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CFA之對台政策指導思想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三大作為:

自去(2009)年11月以來中共對台政策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先是大陸地方領導人密集赴台訪問,計有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廣西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而省(市)長則包括上海市市長韓正、福建省省長黃小晶、廣東省省長黃華華、浙江省省長呂祖善、陝西省省長袁純清、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湖南省委副書記梅克葆、山東省副省長才利民、陝西省副省長景俊海、北京市副市長吉林、青海省副省長王令浚、貴州省副省長謝慶生、廣州市副市長李榮燦陸續訪台,在台灣造成一波波的震動。

國台辦的發言人稱「去年以來,大陸多個省區市主要負責人分別率團訪台提高了兩岸交往的水準和層次,進一步深化了兩岸經濟合作,擴大了兩岸文化交流。目的是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發展。」〔注1〕

這些大陸省市長率團來台,直接而且大量地對台採購,自然有助於台灣緩解這一段時期的經濟困難,為台灣的產業注入新生機,同時有些的省市領導人在台也宣傳該省市的惠台新措施,這說明他們的行程中也有招商的意味,所以不是片面的「灑錢、讓利」;同時在行程中,有些省市領導人也安排和台灣民眾的直接互動,我們相信大陸的地方領導人訪台,除了兩岸經濟、文化、城市的交流大大提升之外,應該也有助於地方領導知台、對台的感性經驗。

有媒體指出「這些官員親身、第一手觀察台灣政經社會,接觸台灣各方面人才,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將有助於形塑更完整的對台思維;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交由學術單位,從資料、時事、人物中研究台灣。」〔注2〕

地方一、二把手訪台實際接觸,建立地方的「台灣觀」必然對未來中共對台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特別是地方的對台工作作風到方法將發生深遠的影響。

其次是國務院國發〔2009〕24號文件,明確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顯然中共中央確立了「海西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佈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西區中居主體地位,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注3〕

特別是在當前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中央和福建都應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揮福建省的優勢,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推動建立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因此,賦予福建可以「先行先試」的政策,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注4〕促進兩岸更大、更快的經濟社會融合的發展。

福建省長黃小晶於今(2010)年5月5日訪台,甫一抵台,開門見山地說「先行先試,不是一個口號說說而已,必須切實給大家走親訪友以幫助,給大家做生意以便利,給兩岸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之後,他又向台灣介紹了福建將採取的十個先行先試政策,涉及農業、產業、金融、用地、旅遊和交通等領域。〔注5〕

而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在今年的「海峽論壇」上也宣佈「福建將繼續著力先行先試,密切閩台交流合作,積極探索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益經驗。福建省還將安排15個事業單位職位聘用台灣專才,擔任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台灣農民創業園等機構的管理職務,促進閩台人才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交流合作。」〔注6〕打開兩岸共治的新領域。

大陸官方也不諱言,「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區經濟佈局,推動海峽西岸其他地區和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注7〕

換言之,中共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著眼整個中華民族的經濟圈的繁榮,而此一經濟區建設是跨台海兩岸的,中共從吸收台商登陸投資,到主動規劃跨海的經濟發展,無疑中共希望在新的世紀裡,在中國的沿海打造四大經濟發達區:環渤海、長三角、海西區、珠三角,以帶動大陸中部地區的崛起。所以海西的發展是面對台灣,背靠贛、湘的經濟區,此一設想,也代表了北京第一次以實際行動向台灣展示了不會動武的信號,否則所有對福建的投資就失去意義,由此一角度來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大力建設是為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奠定最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三是兩岸ECFA的協商:對台灣而言,兩岸ECFA的簽訂是台灣經濟的必由之路,這是台灣人民也已經逐步認清的事實,因為簽訂經濟協議是雙方經貿往來正常化(而非特殊化)與規範化(而非任意化)的重要步驟。〔注8〕透過此一步驟反而確立台灣與大陸平等的經濟地位和正常化的經貿關係。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兩會」答記者問中表示,協議是一個綜合性的、具有兩岸特色的協議。商簽這個協議應該把握好三個原則:第一、平等協商;第二、互利雙贏;第三、彼此照顧對方的關切。

他說,在商簽協議時要充分考慮兩岸經濟規模和市場條件的不同,關心台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特別要照顧台灣農民的利益。〔注9〕

由是觀之,ECFA的簽訂不會傷害台灣的經濟,但必然改變台灣的經濟,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中,必然有更多大陸因素必須考慮,在台灣兩岸合作經濟實體也會大大增加,因此,台灣倘能加速改善自身的投資環境,加上簽訂ECFA的紅利,就有可能使得台灣在區域經濟的競爭中創造另一個經濟起飛的可能性。反之,如果仍然陷在政爭之中,蹉跎時間,也就蹉跎掉機會,則台灣仍然有邊緣化的危機。

以上三大作為,使我們感到北京的對台政策,在和平發展的戰略方針指導下,已經出現了顯著的調整。

二、對台政策之調整:

