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撤彈的前提認識

夏桐


戲劇張力十足,大戰看似一觸即發的南、北韓「天安號」軍艦事件,在中國總理溫家寶親晤相關各造斡旋化解之後,立刻降溫和緩,但美國仍屬最大獲利者,得以重整並鞏固它在西太平洋或東北亞的反中圍堵戰略軍事部署,將日本、南韓順勢牢牢掌控住,使之在軍事與政治上再度歸建美國馬前卒的位階,充分展現美國霸權在此一區域對中國堅不讓步與對抗心態的攻擊性防衛操作。

正值韓半島風波漸趨平淡之際,美國重量級參議員民主黨籍的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則以北京拒絕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往訪一事,到北京進行瞭解,隨後在AIT理事主席薄瑞光陪同下,轉訪台北。范氏的兩岸之旅雖然低調,但皆獲高層接見,亦充分交流意見。綜觀台北媒體針對范士丹此趟出差的並不完整報導,可以窺知她在搜集兩岸軍力對峙的相關現狀情資,除了以之做為她在美國國會質詢問政的佐證之外,亦透露美國方面在此一問題上有意調整的跡象。簡言之,它是美方早已注意到的海峽西岸飛彈部署現狀,以及如何細緻操作而有利今後美國戰略佈局的企圖。

在這個問題上,台灣藍綠雙方意見基本上一致。綠營認為,中國不撤除海峽對岸以台灣為標靶的飛彈,就不必奢談什麼ECFA或和平發展;藍營則一方面欲語還休,另方面也指稱以兩岸現狀看,這些飛彈已屬不必要而大可裁減後撤。然由范士丹返美後在其國會所辦的聽證會上發言,她卻坦率道出這個問題的關鍵實在於美國的對台軍售。

因此,台海對岸對台的飛彈問題,乃牽涉兩個層面:一是北京對台的善意是真是假?二是北京是否能以撤彈「交換」美國對中國的一部分「停售」武器?這又涉及國家主權(原則)的主張與維護。就此觀之,這個問題自是複雜與敏感,而且很不宜由中、美雙方來對話談判。我們認為,大陸方面在慎重評估後如認為撤之不妨,應只能與台灣方面一同處理,也不免要包括台灣現有針對大陸的攻擊性軍力武器的「合適性」質與量問題。

我們完全贊成所謂「兩岸軍事互信」的有待建立。事實上,兩岸間的「非戰狀態」已持續有40多年,和平早就是常態,完全不應也不必要去「無事生非」的炒作議題製造麻煩。這是一隻能前進不能後退的現狀,而去營造一個有助於這個現狀正向進展的合法機制,應為今天兩岸的當務之舉,但大家應該有一前提共識,即兩岸的軍事互信機制中,台灣不能是西太平洋美(日聯)軍的「白手套」,更不能是美國(日本)軍事反中制中戰略的前線。這一認識是台灣藍、綠雙方都應清醒理解知其分寸的,否則多言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