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永續發展的思維架構(上)

楊志誠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這一篇論著是上世紀末提出的,曾經投稿給《海峽評論》,或許因為當時的情勢需求不明顯,以及所論述的主題缺乏迫切性,因而被擱置至今。不過,雖然十載已逝,現在回頭來看,此篇論文對中國的國家發展依然是重要的分析及政策思維,而且目前更顯得迫切;一方面可以檢證過去十年發展的得失,另一方面透過當時的「策勵將來」,也能啟發爾後的發展思維。

一、世紀轉折期將顯現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永續發展之間的緊張關係

站在二十世紀末的歷史轉捩點來回顧,後鄧時期顯然已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特殊階段,其內涵包括了思想的解嚴、追求國家經濟的增長、生產技能的大幅提升及對外的開放政策等。整體的發展景象來看,大部分重要的問題基本上因而得到了解決,但仍有部分問題還有待克服。綜觀而論,隨著經濟的成長,大部分人的生活水準比起1978年以前來說,確實提高了不少;社會菁英的地位也比以前提高了許多,但同時也產生了新一波的需求;關於這個問題,新世紀中國的永續發展將必須嚴肅地面對。另外,新的價值體系及生活方式取向正加速形成,在許多層面上,社會面貌產生了極大的轉變,但在某些方面卻仍停滯不前,因而出現了社會階層分化和斷層的情形,如何跨越這些斷層也是新世紀中國永續發展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

儘管鄧小平先生長於通權達變,開啟了國家再造的道路,使中國步向穩健的改革道路,但仍難以想像到永續發展所引發的問題,主要是受到一些歷史條件的限制及政治紛爭的約束。永續發展毫無疑義地將是當前的緊要問題,需要新一代的領導人、政府機構、社會整體及每個人的配合。所要動用的不光是財政、科技及菁英份子的力量,還需要制定新的發展哲學、革新政治結構、重塑政治文化及意識型態。更重要的是提升人民的文化及科技水準,使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及得體的行為。

儘管中國的工業已呈現了高度的成長,但仍不應該忽略還有許多企業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卻生產出大量劣等產品的事實。共黨仍然還全面性掌控住社會和國家的每一層面,無形中限制了生產效率的起飛。大體來說,雖然在全民社會保險制度及勞工社會保障方面有了顯著的成果,而且行政部門的干預力量也稍有消退,但在經濟上仍保有其控制權,造成經濟的運作效能比起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仍嫌低落;另外在推動工業化的過程中,農業和農民仍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和照顧,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接著的問題是,當中國積極加速推動經改的歷程中,也同時出現了不少的新難題,其中最無法忽視的就是環境惡化的問題。其實中共當局也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及後續性,已經開始重視環保的工作,迎合了當前國際環保意識的趨勢。針對這一項議題,中國政府的立場能夠受到世界發展潮流的影響,致力於全方位的穩定發展,提出兼顧環保且符合其國家利益的發展計劃。相較於過去的僵硬,中國政府這種思維的調整,對世界整體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而言已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一些數據的推算來看,中國的環保工作對未來世界生態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以現階段來說,美國當然是產出最多污染物的國家,然而中國大陸如果繼續維持現有的經濟成長,大約在公元二○一○年左右將可能趕上美國,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國之一。更令人關切的是,中國大陸的能源需求有75%要靠燃煤取得,因此,隨著近年來經濟的高度成長也使得她對全球生態的影響程度大為增加。

另外,根據資料顯示,現階段大陸每年約製造出3.6億噸的廢水,其中只有68%經過處理,而民生用水也只有10%經過處理,重工業和民生廢料的回收利用比例也只有30%。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政府確實也思改善,基本上曾經列於九五計劃的工作綱要,並通過「中國二十一世紀發展議程」的文件,作為政策加以實踐。然而,經濟發展與永續發展之間存在著某一種辯證關係,經濟發展本身就會產生一些「後遺症」,阻礙永續發展機能的形成。因此,如果想要掌握到永續發展,首先就必須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相關的資訊,包括經濟層面及社會生活層面的資訊,確實掌握,才能有進一步的思維及對策。但是,目前中國大陸對於許多重要的資訊,依然不夠準確和完整,如準確的出生率、工業發展現況及對環境破壞的實際程度、低所得貧困地區的社會生活狀況及一般人民的生活條件等。如此一來,想要準確抓緊永續發展,將會顯得困難重重。