「歷史關係生活化」:中共的「一中」原則論述中,以往一直存在兩個核心的依據,即一是台灣屬於中國,甲午戰後為日本所強佔,抗戰勝利之後回歸中國;二是當今兩岸分治的局面主因是國共內戰。

對中共而言,這兩大論述是法理,也是事實;然而在台灣經過政治生態的轉變之後,這兩大論述對台灣而言,縱使是事實,也只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而且兩岸分離60年已經是二個世代,所以歷史上有關係,未必可以成為當今兩岸關係的制約,總之,中共的「一中」原則論述雖有法理的背書,有國際社會的不同程度的背書,但是,民主政治後的台灣則不認同,特別在馬總統執政兩年後的台灣,在民調上更張顯了這一點。

依據陸委會的民調,台灣的民意為:主張廣義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佔絕大多數(88%)。其中以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是六種意見裡的最大多數(38.7%),其次是主張「永遠維持現狀」(25%)〔注10〕。 對北京而言,如果在思路不作調整,則不但「和平統一」的終極目標只是緣木求魚的幻想,連「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也將深受衝擊。

因此,讓台灣同胞重新生活在緊密的兩岸關係之中,直觀地感受到兩岸關係對台灣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和關鍵性,便是極其重要的政策思路。

以往的思路只是片面的讓利,如今在大陸越來越市場化的趨勢下,物質的利益能讓的也越來越有限,故而「和平發展」戰略下的對台政策的思路,應該是在物質讓利的基礎上,深化兩岸的社會交流和文化交流,以便使兩岸同胞同時感受到:生活中的兩岸關係和生活化的兩岸關係。從此一關係中建立兩岸新的紐帶,新的關係。

「經貿關係制度化」:經貿關係一直是兩岸關係中的極重要的組成部份,這一部份的兩岸關係是有變化的,在上一世紀的經貿關係表現為台灣去大陸,到了新世紀兩岸的經貿關係逐步平衡化,特別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台灣的需求趨勢越來越明確,恰恰在此一時機,雙方簽訂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促使兩岸經貿關係朝正常化和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林祖嘉教授就表示「在兩岸簽署ECFA的情況下,台灣產品得以免稅進入較大的大陸市場,甚至是東南亞的市場,相對而言大陸產品得以免稅進入一個較小的市場,所以台灣產品受惠較多,這是可以理解的。但ECFA的簽署絕不是台灣的經濟因而受惠,中國大陸的總體經濟一樣會得到好處。中國大陸商務部所做的研究顯示,兩岸如果簽署ECFA,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可以增加約0.36%到0.40%之間。」〔注11〕

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對於兩岸經濟的影響絕對不止是經貿而已,透過ECFA簽署,兩岸更多城市的直航,金融業的合作,必然導至企業的投資佈局,形成不同的兩岸產業的分工及外資在兩岸的佈局等等,在在都可能會使兩岸經濟關係出現複雜的結構性的變化,而「制度化」的兩岸經貿關係,如果能夠真正加惠台灣的廣大的三中(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民眾)民眾,才有可能逐步超越台灣島內的藍綠政爭,此一結果,將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更有甚者,兩岸的ECFA簽署之後,將在兩岸兩會下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注12〕,這是兩岸經貿的機制化的時代的開啟,應大大有助於相互的理解,以及兩岸互信的建立。

