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艦沉沒事件牽動東北亞國際政治

李明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一、天安艦沉沒事件震驚東亞

3月26日,南韓海軍天安艦在南北韓交界的白翎島海域疑遭攻擊而沉沒,造成46名官兵死亡,震驚整個東亞。事件原因,原先的揣測包括魚雷攻擊、碰觸水雷、甚至是艦上彈藥庫爆炸等。雖然各界揣測北韓最有可能發動攻擊,但北韓堅定予以否認。

南北韓的軍事衝突,因此有一觸即發之勢。南韓及國際媒體、南韓政界說法,幾乎確定系北韓所為。南韓媒體指出北韓需為此事負責,平壤隨即嚴厲抨擊,指控是南韓政府的「污衊」,並揚言「報復」或「開戰」。

天安艦遭攻擊事件,對南北韓互信形成沉重打擊。事件發生後南北韓已無任何妥協餘地,雙方交往全部中斷。美、日在內的南韓盟邦對北韓的行徑強烈譴責,為朝鮮半島周邊情勢添加不穩定因素。

李明博政府在民意壓力下,必須做出回應並找出元兇。但李明博傾向謹慎,原本不希望做過早的猜測,但反對黨民主黨則抨擊執政黨過於軟弱。民主黨的算計,是藉此壓低李明博聲望,博得保守民意對民主黨的認同。6月2日「道知事」(省級)首長及議員選舉在即,執政的大國黨小心翼翼,且11月南韓又將主辦G-20高峰會,先是說會調查個水落石出,但排除以軍事行動對付北韓。這樣的政策,說明了南韓在因應北韓挑釁時,政策選擇明顯受限。

在雙方對抗的期間,北韓曾不尋常地大規模晉陞多位將領,似乎是一種獎賞性酬庸,更添加了外界對天安艦沉沒原因的聯想,認系北韓的攻擊是為了報復過去幾次、特別是去年海戰失利所做的反擊,但北韓依舊不承認是其所為。

5月14日,美國參議院在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天安艦決議案」,決議向天安艦事件犧牲者、遺屬以及南韓國民表示慰問,重申韓美同盟的重要性、並呼籲國際社會全力支持南韓調查真相等。

5月15日晚間北韓艦艇曾兩度越過北方限制界線(NLL),為此南韓海軍曾以槍彈射擊驅離,幸未發生交戰。

5月16日在南韓慶州結束的中日韓外長會議當中,南韓積極爭取中日兩國對於南韓立場的支持。南韓宣稱天安艦顯系北韓所擊沉,將堅決回應,並稱「不處理清楚就不恢復六方會談」。

5月19日,由跨國專家組成的天安艦沉沒事件調查團宣佈,在事發海域搜集到的碎片有北韓文字,據以認定北韓以魚雷襲擊天安艦。5月20日,南韓政府正式發表調查結果,說明天安艦系北韓擊沉。北韓立即回應稱南韓的指控,是「南韓為了破壞兩韓關係、有計畫所實施的蓄意挑釁」。並稱如果有新的制裁,將「不惜開戰」云云。李明博選在5月24日發表「對國民談話」,正式譴責北韓。南韓也已將報告送給友邦國家及聯合國,並以藉助於安理會,希望獲得支持要求制裁北韓。日後兩韓的戰場,集中在安理會外交角逐將是合理的推測。

二、金正日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角色

李明博曾在4月30日,藉出席上海世博會之便,與胡錦濤會晤,討論了天安艦沉沒事件以後的朝鮮半島局勢。5月3日,金正日即訪問中國,時間的安排耐人尋味,顯現了中共在兩韓關係當中,站上了樞紐的有利地位。雖然這是金正日的「非正式訪問」,且距離上次訪中已有四年四個月的時間,但中共姿態甚高。

胡錦濤在與金正日會談當中,向金提出五點建議,包括「保持高層交往、加強戰略溝通、深化經貿合作、擴大人文交流、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的加強協調」等等,金正日雖然表示「贊成」胡錦濤的五點建議,但北京與平壤間最近的關係也已出現了轉折。基於政權安定的考量,北韓實無法做到大幅的經濟改革,北韓亦志不在此,中共深知北韓未來將會是北京的重大負擔。

據傳金正日此次曾向溫家寶請求提供更多援助,溫家寶當面回應「中國無法向朝鮮提供超出聯合國安理會1874號決議對朝鮮之外的援助」,致使金正日意興闌珊,縮短在中國的行程返回北韓。

北韓在3月攻擊天安艦事件,也使中共在接待金正日的規格上必須有相當的限制。換言之,中國不得不考慮國際觀瞻,以及南韓、美國等國的質疑。北韓攻擊天安艦,因此也為中共帶來了困難,使金正日的獲益大受影響,這是金正日始料未及之處。

近月以來,南北韓的敵意有增無已。南韓固然稱將以非軍事手段制裁北韓,但揚言將開啟停用六年的邊境擴音器進行對北韓的心戰。事實上,平壤所不喜者,蓋為空飄自南韓的傳單等文宣品,認系破壞北韓軍民團結,所以必須反制。北韓揚言南韓設若開啟擴音器,北韓將以炮火將它們擊毀,南韓表示倘若北韓進行攻擊,南韓將施行自衛權。因此,未來南韓擴音器如完工,北韓的反映,以及雙方的進一步互動,亟待各方觀察。