二、永續發展的理念與現實

基本上,永續發展本身仍然是一個演進未完全的概念。國際上許多探討這個概念的提案,都還是把人在宇宙間的定位局限在片段的思考模式上,很多方面都只從個人意識出發,認為人有自我求生存及求利益的本能和權利,進而衍生出創立物質及精神層面上多樣性的榮景,但卻往往忽略了個人與社會意識之間的平衡關係,然而這層關係正是未來探討永續發展所亟待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當吾人在評定世界局勢和國際現況時,對於未來的新世紀,人類不僅要考量環境惡化的程度,同時也要注重社會環境的變遷及人心轉變的情況。其實,人類個體與社會意識都是極其複雜的體系;早在千萬年前,當宇宙、地球及生物圈達到某種平衡狀態時,它們就已經存在了特定的關係。從最近人類社會的進化來看,整個社會意識的轉變及人心受到的扭曲都是肇因於最近環境生態的變化。如果從這個發展趨勢前瞻,永續發展這個概念將會在新世紀中受到全世界高度的重視並繼續演進以臻於完整。

儘管到目前為止永續發展仍然普遍被認為是難以完全達成的理想,但是對人類而言,尤其是對現代化正在起飛、人口占世界第一位的中國,其實根本也沒有其他的選擇。幾世代以來,許多先聖先賢致力於解決攸關人類生死存亡的問題,而後世也對他們所做出的成就給予不等的評價;毫無疑問地,他們忠於義務和良知的精神為後世立下了典範。未來在新時代的發展趨勢下,規範人類生死問題的新思維依然還會是從個人生命的目的去思考,而不管怎麼想,作為一個人,其最基本的責任就是要為後世子孫及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著想。人類如果想要能夠繼續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要向永續發展的方向邁進;反之,如果還像以前一樣的邏輯發展下去,只顧競相發展,無限制汲取資源,製造廢棄物,那麼就只會淪入自取滅亡的命運;中國有一句話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從這一個文明進化的高度去思考的話,大陸和台灣應該基於特殊重要性的議題展開多層面的合作,雙方應消除對立的心態,解除對峙的情勢,互謀生存空間,為共同的後代做出貢獻。

這項論點也並非是一味地遷就現實,其實這是一個必經的歷史時期。雖然本質上仍是革命性的歷程,但在歷史上卻是重新摒除意識型態及政治意涵,提升人類新文明的共生環境,這個革命性的改變應以全人類的生存為首要的考量;支持這項改革的也不再只是特定階層的人,而是全體人民。未來的世紀中,所有人類都必然要直接承擔生存環境遭受破壞的惡果,亦將同時會顯示健康意識的首要性和必要性,這些其實都是前所未聞的事情。

三、中國對永續發展的認知

中國當局對此已開始有了深切的認識,並做出反應,隨即擬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發展議程」,使得該項危機顯現了轉機。接下來的問題則在於如何具體落實這個方案,亦即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促成國家層次及國際層次的合作,以推動該項方案,進而可藉此增進北京與台北、亞太國家及世界各國間的關係。

當中國的經濟發展達到某種規模和水平,人民能夠豐衣足食之後,中國當局又必須考量幾項課題,也就是對於持續的經濟發展,中國還需要耗費多少天然資源、財政及人力資源,甚至也要考慮世界的資源是否能配合中國的需要;另外,同時要考慮的是,為了確保國民經濟的最大限度發展,更需要建立那一些政治和經濟的體制。凡此種種,當初在發展的初期,事實上並沒有預先的詳加研究和估算。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北京也應該開始注意到,中國的經濟成長到底應該維持在怎麼樣的規模最為適當。諸如此類的討論,事實上在中國也一直有在進行,只是至今尚無定論。

關於促進經濟力量的增長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決定採取借助於發達國家在科技研發上的成果及其經濟理論,但是,這一個發展路線卻會同時產生副作用,對環境的破壞及影響極大;本來在引用的當時,照理就應該要做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和評估,然而中國當局並沒有這麼做。具體來說,譬如能否光採用西方國家及日本的技術,而不必擔心外國文化及社會、政治制度的引入;能否在不改變國家面貌的情形下做到技術的有效輸入及運用;外國技術是否能夠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相調和。諸如此類未詳加評估的大規模引進西方的模式,也似乎等於承認了西方的發展經驗是唯一的發展主軸及典範,這也正符合了當年西方站在自身利益所提出現代化理論的論點,然而事實果真沒有其他選擇非如此不可嗎?這應該值得深入去探討。

中國當局雖然提出了建設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仍然沒有解決上述所提出的問題。它只不過是在警告大家不要盲目地汲取外國的經驗,包括政治、經濟及社會各方面的思想和制度而已,除此之外,還真是了無新意,甚至於在引進西方的發展經驗後,連社會主義的定義或內涵都未能提出進一步明確的補充。在經改的這一段時期,共黨內的許多思想家都提出了攸關開放政策和政治改革的理論,但事實上,有識者仍然可以發現這些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存在著嚴重牴觸的情形。由於存在著這樣的矛盾,如果想要達到永續的經營及發展,勢必會在共黨內部再度引起意識型態的進一步混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