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台灣淪為伊拉克

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石佳音(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春節歡愉氣氛中,乍見前國防部副部長、前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先生18日在《聯合報》的大作。台北窗外原本傳來節慶鞭炮聲,但拜讀林文之際,鞭炮聲幾乎讓人誤以為是伊拉克的慘白槍炮聲。

林先生呼籲「訓練有心守鄉土青年成為優良狙擊手、游擊戰士,每年公開演習展示戰力」。林文又說:「台灣從北到南都是樓房,提供狙擊手絕佳掩體,遠比伊拉克沙漠對游擊戰還有利。」因為伊拉克即便處於不利地位,他們的游擊隊都能讓美軍吃足苦頭。台灣這麼多「水泥叢林」是我們的「地理優勢」,游擊戰如搭配正規戰,必定更能嚇阻共軍攻台。

伊國抗美游擊隊再英勇,黎民百姓的悲慘境遇是我們願偶一嘗試的嗎?伊國長期獨力對抗超級霸權,這種螳臂擋車的做法是值得台灣傚法的嗎?孫子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解決兩岸矛盾,首應伐謀,不該是「不得已」的攻城、守城?何況兩岸關係哪能與美伊相比?

美國為石油入侵伊拉克,現在連多數美國人都不認同。伊拉克基於民族尊嚴奮死抵抗外敵,實出於無奈。反觀台海,北京對台並無敵意,只對台獨深懷戒心,這是中國得自過去百餘年美、日利用台灣威脅中國國防安全的歷史教訓。台灣如想「確保兩岸和平發展互惠雙贏」,只要不獨,主動參與中國改革開放、崛起復興,則大陸根本不會對台動武,林先生何苦、何須構思這套「兩千三百萬總玉碎」的戰略?

對照伊拉克的螳臂擋車是出於自衛與無奈,台灣如果傚法伊國游擊戰,那麼迫使我們玉石俱焚的偉大理由究竟為何?尤有甚者,伊拉克無法憑藉游擊戰擊退入侵美軍,台灣又豈能藉此嚇阻解放軍?

林又說:「台灣青年安於逸樂,無法與貧苦的伊拉克青年相比。但是伊拉克游擊隊屬於佔百分之三十之少數遜尼族,遜尼族中青年志願打游擊者更為少數。」換言之,台灣只要少數意志堅定的游擊隊,就足可嚇阻共軍,正如少數遜尼青年可讓美國頭痛一樣。至於台灣的「遜尼游擊隊」在哪裡,林文說:「大台北以外的鄉土青年和都市青年不同」。言下之意,中南部的鄉土青年就是林先生的希望。

多數人安逸,少數人如願從事有益全體之舉,當屬美事。但意志堅定的少數,如從事方向錯誤之事,就是災難。當台灣盡力彌平南北差距之時,林先生似乎樂見且善用南北對大陸態度的差距。我們擔心的是:動員「鄉土青年」進到都市打游擊戰,首先犧牲的是解放軍?還是城市裡不願「玉碎」的居民?尤其在族群裂痕暗潮洶湧的今天,當兩岸衝突的關鍵時刻,都市游擊隊會不會成為台灣內部整肅異己的恐布力量?

二戰後兩岸的對立肇始於國共內戰,凝固於美蘇冷戰。內戰冷戰都已過去,兩岸關係卻仍詭譎不安。林先生明知「北京對台大戰略中軍事為下下策」,但他卻把嚇阻北京的「正游配套」做為台灣的上上策。

林先生22日在《蘋果日報》又言「國防之目的在於大陸尚未政治改革前,確保台灣做為大陸催化劑之安全。」我們深信不獨的台灣確能催化大陸進步,但是林氏同仇敵愾、玉石俱焚的戰略,不但無法嚇阻共軍,反使北京堅定打下「仇中」台灣的決心。催化大陸進步,何須棄簡就繁?何須緣木求魚?

(99-02-26《旺報》)

後記

:號稱「統派媒體」的《聯合報》刊出林中斌文,我與石佳音立即寫下此文反駁。三日後,《聯合報》表示拒登。我們的文章21日轉投《旺報》。《旺報》以「兩岸橋樑」自許。即便如此,拙文相隔五日後才在論壇版以讀者投書方式刊出,該日同版刊登另三篇報社邀稿文章,都屬批評中共之作,拙文確屬突兀。林中斌的言論不是最大問題,自稱民主、多元的台灣,其言論光譜之狹隘才讓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