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抗戰與台灣抗日運動相結合

戚嘉林
(國際關係博士)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中日爆發全面戰爭,台灣與中國大陸進入戰爭的敵對狀態。惟此時台灣人在感性的認同層次上,不但未視中國大陸為敵國,甚至還認同中國大陸為祖國。

此時,就日本殖民者的立場,發現四十年來的統治失策。例如,1920年代的小學就學率僅30%(其中還有相當高的比率是小學沒念完),使得日人統治台灣四十年後,台灣仍處於相當中國化的社會。因此,日本當局乃以激烈手段推行對台灣人進行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激烈「日本化」思想改造的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

日本殖民政府曾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就是強力摧毀中華文化的「去中國化」運動,日人不但廢止中文、廢止祖先姓氏、禁演中文戲劇、強迫台灣人燒燬祖先牌位、甚至大肆破壞台灣原有寺廟。茲以破壞台灣原有寺廟為例,表面理由是禁止日人所謂的迷信行為,但真正的原因是日本人認為寺廟信仰起源是來自支那民族的信仰心,其信仰的一部份也將支那本土視為祖國,因此只要以此種舊慣宗教作為生活基礎,則無論其日常生活及言語如何日本化,均無法永遠脫離支那民族的信仰,而皇民化也不能徹底。故日人以「寺廟整理」實為幌子,大肆破壞台灣原有寺廟為其目的,日本人還留下詳細破壞的統計數據,最後是因遭遇台人激烈抗拒才中止。

FB台胞抗日運動與祖國抗戰相結合

日人壓迫愈嚴厲,台灣人民的抗日也愈激烈,並與祖國的抗戰相連結。就宏觀的歷史角度而言,可說七七抗戰將台胞的抗日運動與祖國的抗日聯繫在一起。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保衛聖戰,這場戰爭將兩岸人民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1937年7月7日,日本於我國北京西南郊發動盧溝橋事件(日人稱為支那事變),自此揭開中日八年戰爭的序幕。故七月七日,可說是台灣人民投入祖國抗戰行列一個關鍵的日子,因七七事變將台胞抗日運動與祖國的抗戰結合在一起,使台灣菁英有志之士奔向祖國,投入抗戰的行列。

台灣志士投入祖國抗戰行列

這次台胞抗日運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因為七七事變的抗戰爆發,不但將台胞的抗日運動與祖國的抗日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受日本殖民教育一代台灣青年的投入祖國抗戰。其次,斯時由於內地有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大政黨。而這些獻身祖國民族保衛戰的抗日台胞,從或然率的角度,也就分別參加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如果依地理位置的角度來看,如果台灣抗日志士是先回到祖國華南,則大體上是加入中國國民黨。如果台灣抗日志士是從北方回到祖國華北,則多是加入中國共產黨。例如:投效中國國民黨的彰化二水人謝東閔、雲林人李萬居、陳哲生、台南人黃朝琴、翁俊明、吳思漢、嘉義人劉啟光、台北人李友邦、屏東人蕭道應、鍾和鳴、南投人林忠、台中人林正亨,……;投效中國共產黨的彰化人謝南光、嘉義人林思平、台南人楊誠、林棟、台北人李子秀、翁阿冬(哥哥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翁澤生)、台中人陳文英、高雄人楊美華,……。

台灣抗日志士事跡應永載史冊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保衛聖戰,這場戰爭將兩岸人民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抗戰期間,我國是處於貧窮落後狀態,物資條件極差,故歷史記錄工作不足。復以抗戰才剛結束,接著又發生國共內戰,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遷台,大批文件毀於戰火,尤其是許多參與抗戰的人,因涉及國共間的內戰,所以「白色恐怖」時期,在台灣無法從整個民族的高度記載或紀念這段可歌可泣攸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戰歷史。當然,這也使得在祖國戰場上抗日台灣志士的歷史不彰。上世紀末,台灣政治上又陷於「去中國化」,「皇民化」在老皇民奪得大位後捲土重來,各界幾乎忘了抗日戰爭,當然也忘記抗日台灣志士曾馳騁在祖國戰場上這段歷史。今天,台灣的「白色恐怖」已經不再,兩岸可相互交流,使我們瞭解在華中、華北也有台灣抗日志士的足跡。故我們今天有能力,也應該從整個民族的歷史高度,回顧這段歷史,台灣抗日志士的抗日事跡,不但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也是祖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應永載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