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解讀的方法:
今年的「七、一」是中共成立的九十週年慶,按往例中共總書記必然發表講話,這也是我們觀察中共黨慶最為重要的文件。所以各方的評論很多,這也說明了中共的重要性,早已隨著中國的重要性,今非昔比了。不過從外界的評論來看,基本上,是用「以經解經」或是「以我注經」的方法去評論;本文則是將胡錦濤的「七、一講話」和十年前江澤民在黨慶八十週年的「講話」加以對比,以使讀者理解中共的內在繼承和變化。
二、政治文件的敘事邏輯
從中共的重要政治文件的表述邏輯來看,有兩個敘事邏輯是不變的,一是歷史敘事邏輯:從歷史到現代,再前瞻未來;此一敘事的主要功能在於強化其統治的合法性,由於中共的統治合法性不是經由制度化的參與來認可;所以強調歷史性的選擇便是唯一的合法性根源,這一部份中共不能讓人民忘記,而且外界越是強調選舉,中共也就越重視歷史敘事。二是政績敘事邏輯:在敘述中以成績為主調,此一敘事的主要功能在於強化其統治的合理性,由於中共自我認識的統治合法性,在當前資訊的挑戰下,並不能完全自圓其說,所以中共在歷史敘事中,必然強調中國人民「社會主義」信仰的選擇,如此一來,中共政權對社會主義的建樹越有成績,人民也就越是擁護「社會主義」,則中共的統治也越有理。故而中共堅持統治的合理性,必須依賴大陸人民對「社會主義」信仰,和中共的社會主義建樹,此一建樹恰恰可以補救其合法性的弱化,所以在政績敘事中成績是主要的。由於中共沒有可能下台的壓力,故而在政治作為中,如果沒有自我反省,則很難有糾偏的機制,所以在政績敘事邏輯中,也必會附帶提出缺點與不足,一則用以說明未來的工作方向,同時也用以警惕地方幹部。
准此,我們可以說江澤民的「講話」和胡錦濤的「講話」,在敘事邏輯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於江澤民和胡錦濤在行事作風上存在著差距,共黨遭遇的外在形勢的巨大變化,所以,表現在文本中差異性還是大於相似性。
三、江澤民「講話」與胡錦濤「講話」的差異:
(一)個人風格的差異:
江澤民的「講話」全文約21,000餘字,而其中有一半的內容在闡述自己的「三個代表」思想,在文件的末了,則以「萬歲」口號做結束。充分反映了他喜歡表現,重視自我的性格,同時也和他掌權13年之久有關。
胡錦濤的「七、一」講話,共14,000餘字,從形式來看,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在回顧歷史,之後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強調黨的自身建設是一切成敗的關鍵,再以其餘近二分之一的篇幅來敘述中共成績和危機,一方面說明胡錦濤的性格比較內斂、務實,所以他的「講話」比較簡約,而且以未來的許諾作結語。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中共集體領導的性格和特徵。
(二)歷史敘事的差異:
江澤民「講話」的歷史敘事是從1840年開始,到2001年為止,所以他將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八十年,後八十年」,也就是以共黨成立的前後作為對比的基準,這樣一來中國的近代史就可以慣用一個極簡單的邏輯,即前八十年的中國政府就反動、腐朽,阻礙歷史進步的,故而其所作所為,都是錯誤的、不到位的,這裡自然包括了清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只有到共產黨出現後,中國才出現希望,於打敗國民黨也就成為合法性的來源;其實這種用主觀詮釋歷史,以「神格化」共產黨統治合法性的敘事,和1991年的70黨慶講話有其一脈相承的必要性,代表了當時的中共必須藉由「黨慶」,強化「政治教育」的需要。
相對而言,胡錦濤的「講話」,則是將中共的發展歷程用三個三十年來理解,而各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革命」、「建設」和「現代化」,第一個三十年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在於中共採取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革命理論指導革命的行動,所以獲得成功,第二個三十年到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此一時期,雖有建樹,但是「曾經犯過錯誤甚至遇到嚴重挫折」,這是由於此一時期的政策、作為脫離了中國實際,因此犯了錯誤。再到了「現代化」時期,即「改革開放」之後,中共以鄧小平理論為依據,確定了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時期,從而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此一體系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類的理論,此一理論,是以馬列的「基本原理」去結合中國現實以思考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所以獲得了當前的成功。這是比較貼近事實的敘事方式,而且突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共90年的真正功能。
