鬥長期化,任何公共政策難有交集,且因選票考量,兩黨政客於公共福利支出無限上綱加碼,造成財政赤字極度擴張,以及民主投入與民主產出間的逆差,形成「民主赤字」(Democratic deficit)。此一論述,台灣就是實行「美式民主」失敗的經典案例,「國民黨」與「民進黨」為了選票,每至選舉兩黨競相提出龐大福利支出與綁樁型的地方公共建設計劃(不提支出來源如何取得),變相實質買票,十餘年來具前瞻性重大公共建設與具前瞻性經濟計劃停擺,致使經濟成長停滯十餘年,甚至惡化,國民實質所得居然是逐年下降。

試想就中國這樣迭遭西方百年侵凌的國家,首要之務就是將建設國家的失去時間追回來,全力發展經濟猶恐不及,切記台灣此一兩黨競爭「五十對五十社會」的反面教材,絕不可在民族百年難得振興機遇的征程上,搞兩黨競爭的「美式民主」選舉,像台灣這樣花一、二十年經濟折騰不前。

社會撕裂與民族分裂的災難

此外,就台灣「美式民主試點」經驗結果顯示,台灣藍綠陣營的「五十對五十社會」不但在經濟上形成「民主赤字」的經濟停滯,尤其是導致台灣人民在國族認同意識型態的兩極化怨懟與敵視,故台灣社會撕裂的激烈程度遠非一般實施「美式民主」所能想像。

民進黨內陳水扁世代的選舉主將們,以他們多次參與選戰所歷練出梟雄般的煽動才華,將省籍歷史傷痕矛盾轉化為選舉資產,挑撥省籍矛盾,裹脅綠色群眾,掩飾一切罪惡。掩飾到何種程度呢?對以陳水扁為首的超級貪瀆集團,民進黨甚至以「顧大局」為由,不願反省,視而不見,不願自我批判。對別人,任何對兩岸有利的接觸往來,動輒抨擊為「賣台」……。

試想中國是十三億人口的五千年文明偉大國家,自古即為一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歷史長河中雖然有民族相互交流與通婚的融合,當然也包括歷史傷痕與矛盾,如果政客為了選舉,只是詮釋後者並予誇大挑撥,更何況就算是以漢族為主的省級單位,同一省內還分「閩南」和「閩北」、「蘇南」和「蘇北」、「鄂東」和「鄂西」,如果搞「美式民主選舉」,台灣經驗顯示,倘有地方梟雄性政治人物藉機挑撥毒化民族間的歷史傷痕、甚至省內地域矛盾,再加上西方勢力暗助,西方媒體煽風點火,那將是災難性的後果,上世紀末前蘇聯的解體與前南斯拉夫的崩裂,就是前車之鑒。

在美國的強勢柔性國力宣傳下,論者不乏接受美國政治學理論述,不乏對「美式民主」多所憧憬與幻想,忽略中美國情相異,認為那美國搞「美式民主選舉」為何不會引發前蘇聯解體與前南斯拉夫(南聯盟)崩裂的災難?大哉問,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美國黑白人口分佈的得天獨厚,另一是美式民主控制的細膩、先進與狠勁,舉世無匹。

黑白人口分佈得天獨厚

分離成功就是建立一個新國家,如果沒有人民與土地,則分離的標的不存在。因此,在實際的國際社會中,行政區劃也就非常重要。行政區劃上,無論是原始的設計或是歷史的演變,如果少數民族(種族、族群)分散各地,則因非聚集一處,力量分散,故其對多數民族很難形成強大的分離力量。

美國國內有黑白的問題,不但是種族問題,而且是膚色黑白分明的種族問題,其融合遠較一般民族困難。惟黑人僅佔美國總人口的13%,但黑人是因黑奴買賣制度而人為地引進美國,故形成今日黑人散居美國各大城市。因黑人分居全美各地,尤不乏集中在大都會的市中心,故黑人無法形成強大的區域分離勢力;我國自古是一多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其間少數民族如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則是「依族群聚」於今日西藏與新疆等地。如果搞「美式民主」選舉,台灣經驗顯示,如果有梟雄型政治人物,以挑撥民族歷史傷痕凝聚選票為能事,以高度自治優惠土著為幌子,變相排除其他民族,勢必引發巨大的社會分裂。

美國言論控制細膩

關於所謂「美式民主」中最為華人知識份子所憧憬與誤導之一的就是意識型態上完全的言論自由,中國一極小撮所謂的維權人士,嚮往想像美國民主的言論自由無限。但另一方面,隨著當今世界資訊交流的發達,中國人留學美國、赴美工作、移民美國、甚至在美從商者眾,中美兩國交往密切,中國知識份子對美國的瞭解也愈加深入。

