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瑞光又來了

美國要在「不統不獨不武」上再加「不和」
趙念渝
(上海國際研究院副研究員)


眾所周知,美國在台協會(AIT)是「披著民間外衣」的准官方機構,其理事主席薄瑞光1999年到2001年曾任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卸下AIT處長職務後,任夏威夷東西中心研討部門主管,2006年2月被任命為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至今,此人嫻熟台灣事務,熟悉美國對台政策,深受美台雙方領導人重視,如今既是美國方面負責與台灣溝通的「掌門人」,也是體現美國對台政策的「風向標」。作為具有美國政府背景的機構的「掌門人」和「風向標」,此人言行自不宜等閒視之。本文擬對薄瑞光2008年來四訪台灣、特別是不久前的第四次訪問作簡單評析,並對薄瑞光的「放話」作解讀,以求教方家。

三次訪台:言語不多玄機深

2008年3月下旬台灣大選塵埃落定以來,薄瑞光先後四次訪問台灣,馬英九出訪過境美國十次,薄瑞光八次到機場迎送並提供協助,無論訪台還是機場迎送,薄瑞光總會發表一些看似隨意、實質是頗有深意的講話,此處先對頭三次訪台作一簡單回顧。

2008年3月22日,台灣大選塵埃落定,馬英九狂勝對手221萬票,當選台灣地區下一屆領導人。3月23日,美國在台協會發佈新聞稿,恭喜馬英九在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中獲得勝利。3月27日,薄瑞光飛抵台灣,28日中午與馬英九見面一小時許,會談結束後,薄瑞光言簡意賅說明三點來意:1)美國相關人士對馬當選的祝賀;2)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他深信台灣與美國未來4年會有「極好的」發展;3)台美貿易。 這一「極好的發展」到8月份馬英九出訪過境美國時就體現了出來,薄瑞光在洛杉磯僑界為歡迎馬英九舉行的小型晚餐會上致辭時以天氣為喻,一語雙關表示美台關係開始「回溫」。

2009年3月中旬,在對馬英九政權經過近年「考察」後,薄瑞光二次登島「例行」訪問。相對於馬英九在接見薄時老老實實地希望美方用「自由貿易協定、免簽、有關引渡的相關協議等」來換取台灣方面的「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薄瑞光的回應就顯得分外的老練、含蓄:1)帶來「美國新政府的問候、肯定之意」;2)針對上述議題,「希望台美能持續共同努力,穩定進步」;3)美國政府「對馬英九上任一年來的兩岸政策有相當高的評價,因為這符合台美利益」(筆者註釋:這是非常典型的「美國話」,應該倒過來讀:因為這符合美國的利益,所以美國對馬的政策有相當高的評介,言下之意,如果不是對美國有利,那就甭說了);4)兩岸雙方的對話有很大助益;兩岸三通和溝通,對台灣人民都相當有利益,也符合美國商業界的利益(筆者註釋:葛萊儀在2008年的一篇文章中也表達了美國應該分享兩岸「和平紅利」的強烈願望)。

薄瑞光的這番回應,基本上都可以從美國2008年度有關部門和主流智庫的文檔、講話中找到根據,薄瑞光對美國政策的嫻熟和領悟由此可見一斑。

2009年11月22日,作為歐巴馬訪華後的例行公事,薄瑞光來到台灣通報歐巴馬訪華情況,筆者曾經說過,例行公事就應該「按例」行事,例行公事如果不「例行」,那要麼是別有用意,要麼就是自找麻煩,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薄瑞光此次台灣之行之所以引起一場風波,就是因為此人不「按例」行事,筆者在拙文《此話當真》(參見《統訊》2010年一月號)已有評述,此處不復贅言,只是想強調一點,以薄瑞光的身份和地位,他在「中美聯合公報」墨跡尚未干的時候在台灣作的另類解讀,其實並不另類,而是大實話,今年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和對台軍售的進展已經印證了筆者的這一觀點。

第四次訪台:探聽、售武、放話

2010年6月2-7日,薄瑞光又來到台灣訪問,訪台期間,薄瑞光拜會了馬英九、蕭萬長、立法院長王金平,還見了媒體和其他重要政商人士。

綜合台灣媒體報導,薄瑞光此行做了三件事:探聽、售武和放話。

第一、探聽。在同王金平見面時,薄瑞光「只關切ECFA議題,尤其是兩岸在簽署後,送到立法院可能的流程」,如此關切連王金平也感到困惑,「他不瞭解美方為什麼關切立法院如何審議ECFA,而美方應該也不好意思表示對ECFA的看法」。而對於台灣方面關心的與美國簽署FTA問題,「美方反應冷淡」。在同蕭萬長會晤時,薄瑞光同樣「只關心兩岸洽簽ECFA的進度與時程,但未說明美方對此事的立場,也不願多談台美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可能性」。

