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第一艘實用航母

高雄柏
(軍事評論家)


幾個月前有媒體傳出消息說,中國大陸購自烏克蘭的前蘇聯「瓦良格」號航空母艦修復與改裝即將竣工,而且將在7月1日的中共建黨90週年紀念日進行試航。7月1日當天仍然有許多人員在甲板上忙碌工作,沒有試航。於是又有媒體猜測瓦良格將在「八一建軍節」試航,至遲將在「十一國慶節」。到7月中旬,「瓦良格」號上面晝夜都有施工活動,88號訓練艦還有一些駁船都集結在附近,似乎試航的日子不會太遠了。等到「瓦良格」號以新的名字進入解放軍海軍現役之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就都擁有各自的航母了。因為目前不知道新的名稱,所以本文此後使用瓦良格之名稱呼修改後的航母。

航母興起成為主力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海軍理論主流認為裝甲厚重而且安裝大口徑艦炮的戰鬥艦是主力艦。但是日軍使用航母飛機偷襲珍珠港,這一方面說明航母的戰力超過主流派的認知;另一方面,美國在太平洋一時之間沒有戰鬥艦可用,它們在珍珠港不是被擊沉就是重傷等待修理,美國有一段時間只能使用航母展開反擊。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以1艘大型航母的代價擊沉日本海軍4艘大型航母,從此扭轉太平洋上的主動權。大型航母也從此成為公認的真正海軍強國的主力艦。

蘇聯曾經建造類似於輕型航母的「基輔」(Kiev)級「防空巡洋艦」,但是其作戰能力不符合蘇聯的需求。於是蘇聯決定開始設計並建造更大一些的航母,而且以蘇聯某些共和國的首府來命名。這一級航母的第一艘是「提比利斯」(Tblis)號,第二艘是「裡加」(Riga)號。這兩艘航母的設計主要是為了保護戰略核潛艦在潛伏海區不受到敵方空中和水面反潛武力的威脅。所以蘇聯航母艦載機的數量、作戰範圍和攻勢能力都小於美國航母。前述航母主要的技術限制因素是沒有彈射起飛裝置,改為使用滑跳起飛甲板。這種安排造成艦載機最大起飛重量低於美國航母。

後來蘇聯解體,「提比利斯」號改名「庫茲涅佐夫上將」(Adm. Kuznetsov)號;「裡加」號1990年6月19日改名「瓦良格」(Varyag)號,2艘航母此時產權都歸於俄羅斯。因為俄羅斯財政非常困難,完成「庫茲涅佐夫上將」號後無力繼續投資,大約完成68%的「瓦良格」號於是停止建造,此時結構完整但沒有電子裝備。像航母這樣龐大複雜的體系,即使同一級的航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後來者通常會有或多或少的改進。「庫茲涅佐夫上將」號的滑跳甲板是12度,「瓦良格」號則是14度。

1995年,俄羅斯以償還債務的名義將「瓦良格」號送給烏克蘭。可是「瓦良格」號對於烏克蘭沒有實用價值,所以烏克蘭拆掉艦上值錢的裝備賣掉之後,打算把艦體當作廢鋼出售,但是買家一時難覓。1998年4月,在澳門的中國大陸商人徐增平(總參退役)在公開拍賣中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瓦良格」號。經過諸多周折之後,「瓦良格」號2002年3月4日才抵達目的地大連港。「瓦良格」號抵達大連掀起短暫的新聞熱鬧之後歸於平淡,沒有特殊的警衛佈置也沒有明顯可見的調查研究。這樣過了3年,然後事態發生變化。「瓦良格」號2005年6月被拖進大連港30萬噸級船塢,艦體除銹而且周圍搭設腳手架。艦島塗上紅色防銹塗料後塗上解放軍海軍的艦艇標準灰色。到了2011年初,外界已經觀察到「瓦良格」號的艦島冒出蒸汽和鍋爐排氣,暗示著它的動力系統已經試車,甚至可以正常運轉。

「瓦良格」號現狀概述

此處敘述的「瓦良格」號基本現狀並非中國大陸官方公佈的正式訊息,所以多少有一些推斷的部分。假設沒有大幅度改造基本尺度,「瓦良格」號目前的主要尺度如下:全長304.5m、水線長280m、全寬70.5m、水線寬37m、吃水11m、飛行甲板長304.5m、寬70m。標準排水量5.5萬-5.7萬公噸,滿載排水量6.6萬-6.7萬公噸。

蘇聯原先設計的「瓦良格」號防空火力頗多,包括:8套AK-630機炮(每套6管30mm)、8套CADS-N-1近防系統(每套2管30mm加特林機炮與16枚3K87防空飛彈)、18套8聯裝3K95垂直發射防空飛彈(每套每3秒發射1枚)。另外還有12枚P-700反艦飛彈,和60枚反潛火箭。原設計「瓦良格」號飛機搭載量:26架固定翼飛機、24架直升機。改裝後的「瓦良格」號沒有P-700反艦飛彈,所以機庫空間有可能增大了一些。

