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釣魚台條文看《海國記》與《使琉球記》之異同

胡 新


鄭海麟教授在《海峽評論》2010年1月號發表《沈復〈浮生六記.海國記〉與李鼎元〈使琉球記〉之比較》一文,認為「《冊封琉球國記略》所記釣魚台事與明、清歷次冊封使錄相比較,可以發現所記釣魚台事與一八○○年(嘉慶五年)出使琉球冊封使李鼎元撰《使琉球記》在文字上最為接近。」與此同時,筆者也寫有《〈海國記〉又系偽作 學術造假再抬頭》一文,發表於往復論壇「史林雜識」裡,認為《海國記》中過釣魚台遙祭黑水溝與對釣魚台的描寫改寫自李鼎元《使琉球記》。隨後,蔡教授在中國文學網發表《抄稿〈海國記〉真偽辨析─對鄭海麟、胡新的回應》予以駁斥。今又見《海峽評論》2010年4、5月號有鄭、蔡兩教授對此問題的後續爭論,筆者覺得有必要對《海國記》記載釣魚台的條文是否來自《使琉球記》做進一步探討。

在《海國記》裡,描寫釣魚台的相關條文為「十三日辰刻見釣魚台,形如筆架。遙祭黑水溝,遂叩禱於天後,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即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對此,鄭教授和筆者都引用李鼎元《使琉球記》中的「琉球伙長云:伊等往來不知有黑溝,但望見釣魚台,即酬神以祭海」來說明,認為《海國記》對釣魚台的描述來自《使琉球記》,因為《海國記》的記載是把琉球人的認識當作中國人的認識,這與事實不合。

更重要的是,筆者發現嘉慶十三年前往琉球時,不可能如《海國記》所說在釣魚台附近「遙祭黑水溝」,而是過赤尾嶼後「過溝祭海」,這一點冊封使的使錄和詩文都可以證明。齊鯤、費錫章《續琉球國志略》對中琉海上分界線明確記為「十三日天明,見釣魚台,從山南過,仍辰卯針行船二更,午刻見赤尾嶼,又行船四更五,過溝祭海……十五日黎明見姑米山……」由此可知,當冊封舟行至赤尾嶼後的黑水溝時,才祭祀海神,從沒有在釣魚台附近遙祭過黑水溝。而齊鯤詩集《東瀛百詠》有《航海八詠》一組五言詩,在「釣魚台」、「赤尾嶼」兩首詩後是《黑溝洋》詩,全詩為「大海無中外,渾然劃一溝。合黎通異泒,分水匯同流。金鼓昏中震,羔豚暗裡投。馮夷原效順,不必耀戈予。」在「予」字後還有雙排小注「舊錄雲,過黑水溝投生羊豕以祭,且威以兵,茲但於昏時望祭,無所用兵。」《渡海吟用西墉題乘風破浪圖韻》詩也提到「黑溝之洋深且黝,祭以剛鬣投以羊」,而費錫章詩集《一品集》中有《黑溝洋》詩,詩名「洋」字後有注「中外分界處」,全詩為「執豕牽羊付濁流,舵師鞠跽禱船頭。無端破我遊仙夢,鉦鼓喧天過黑溝。」《題家弟錫輅乘風破浪圖》詩也有「黑溝行過中華界,鳴金伐鼓投豬羊」之句,這些詩文也都有效證明嘉慶十三年的確是在過黑水溝時祭祀海神,並沒有在釣魚台附近「遙祭黑水溝」。

此外,《海國記》對釣魚台的描寫亦來自《使琉球記》,《使琉球記》中有「見釣魚台,三峰離立如筆架,皆石骨。惟時水天一色,舟平而駛。有白鳥無數繞船而送,不知所自來。」比之《海國記》「見釣魚台,形如筆架」、「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其改寫的痕跡異常明顯。蔡教授駁斥鄭教授時以「去琉球的海道基本相似,所見也大致相同」來論證《海國記》對釣魚台的描寫不是抄自《使琉球記》,那是十分荒謬的,因為李鼎元和齊鯤兩次前往琉球冊封的用針和用更是不同的。李鼎元那次從彭家山北用單乙針行船十更見釣魚台,而齊鯤那次是從花瓶嶼南用辰卯針行船三更半見梅花嶼,次日天明見釣魚台。要知道從不同方位看釣魚台,其形狀有所不同,李鼎元那次見到釣魚台「形如筆架」,不能證明沈復那次也是如此。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海國記》的記載與《使琉球記》相似,而蔡教授卻認為「而就內容而論,抄稿《海國記》則與齊鯤、費錫章的《續琉球國記略》更接近、更相似」,筆者真不知道從哪裡能看出與《續琉球國記略》有什麼聯繫。