三、大國外交鑿痕明顯

五月底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問首爾,以及緊接著溫家寶的訪問南韓,都可見到「大國外交」在朝鮮半島的作用,在於穿梭兩方,制止南北韓作不必要的加溫升級,以避免朝鮮半島及其附近再次生事。溫家寶的訪問尤其重要。中共已經對北韓的可能回應成竹在胸,溫家寶風塵僕僕奔赴首爾,則是更加強對南韓的影響,讓南韓接受中共「調解」。

原本南韓寄望甚高,不無指望溫家寶支持南韓的調查報告,並譴責北韓,可是溫家寶都沒有做到。究其原因,仍然是中共希望為北韓保留顏面,寄望整個事件可以和平落幕。南韓則至少還是獲得溫家寶關於「天安艦沉船事件是一個不幸事件」的善意說法。

期間南韓曾邀請中共與俄國專家赴韓訪視調查報告所指證據,俄國代表成行,但中共始終拒絕參加,也可看出中共的諸種考量。俄國還是表示報告書疑點仍多,中共的行動,也有安撫北韓的作用。

六月二日南韓地方選舉的結果,執政的大國黨敗選,給人以一種在天安艦事件之後操弄過當之批評,對李明博政府未來施政尤為一大考驗,李明博已為敗選調整了部分人事,說明了李明博面臨的內憂外患。南韓雖然已經向聯合國提出制裁案草案,但是否能成功,中共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中共可以行使否決權讓這件制裁案無法通過。

中共對北韓的援助雖將持續,但規模將無法如北韓所願,北韓的困難問題始終存在,中共所給的支持卻相對減少,對北韓發揮了制約的作用。

中共並未對北韓施加譴責,已引起美國與南韓的關切。希拉蕊在北京戰略經濟對話時,更要求北京做出積極回應壓制北韓。中共在考慮國際社會的觀感與自身的責任之下,望遵照國際體制與決議面對北韓議題,對東北亞而言,是比較正面的發展。未來安理會在接受南韓所提制裁北韓議案時,北京如果選擇棄權、或投下贊成票,而讓制裁北韓案獲得通過,中共固然可獲國際掌聲,卻一定得罪北韓,北韓未來對外行為可能失控。設若中共運用否決權制止制裁案,也會傷害北京與美日韓等國關係。

針對各方在安理會的折衝,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北韓道歉,並重新回到六方會談來。這是讓中共回到棄置一年餘的舞台重新發揮影響力;再者,即是給北韓一個下台階,回到有一搭沒一搭的談判。但這必須看美國能否勸服中共、以及中共有無能力勸北韓歸隊而定。因此,大國外交的形勢主導不言可喻。

四、東北亞安全未來的發展

東北亞安全情勢,在天安艦沉沒事件後,短期內是相當受到震撼的。南韓先前已經表明此時已對六方會談興趣缺缺,但這終究正中北韓下懷,蓋北韓正不欲受六方會談拘束,攻擊天安艦的戰略亦可作如是觀。南北韓終結各種和平互動,兩韓間的所有交往中斷,特別是南韓軍方對於北韓的痛恨,今後黃海區域軍事對峙將更加緊繃多事。

美國與南韓之間原本存在多年的糾葛,包括南韓的反美情緒,在事件後沉寂,南韓與美國的關係轉好,南韓部分軍方人士,還甚至要求重新設定韓美聯合作戰指揮權交還給南韓的時程,不見得非要在2012年不可,這是韓美關係走向緊密的徵兆。加以李明博本來就是親美政府,南韓在未來三年左右的政局,李明博親美政策,原本是比較固定的主線,但經過地方選舉敗選之後,南韓的政策可能更加小心謹慎,對北韓也無力過度施壓。

日韓關係也因天安艦事件而傾向趨近,從日本立即發表對南韓立場的支持可見一斑。如此則日本與北韓間之摩擦更難化解,東京與平壤的建交對話,時程必將延後,這對日本與北韓關係都不是好兆頭。

南韓總統在5月24日宣示決絕的講話,宣稱將不會允許北韓的任何挑釁,並堅持積極遏阻的原則。但至多仍是斷絕對北韓的援助及經濟往來、側重聯合國外交、聯繫友邦支持,但不會歡迎朝鮮半島及周邊發生新的戰鬥。

《紐約時報》6月8日的分析文章 「Five Possible Paths to a War in Korea」 提及,以下的幾個因素將可能導致朝鮮半島區域的再度爆發戰事。如黃海(西海)的北方限制線區域再度爆發戰鬥、沿著停戰線爆發兩韓間的炮擊、北韓爆發權力鬥爭或政變、北韓發生經濟困難引發政權瓦解、或北韓執意進行核武擴散引起美國干涉等。筆者願再加一項因素,即「大國外交調解失利」的情況,也必須納入考量。其中黃海(西海)附近衝突以及北韓發生經濟困難而形成「內爆」(implosion)則較為可能,「大國外交」目前中共美國正在全力施行,以期朝鮮半島終究可以「斗而不破」,亦即兩韓「可以揮舞拳頭叫罵,但決不可以打架」,將摩擦管控於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以免情勢失控或將大國拖下水。

天安艦事件之後出現的部分國際會商有助於降溫。5月29日召開的中日韓高峰會議,並未公開譴責北韓,可見各方節制自身的態度。6月5日李明博在新加坡參加亞洲安全會議時,也強調「朝鮮半島不會發生戰爭」。5月25日閉幕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美兩國也彼此呼籲冷靜和平處理此事。今後特別是黃海地區,兩韓小型衝突可能不斷,但由於大國勢力頻頻介入,爆發大型戰爭的可能性依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