就言論自由而言,無論是法律或禁忌,「美式民主」嚴禁挑起黑白敏感問題,更禁絕美國分離主義意識,這是美國言論自由的禁區。至於控制手段,台灣的知名政論家南方朔就分析,美國是個意識型態控制嚴格、體制十分緊密的社會,「它不會公然的壓迫,而是以一種組織、隱微、躲藏在複雜規則後面的方式,將不喜歡的人或主張加以驅逐」。例如「9.11」後許多學者出來指責美國的中東政策,就有數十人遭到解聘,換言之就是以學院內驅逐的方式整肅。在出版方面,奇特的是主流出版社永遠不會出版異議學者的書,主流書評雜誌與主流報紙也不評介,主流報紙也不會刊登其論點。

此外,美國一方面在世界上極力兜售「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互聯網自由」,另一方面卻完全按照美國的利益需要,不擇手段地監控、限制美國公民的自由權利。尤其是「9.11」事件後,美國政府打著反恐的旗號,授權情報系統侵入公民的郵件通訊,並通過技術手段全面監控和強制刪除網路中威脅美國國家利益的資訊。根據《愛國者法案》,美國員警機關有權搜索電話、電子郵件通訊、醫療、財務和其他種類的紀錄。據統計,美國聯邦調查局在2002~2006年間,通過郵件、便條和電話等管道,竊取數千份美國公民的通話紀錄。2008年7月9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新版的竊聽法案,給予參與竊聽專案的電信公司法律豁免權,同時允許美國政府以反恐為由,可以對通信一方在美國境外的國際間通訊進行竊聽。2009年4月,美國一位政府官員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承認,美國國家安全局近月攔截和監聽美國公民電子郵件和電話的行為已超越美國國會2008年設下的限制範圍。

美式民主vs.分離主義

追求分離是一動態過程,故需要領袖,甚至是一個英雄式的領袖,以激勵與持續其分離動機,並將此動機轉化為力量,擴大分離運動的表意空間,假言論自由傳播分離理念。

美國對他自己的分離主義者,不但不可能給予言論自由的表意空間,更不可能容許分離主義者藉由選舉問政,當局是披著法律的外衣,予以無情毀滅性的殲滅。例如對黑人分離組織的黑豹黨,1969年時美國當局以陰謀炸毀警察局、百貨公司和襲警等罪名,逮捕黑豹黨21名成員,審判持續二年。在審判期間,大部份的黑豹黨成員因不能交保而被監禁,所有的21名成員在不到二小時內就被陪審團全部定罪;至於印地安人於1968年組成向美國侵略者爭回土地的「美洲印地安人運動」(American Indian Movement, AIM),1973年3月27日約二百名印地安人聚集於八十多年前族人被屠殺的「傷膝澗」,要求美國政府歸還土地。結果,美軍出動17輛裝甲車、戰機、直升機等對「傷膝澗」展開71天的包圍,共發射25萬發子彈,多名印地安人遭射殺。事後,美國大肆搜捕AIM的主要成員,並開始暗殺印地安人的活躍份子,1973年5月至1974年間共有260名印地安青年死於非命。

至於位在古巴目前關有約460名囚犯的「關達那摩灣」(Guantanamo Bay)美國海軍基地,美國前總統布希曾簽署命令,允許對非美國公民的恐怖攻擊嫌疑人執行不需審判的無限期拘留。並且禁止這些被拘留者在美國、其他國家或國際法庭上尋求救濟。任何審判均由軍事委員會執行,而非獨立的法院;前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則授權在「關達那摩灣」可使用以下的審問技巧,包括隔離、環境操控、睡眠剝奪等。故「關達那摩灣」是舉世皆知的美國民主污點。

「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

事實上,當今世界各國也是各依其國情逐步完善其政治制度。例如亞洲日本、泰國不就保留皇室制度,其潛規則是媒體絕不許抨擊皇室,後者除選上首相還要至泰皇前行跪拜之禮外,還有「冒犯君主罪」,泰國不乏媒體及個人就因評論王室,被以「冒犯君主罪」治罪。新加坡也搞民主,但以法律形式嚴禁政治人物於選舉時挑撥民族矛盾,如有違法,立即以法律形式起訴與申辯,經由冗長法律程序,遏制分離主義傳播。至於中東阿拉伯諸國,根本就是王室貴族治國,美國也未抨擊上述諸國不民主嘛!

關於民主,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就曾發表公開聲明,指出「新加坡的政治制度會不斷演變,但是這些改變不是為了滿足人權組織、非政府組織和西方媒體的要求」。就中國而言,中國人應有上世紀末從事經濟改革的雄心壯志,一如摸索探討適合自己「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般,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

在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過程,務必立足於中國自古是一多民族國家的國情,參酌我國古代與現行的「迴避本籍」制度,借鏡台灣實施「美式民主」治理失敗的反面經驗,參考新加坡與美國的相關法律及其執法方式與力度;此外,除經由政治宣導,也於初中、高中、大學的教育體系介紹前述情形及美國民主陰暗真相等,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在現有的民主機制上不斷完美,豐富「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論述。如此,或可有助於化解某些台灣人民以「民主」拒統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