從目前被外界拍攝到的照片來看,修改後的「瓦良格」號安裝了FL-3000N近距離防空飛彈系統和730近防快炮。FL-3000N每套24枚飛彈,飛彈直徑120mm、長度約2m,採用被動雷達與紅外線成像雙模式導引,射程約9,000m。730近防快炮每門有7根30mm口徑的炮管成環形排列,可以發射高爆彈或者穿甲彈,每分鐘射速約4,200-5,800發之間。「瓦良格」號明顯也有相陣雷達的外罩。

「瓦良格」號的主要局限

滑躍式起飛需要艦載機發動機具有較高的推重比,即便如此,仍然必須犧牲一些有效載重。這產生三個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一、減少戰機的武器攜帶量或者燃料攜帶量(也就是航程),或者兩者都減少;二、不能起飛體型較大的預警/指揮飛機,於是只能使用預警直升機。三、基本上不能起飛供油量比較大的加油機。

如果面對實力頗弱的敵人而且海基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艦隊防空和輕量的對地/對海攻擊,例如英國和阿根廷1982年的戰爭(輕型航母的載機數量不敷使用,臨時以貨櫃輪搭載垂直起降戰機),艦載機在航程和武器攜帶量的限制之下仍然能夠有效幫助打贏戰爭。但是預警直升機的問題比較嚴重。因為受限於內部容積和載重能力,預警直升機的偵測距離、資訊處理等能力相對於較大型的固定翼預警機都有頗大的限制,再加上預警直升機沒有指揮功能,即使海基航空兵只從事艦隊防空,作戰效能也會降低很多。中國大陸除了從俄羅斯進口的Ka-31預警直升機之外,可能還有自製的直-8空中預警(AEW)直升機。

「瓦良格」號使用常規動力。因為中國大陸在可見的未來不會派遣航母長期在遙遠的海區執行任務,所以核動力一次裝填燃料提供的遠大航程不見得是必要的。但是常規動力的源頭是燃燒釋出的熱能,燃燒需要進氣道和排氣道。傳統的優化設計是將鍋爐、燃氣機、或者柴油機放在艦島的正下方艦體深處,盡可能縮短管道長度、減少佔用體積。儘管如此,進氣道和排氣道仍然必須穿過多層甲板而且佔用艦體內部很多空間。對於戰損控制而言,穿過多層甲板的大面積進氣道和排氣道也構成巨大的挑戰。總體來說,「瓦良格」的噸位決定了艦載機數量少於世界最大的「尼米茲」級航母。

「瓦良格」號可能的運用

因為安裝了頗多的近距離防空武器和相陣雷達,「瓦良格」號不太可能只是單純用來訓練本身的操作和飛機起降作業。不論修改後的「瓦良格」具體的任務是巡邏、反海盜、訪問、人道救援、撤僑、演習,這些都需要探索航母本身如何運作,航母編隊如何運作,航母編隊和解放軍海軍其他的艦艇與飛機之間的協作、航母編隊和解放軍其他軍種之間的協作,航母編隊及/或聯合部隊與中國大陸本土和駐外的文官機構、外國軍方及/或外國文官機構之間的聯繫、磨合等等。

合理推測,「瓦良格」號編入現役艦隊之後將會一邊執行任務一邊起到積累經驗、培養人才的作用。也就是說,航母如何最有效遂行多軍種聯合作戰及/或可能的同盟作戰,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探索、改進才能夠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這當然不排除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動用「瓦良格」從事戰鬥性質的軍事任務。

航母畢竟是現代最大型最複雜的武器體系,藉著部分重建與修改「瓦良格」號而深入瞭解與掌握航母設計領域的某些道理,顯然要比完全從零開始更具體直觀。如果思路不受限於「瓦良格」號的設計,那將會有助於中國大陸完全自主設計航母。因為「瓦良格」號的載機數量偏低,中國大陸必定會尋求設計與建造載機數量較高的航母,或者更多的和「瓦良格」號大致同級的航母。

中國大陸這些年流傳一個稱作「馬六甲困局」的說法。簡言之,中國大陸的海運進口能源有七成以上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然而中國大陸的海軍實力不足以保證此一海峽對於前往中國大陸的全部能源運輸船隻隨時安全開放。

中國大陸的海軍力量如果能夠持續以夠大的規模存在於馬六甲海峽一帶,當然比沒有此種存在要好一些。但是,馬六甲海峽以西還有印度洋,那裡除了野心勃勃的印度海軍還有美國海軍。所以,所謂「馬六甲困局」只是美國海權佔優勢的一個局部表現而已。中國大陸1艘航母,即使是和美國尼米茲級相當的航母,仍然不改變這種實力對比。中國大陸目前和美國競賽航母數量恐怕是不現實的路線。所以在和平時期仍然適宜以外交手段為優先,以軍事力量為配合來保障全面的海上航行安全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