「政治互信增量化」:政治協商簽署兩岸的「和平協議」,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必經之路,然而由於兩岸複雜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之間目前並無政治協商的可能,是以培養「政治互信」,便是當前兩岸兩會協商、兩岸經貿協商的政治目的,「政治互信」包括兩大內涵,一是「政治」,在此所謂的「政治」可以指政治價值,政治意識型態的部份,雙方在這一部份相同,則比較容易建立互信,但在兩岸之間,則主要是指兩岸的政府之間,特別是代表政府的領導人及相關官員的具體言、行,政策措施作為的表現是否具有邏輯的一貫性、一致性;如果在政治上是完全敵對,則不可能有互信;因為另一內涵是「互信」,即互相信任,互相相信對方的作為,「互信」可以被視是一種知曉對方的行為邏輯為基礎,到信任對方的作為,不會刻意為害我方;所以「政治互信」包括了兩大部份:誠意和善意,誠意代表了行動邏輯的可預測性,善意代表行動結果的互利的可能性。對兩岸關係而言,政治互信時時表現為一種不言而喻的政治默契,因此有時這是非常堅固的信任感,例如,毛蔣之間視若寇讎,毛相信蔣不會尋求國家分裂,所以60年代之後就不急於「解放台灣」〔注13〕, 但有的時候又是十分脆弱,李登輝派密使與北京密商時,雙方也有一定的政治互信,但是1994年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訪問稿一出,雙方的互信就大大降低。之後的兩岸關係逐步走上猜忌式對抗,到了陳水扁時期兩岸在政治目標上完全是對抗性的,加上某些個人因素,特別在陳水扁完全否認「九二共識」之後,推翻雙方原本可以維繫往來的饃糊的默契,之後雙方政府之間就只剩下互不信任的對抗,兩岸關係也走到危險期。到了馬英九總統主政之後,雙方在「九二共識」的基礎,重啟了兩岸兩會的談判,而且達成多項協議,有此基礎;然而單以經濟互利,仍不足以確保兩岸的和平發展,必須在此基礎上重建兩岸的「政治互信」,兩岸關係才能穩妥地往前發展。目前的情勢是國、共兩黨是有政治互信的,但是雖然國共兩黨在兩岸均為執政黨,而國共兩黨的政治互信卻無法轉為兩岸政權的政治互信,主要的原因當然由於台灣比較特別的政治生態,因此國、共兩黨的政治互信就更不可能轉為兩岸的政治互信,然而「政治互信」在兩岸關係又存在一定的重要性,胡和馬先後都提到「建立互信」〔注14〕。 所以兩岸協商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簡後繁的順序,其實也就是兩岸積累互信過程,從無到有,由少而多互信增量的過程,在過程中,北京讓台北相信,北京說的和做的是一致的,說到一定做到,有了此一互信,則台北不否認北京的「一中」框架也就不會失自己的主體性;反之,台北讓北京相信大多數的台灣人民追求自己的主體性,其實是一個中性意義的政治價值,表現在兩岸關係的民調中,就是維持現狀,「主體性」的追求固然存有某種對抗被「統」的因素,但也包含了自主自願統合的可能性,主要的關鍵在北京的作為,所以胡錦濤很早就講過「三個凡是」〔注15〕。其目標應該就是希望化解分裂力量,擴大島內「合」的力量。而兩岸政治互信的增加,肯定是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的基石,雙方均應善加維護。

三、結論:

兩岸關係近60年來,從以往的全面對抗到近20年的經濟、社會交流發展再到今天的經濟合作、社會交流,但是政治的猜疑、軍事的對抗則一直沒有停止過,其關鍵就在於雙方的隔閡太久,猜忌太深,全無信任。如今我們看到北京的對台政策已經朝著建立互信努力,特別是海西區的平潭島共治和ECFA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設立,可以說是兩岸共治時代的開啟。所以在後ECFA時代,我們將迎接一個相當不一樣的兩岸關係,現在的問題在台灣內部是繼續以分裂、惡鬥的台灣去面對兩岸的新時代,或是大家願意坐下來,一齊商量出共同面對新局的對策。如果是前者,則台灣雖然簽署ECFA,仍有可能自我邊緣化,而且反對者還會把「帳」算在簽署ECFA的政策上。反之,台灣是有機會藉ECFA之翼,開創台灣的新奇績。

〔注1〕落實「讓利說」 大陸八省市黨政一把手接連訪台,2010年03月31日,南方日報。 〔注2〕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taiwan/4/200911/11123541432698.shtml,大陸地方官訪台培養下一梯隊經驗,2009年11月12日,世界週刊。 〔注3〕http://fj.sina.com.cn/news/z/2010-03-03/163719357.html,2010-03-03,國務院出台意見 支持福建建設海西經濟區。 〔注4〕http://fj.sina.com.cn/news/z/2010-03-03/163019355.html,2010-03-03,國務院常務會通過支持閩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意見。 〔注5〕2010-05-07,紅網,http://www.luckup.net/show.aspx?id=147476&cid=6,大陸地方黨政一把手密集訪台 兩岸交流合作升級。 〔注6〕孫春蘭,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0-06/20/content9993656.htm,福建省將安排15個事業單位職位聘用台灣專才,2010-06/20。 〔注7〕國發〔2009〕24號,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http://fj.sina.com.cn/news/z/2010-02-25/222418037.html, 2010/02/25。 〔注8〕2010-06-08,兩岸新時代即將開始,http://big5.huaxia.com/tslj/jjsp/2010/06/1924319.html。 〔注9〕王毅接受台報專訪問答全文,http://www.takungpao.com:82/gate/gb/www.takungpao.com/news/10/04/01/EP-1237250.htm,中評社(香港),2010-4-1。 〔注10〕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05715135456.pdf,「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民國99年4月29日~5 月2 日。 〔注11〕林祖嘉,後ECFA時代經濟面貌系列之一:台灣經濟將結構性變化,http://www.npf.org.tw/post/1/6769,December 2, 2009 。 〔注12〕ECFA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和TIFA的「貿易暨投資委員會」一樣,都是平等談判協商的平台,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84957&ctNode=5649&mp=1,2010-06-15。 〔注13〕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20070509,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529/21/7579527801.shtml 。 〔注14〕洪志良,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tw080510a.shtml,解讀胡蕭「十六字」 箴言真理, 2008-05-10; http://big5.huaxia.com/thpl/tbch/tbchwz/07/1512804.html,馬英九覆電提「新十六字箴言」, 2009-07-28 。 〔注15〕「凡是有利於台灣人民的利益、凡是有利於祖國的統一、凡是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都要全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