第二、售武。據台灣「總統府網站」發佈的正式報導,在同馬英九會晤時,薄瑞光一是通報「剛剛在北京結束的『美中戰略經濟對話』」;二是說明此次美中對話「對台灣議題的討論著墨較少」,主要是討論「北韓和伊朗的問題」;三是強調「美方已在會中清楚表達,認為對台軍售對於維持台海穩定十分重要」;四是重申「美方對《台灣關係法》的承諾從未改變,《台灣關係法》對美方如何處理台海緊急情勢的立場很清楚」。至於馬英九在會晤時提出的購置F16C/D型戰機一事,薄瑞光隻字不提。不過,在同王金平和蕭萬長會晤時,薄瑞光告訴前者「美方也已經慎重考慮賣給台灣」,告訴後者美方會「慎重考慮」。雖然台灣的官網和媒體報導令筆者一頭霧水,但一個總體的感覺是軍售是一定要進行的,但究竟賣什麼給台灣,台灣說了不算,美國人說了才算!

第三、放話。「放話」是薄瑞光慣用的手法,一些在官方場合不宜說的話,通過其他場合出籠,常常會達到「轟動效應」,去(2009)年11月,薄瑞光在同島內媒體見面時放出的話,把大陸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訴求局限於「西藏和新疆」,一度令島內綠營人士「激動得暈過去」。此次也不例外,薄瑞光在同媒體見面時,針對記者提出的「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的機會」問題,薄瑞光說了一段顯然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台詞:台灣是世界貿易組織會員,任何會員間都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權利,不見得一定跟ECFA有關,也不需要經過中國的同意,「這很簡單嘛」;薄瑞光還說,他不認為ECFA是美國是否要與台灣洽簽FTA的重要因素,不過他建議台灣先跟亞洲其他國家簽FTA,因為這些國家限制比較沒這麼多。薄瑞光的放話達到了他預期的效應,台灣媒體普遍認為這是美國拒絕為馬英九的政策「背書」,綠營人士更是猶如注射了興奮劑,手舞足蹈痛斥馬英九「欺騙台灣人民」、「戳破馬英九『兩岸簽署ECFA後,將有助於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的謊言」、「更突顯馬政府經濟戰略的狹隘性」等等。

對薄瑞光「放話」的解讀

首先,筆者以為,解讀薄瑞光的「放話」必須置於美國2020年前的亞洲戰略這一大背景中。美國之所以為美國,首先當然就是它的實力,其次就是它的全球性戰略視野,早在3、4年前,美國就開始考慮起2020年前的全球和亞洲戰略,那麼,美國2020年前的亞洲戰略是什麼呢?據筆者對美國有關方面文檔的瞭解,簡要歸納如下:1)美國有必要「撥正亞洲的方向」,美國認為「撥正亞洲方向」就是要創造一種環境,地區領導人要按照同美國的政治和經濟目標保持一致的「方向」來界定本國成功與否,因為美國的未來需要一個充滿活力、全面發展的2020年的亞洲 ;2)美國必須把自己看作是亞太地區的大國,必須參與亞洲所有方面的事務 ;3)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代表美國與東盟簽署《友好合作條約》時,宣佈:「美國現在重回東南亞」。在2010的香格里拉會議上,蓋茨更是暗示某大國勿因為其海軍武備發展迅速,就以為可以在南中國海為所欲為,因為美國不會袖手旁觀任何破壞其利益的行為。所以,有美國學者稱,不僅僅是中國才在「台灣問題」上擁有戰略性的國家利益,別的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同樣是有重大利益在內的」。一句話,就是美國必須持續其在該地區的主導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歐巴馬在去年11月在日本訪問時自稱是「美國首位太平洋總統」的緣故。按此推理,兩岸關係的發展也必須置於美國的利益之下——要按照同美國的政治和經濟目標保持一致的「方向」來界定自己的成功與否——筆者以為,這就是為什麼中美關係近年來老是磕磕碰碰的原因之一。

其次,那麼,美國究竟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兩岸關係呢?從冠冕堂皇的層面來看,美國政府官員和主流學者均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滿意,鮮有人反對行將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或反對兩岸的大三通大交流,目前的兩岸「三不」狀況同美國當年提出的「中程協議」正相吻合,美國還擔什麼心呢?直言之,美國擔心的是,兩岸長期保持這種靜態的「不統不獨不武」固然不錯,但如在此過程逐漸架構起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政治文化交往的框架並予以制度化的話,華府的操控空間勢必於無形中萎縮,一旦萎縮殆盡,美國就只能等著出局,這自然不符合美國的亞洲戰略,所以,美國學者稱兩岸有可能從「經濟統一」走向「政治統一」,這實際上就是對美國的一個警訊,難怪薄瑞光對兩岸ECFA簽署過程關心到連王金平也感到困惑的程度。很明顯,出於亞洲戰略的需要,華府需要在上述的「三不」的基礎上加上「一不」——不和!但這個話又不能說得太細,因此——