另一方面,蔡教授又認為「而歷來記載釣魚台的官方文書已經不少,而民間的記載(指沈復的《海國記》)卻是鳳毛麟角,而且不受官方的影響下寫成的,這才是《海國記》的價值所在。」《海國記》是否屬於偽作先不論,就民間對釣魚台的記載,海防圖有《萬里海防圖》、《沿海山沙圖》、《乾坤一統海防全圖》、《福建沿海山沙圖》、《福建防海圖》。文獻上來說,早在明朝,鄭舜功《日本一鑒》的「萬里長歌」中就提到「釣魚嶼,小東小嶼也」,明確說明了釣魚台是台灣島的附屬島嶼。黃叔璥於雍正年間寫成的《台海使槎錄》記載「山後大洋北,有山名釣魚台,可泊大船十餘」,後來還被《重修台灣府志》、《重修台灣縣志》、《續修台灣府志》、《續修台灣縣志》、《台灣志略》、《重纂褔建通志》、《噶瑪蘭廳志》、《台灣生熟番紀事》、《全台圖說》先後轉引和沿襲。到了清末,光緒年間方浚頤《台灣地勢番情紀略》中也提出了「惟雞籠山陰有釣魚嶼者,舟可泊,是宜設防」的建議,可見此人對釣魚台在海防上的重視程度。而蔡教授卻說民間的記載是「鳳毛麟角」,恐怕是在特意突出《海國記》的地位吧。

蔡教授還責怪鄭教授「而所列的《浮生六記》研究資料,就是不見拙著《浮生六記後二記--中山記歷、養生記逍--考異》,或者是因為拙著不堪入法眼罷。」筆者倒是看過蔡教授的書,因此請允許我做一些評價。僅就蔡教授對《中山記歷》的考異,錯誤頗多,如第一章第9頁「歷來使琉球,都是五月出發,十月返國」;第二章128頁「王士正本名王士禎」;147頁「明朝遣使冊封琉球共十五次」;148-149頁「明朝冊封琉球使一覽表」中「他魯每」作「他魯梅」、「陳季芳」作「陳秀芳」、「余忭」作「俞忭」、「尚思達」作「尚達思」、「童守宏」作「董守宏」、「王士楨」作「王士禎」;149-150頁「清朝冊封琉球使一覽表」中,齊鯤官職「翰林院編修」 作「翰林院編集」(此非印刷錯誤,蔡教授《沈復〈浮生六記〉研究新高潮》亦是如此)、趙新官職「詹事府右贊善」 作「翰林院編修」、 於光甲官職「內閣中書舍人」作「翰林院編修」;157頁介紹汪楫時說「《琉球國志略》只錄了他兩首《中山竹枝詞》,應該就是只有兩首」、178頁「琉球國王的表請冊封,卻不會在前王薨逝,新王即位的當年,而是在數年之後」;至於129-172頁考證偽《中山記歷》的十二首竹枝詞出自林麟焻的《中山竹枝詞》未錄部分,這也是不可能的。蔡教授自認為寫有一部研究《浮生六記》的「高級教材」,並宣稱「在華人地區包括大陸應該不會有別人比我注得更詳細」,因此遇到沒看過自己大著的鄭教授,不特意批評才怪。

蔡教授在文章最後提到新版《浮生六記》的出版,筆者在「中國古代小說網」看到了蔡教授寫的前言,注意到「又如《冊封琉球國紀略》中,記述追封琉球已逝世國王尚灝的儀式中說」一句。作為研究《浮生六記》的專家,應該知道嘉慶十三年追封的人為尚成,這是基本常識。可是《海國記》確要尚灝一人分飾兩角,一方面是已逝世待追封的世子,一方面又是在世待冊封的世子,如果不是沈復善施法術,就是蔡教授善於「扮演學術上的柯南」了。另外,「破天荒的第一次」不是國文系教授應該出現的錯誤。至於《海國記》是不是偽作,的確應該洗耳恭聽,正如蔡教授所說--「這種『魚目』實在不少,『考異』的工作,恐怕還得繼續做呢!」

歲次庚寅四月初四日寫於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