(三)政績敘事的差異:
江澤民的「講話」中的全文共有四大段,除第一段為歷史敘述,已如前述;而政績敘事部份共三大段,其中有兩大段,近二分之一的篇幅,在闡述「三個代表」的理論意涵和實踐方法,而對共產黨的政績敘事是鑲入「三個代表」中敘事,感覺上不是重點,也不深入,似乎80年的黨慶只是配角,「三個代表」才是重心,有些喧賓奪主的感覺。從文件的敘事邏輯來看,並不是成功的文獻。
相對而言,胡錦濤的「講話」,完全扣緊黨的執政議題,而且大多數是以作為和反省並敘的方式來鋪陳,不迴避黨在執政過程中遭遇的問題,雖然在問題的敘事上份量並不特別多,然而用詞比較確切;感覺上反而是胡「講話」的重點;例如在敘事黨的建設時,胡先提出共產黨在「黨建」中面對的「四個考驗」和「四個危機」,然後再解說各種「危機」的根源與化解之道,例如:精神怠懈上,表現為教條主義的危險傾向;在能力不足上,表現為人才制度的危機;在脫離群眾上,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幹部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消極腐敗上,胡警告「如果腐敗得不到有效懲治,黨就會喪失人民信任和支持」。
面對未來,胡認為「今後在世情、國情、黨情都出現深刻變化的情況下,要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對於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上,所面對的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特別是外界所關注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胡在這一部份共3,400餘字中,使用1,100餘字來敘述,在政治體制改革內容上,胡提出他們已經做到得改革,如廢除終身制、確立任期制、多黨合作制、改善決策機制和用人機制、建全了法制體系、完善了監督制,不過胡也承認在法制、制度和保障人權方面仍有不足,所以也認為必須不斷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應該也算胡錦濤對近來出現在大陸政治改革的爭論的明確表態。所以從政績敘事邏輯來看,中共當代的領導集體對中共自身的問題和困難有著深刻的認識。
其三是胡錦濤在「講話」的最後花了一些篇幅,重點闡述了「青年問題」,這是中共的黨的重要文件中,極罕見的表現方式,胡要求他的黨必須和青年增加雙向互動,這似乎點出當代共產黨某些「遠慮」和「近憂」,其「遠慮」是共產黨的理想不再是吸引大陸青年的志業,如果欠缺青年人理想性的投入,則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必然日趨萎縮,所以黨必須加強對青年的工作,讓青年願意以青春在為黨建功立業;其「近憂」是一個九十歲的黨,其幹部和黨員在黨的宣傳、教育下,已經表現出「自滿的」老大心態,胡警告「我們決不能也決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換言之,當今的共產黨還要保持青春活力,因為共產黨還要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兩個宏偉目標:小康社會和現代國家。
從以上的對比,可見得胡錦濤的黨比江澤民的黨遇到的困難更多、更大、也更複雜,江澤民的重點只在調整共產黨自身的馬列屬性,「三個代表」的真正意義,在於轉變階級政黨為全民政黨,階級利益為全民利益,共產黨就可以繼續掌權、執政。但胡錦濤則遭遇內外情勢的巨變,不僅是對馬列主義只能傳承其「基本原理」,其餘的部份都不能以教條主義態度照搬照套,必須有所發展,甚至連八○年代初鄧小平的「發展」論都必須向「科學發展」觀作調整,足見胡錦濤對世界發展趨勢的把握,是相當快速和敏銳,在應變上也很穩重到位,這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在這十年是有變化的,變得更開放,也更融入世界,更有自信。但是外界如果只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很容易得出負面的評價,那是因為他們忽視「穩定」「穩妥」才是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反之,如果「穩定」變成「固定」,則「穩妥」也就變成不妥,所以我們觀察中共的變化時,一方面必須從歷史脈絡切入;另一方面要觀察中共在改革「度」的把握,以便從中評價中共的作為。
但是,中共畢竟是一個擁有八千萬黨員的大黨,個別領導的講話,不等於全黨幹部的覺悟,中央的政策不等於地方實踐,領導的號召不等於黨員行動指南。中央的憂患意識到了基層只是幹部的「耳邊風」「口頭禪」,所以縱使是「認識到位,處置有力」,如果不能落實,一切都是空談。所以當今中共的問題不在是否進行「政改」,是否學習西方的民主,而在是否落實中共自己的社會主義民主,讀讀胡錦濤的「講話」,確實比江澤民的「講話」更務實,也更自信。但是令人懷疑的是除了重要講話、除了深入學習之外,似乎應有更有效的方法去落實,才能真正見效。(2011-07-04)◆
社論
兩岸問題
南海風雲
七七抗戰與台灣
台獨思想批判
李登輝被訴貪污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