第三、這就是薄瑞光的「放話」功能了。薄氏上述話一出,效果果然「非凡」,台灣媒體報導說:因為馬英九曾說過,台灣至今未與美、韓、日、東南亞等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他們擔心簽了會得罪中共,怕中共會抗議、報復,因此我們現在最好的辦法是與中國簽訂ECFA;馬還說,兩岸簽訂ECFA後,其他國家的壓力會減少,誘因會增加,其他國家就比較敢來與我們洽簽FTA。據此,台灣媒體解讀薄瑞光的談話認為馬英九主張台灣應優先與對岸簽訂ECFA、之後才易與他國洽簽FTA的「順序論述」,並未得到美方背書。

但在筆者看來,這一結論至少還是證據不足,首先,馬英九本人從來沒有明言有這樣的「順序論述」,純粹靠推理來演繹馬英九的話是缺乏邏輯依據的,不足為憑。其次,台灣「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在6月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指出,從法律面看,WTO確實並未規定,台灣要跟中國大陸簽ECFA之後才能與其他WTO成員簽FTA,換言之,兩者之間並無先後問題。 羅智強只是很謹慎地表示,這「可以減少阻力」——這就是問題癥結所在。對待「阻力」怎麼辦?無非是兩種方式,一是設法化解、減少這一「阻力」,二是「與阻力迎頭相撞」。在筆者看來,薄瑞光的「任何會員間都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權利,不見得一定跟ECFA有關,也不需要經過中國的同意」就是主張「迎頭相撞」,而且還主張台灣先同亞洲其他國家簽,這更無異於唆使台灣「火中取栗」,真把台灣當「冤大頭」了。說白了,這就是薄瑞光放置的「導火索」,薄瑞光明明知道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有難度、「有阻力」,明明知道兩岸在這一問題上有原則性分歧,在一系列問題尚未妥善處理好之前就慫恿台灣「霸王硬上弓」,這顯然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有意讓馬英九「吃藥」,最起碼一點,這也不符合兩岸「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共識,因此,這明擺著就是在尋機製造兩岸的「不和」,一旦兩岸不和,那就是美國的機遇,至於後面是什麼,這是任何人「用膝蓋也能想明白」的。難怪有台灣網友在網上留言:有種你美國首先同台灣簽FTA,否則就是lip service(說說而已)。

第四、由此聯想到美國的對台軍售問題。筆者在拙文《尊重中國核心利益 美國須「三戒」》中對美國對台軍售作過如下評述:「據筆者根據相關檔的統計,從1979年7月到2010年1月,美國一共向台灣出售各類軍火達54次,總金額高達664.2億美元。筆者不知道美國在『817』公報中的承諾是認真的呢,還是本來就是準備『忽悠』中國人的?……在今天兩岸關係正在進入歷史性的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之際,和平不需要戰爭,發展不需要武器,但美國還悍然向台灣出售高達64億美元的軍火,這除了說明美國假借這個假議題為本國軍火工業集團攫取最大的利益外,還是不是透露了美國心裡深處『唯恐兩岸不亂』的陰暗心理呢?」打開天窗說亮話,這就是美國要在兩岸之間打進的「楔子」,兩岸不和,最大的獲利者就是美國,問題就是這麼簡單。

最後,筆者感到滑稽的是薄瑞光四處探聽兩岸ECFA的進程,簡言之,在筆者看來,薄瑞光的探聽用意有四:1)是否對美國有利;2)是否會壓縮美國在兩岸的空間;3)是否會增加台灣將來同美國談判的籌碼;4)兩岸經濟交往的機制化對未來「政治對話」的影響。薄瑞光用心良苦,足以令當年蔣干歎為弗如。

一個中國布衣學者對美國的忠告

限於篇幅,對薄瑞光「放話」的解讀暫此打住。不過,筆者願意忠告美國如下:中美關係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中美關係發展的大趨勢會不會變?當然不會變。但是,美國的對台政策必須予以調整,在兩岸關係進入「和平與發展」的新形勢下,如果美國還是固守30多年前的《與台灣關係法》、拒絕與時俱進的話,其利弊得失值得美國當局深思。其次,在兩岸問題上,美國必須當兩岸統一的「促統派」,不要玩弄什麼「以台制陸」的把戲,兩岸本來就是一個統一體,目前的狀況是暫時的,不管需要多漫長的時間,付出多大的代價,經歷多艱險的過程,最終,兩岸必然會走到一起,美國必須尊重這一信念,因為這一信念得到包括台灣和大陸民眾在內的13.2億中華民族成員的認同。最後,東方不等同於西方,中國不是美國,如果美國一味用自己的「解構主義」理論來「解構」中華民族,那最後出局的只能是美國,而不可能是中華民族,美國有必要「撥正」的是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亞洲的方向」,這就是一個中國布衣學者對美國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