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民間支持統一的力量

才能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自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以來,兩岸關係獲得大幅度改善,兩岸亦步入大發展、大交流、大合作時期,兩岸人民,特別是台灣民眾,普遍感受到和平發展所帶來的果實及和平紅利。只是,台灣各界對於北京當局何以在長期堅守「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後提出和平發展,有各種不同的解讀。藍營政治人物、學者、媒體基本上肯定和平發展,但不忘強調和平發展既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大陸不該再以統一相逼。如《聯合報》多次發表主張「可以不統一,不能不和平」社論,馬英九也指出,大陸已不再提或擱置統一,因為「統一的條件不成熟」。

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不是選擇題,兩者之間有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要維護與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必須以和平統一為目標。試問:如果台灣人反對或拒絕統一,憑什麼期待且要求始終堅守和平統一目標的大陸當局繼續和平發展?而兩岸要達和平統一目標,又必須經過一段和平發展期,在此和平發展期,除需透過兩岸人民更廣泛、更全面的交流合作,奠定和平統一的經濟基礎/物質條件,更應盡速壯大島內民間支持統一的力量,以期扭轉台灣民意,催化和平統一的充分條件早日成熟。

台灣人民素有愛國主義傳統,1987年解除戒嚴後,自發性、草根性的民間統派團體紛紛成立,儘管資源、力量有限,又被執政當局與媒體刻意封殺,能在李登輝、陳水扁施行分離主義路線時期挺身而出,大聲疾呼,成為島內反獨促統的中流砥柱,實屬難得。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台灣民眾享受到兩岸交流合作帶來的實惠與和平紅利,對兩岸和平發展普遍認同。可惜,台灣當局囿於選票考量,在加強兩岸經貿合作的同時,卻主張「不統不獨不武」、「任內絕不談統一」,在野的民進黨又大力鼓吹「反傾中、保主權」,對於兩岸政策處處加以反制,以至於台灣民眾對於「兩岸同屬一中」、「我是中國人」的認同尚未大幅增強,「拒統」的社會氛圍依然存在。島內民間統派應緊緊掌握和平發展的機遇期,擴大社會能見度與輿論影響力,使和平統一成為更多台灣民眾的選項。

台灣自第七次修憲,立委選舉改採單一選制後,兩黨政治成型,小黨更難以生存,但這不代表台灣不需要一個第三勢力,也不代表這個第三勢力無法發展壯大。只是這一個勢力必須有不同於國、民兩黨的訴求、理念,必須是一個不急功近利,願意鴨子划水,深入基層,長期抗戰,不以選舉成敗,而以爭取民心,扭轉民意為目標的勢力。依筆者看,符合這兩個條件者,只有台灣民間的統派團體。

論及民間統派的生存空間,在選舉至上、公職掛帥的台灣社會,「沒有選票,就沒有民意、沒有勢力」似乎已成定律,所幸統派對於社會的漠視與打壓已習以為常,愈挫愈勇,也因相信「存在並非就是合理」,「進步的力量總是由少數變為多數」,而以「寧為少數」為傲。當然,統派不應排除以參選來宣揚自己的理念,但當前急務還是應該抓緊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局,快速增加自己的社會能見度,壯大統派的隊伍。統派還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一方面想辦法突破媒體長期以來的封殺或漠視,讓統派的意見成為主流媒體的「必備一格」,一方面想辦法擴大自己的發聲管道,宣揚和平發展以至統一對台灣民眾的實質利益,根本扭轉民意。另外,在組織工作上,統派中一直有不少人積極參與勞工、婦女、文化、反軍購、保釣、教改運動,今後應善用自己的社會運動經驗與跨黨派的人際關係,擴大統一戰線。

或有人以為,中國國民黨與馬英九執政成績縱有待加強,在兩岸政策主張上也不盡如人意,但為大局著想,統派不該另立山頭,破壞團結。其實,壯大統派勢力,正是要改變政治氛圍,確保馬政府的兩岸政策能順利執行,也讓凡是珍惜兩岸和平發展的選民,能夠支持承認「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再說,統派志不在選票,又不爭取官位,與國民黨何來競爭關係?尤其,統派的目標或與國民黨不完全一致,但在藍綠之間、敵友之間,統派可絕對有「大是大非」,2008年由統派發動的「拒領公投票、票投馬英九」運動,就是最佳證明。筆者相信,台灣統派將在明年1月14日以選票支持馬英九順利連任,也期待在他第二任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以持續、深化,為和平統一創造有利條件。

基於多年來的運動經驗,筆者以為,統派要想在短時間內,突破資源不足的困境,擴大社會的能見度,爭取統一的話語權,還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加緊努力:

(一)擴大支持統一的民意基礎。統派不該排除在適當時機,推出候選人參選,尤以參選非單一選制的縣市議員、鄉、村里長,成功機率可能較大。從過去幾年中國統一聯盟在各地爭取到數十位基層民意代表的經驗來看,統派應積極邀請政治人物及民意代表加入統派行列,擴大統派的社會代表性。統派更應深入各階層、各領域,在民間凝聚反獨促統的廣泛力量,擴大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讓促統運動成為台灣社會運動中的重要一環。

(二)增強影響民眾的輿論聲勢。島內統派當務之急是快速增加輿論影響力,以吸引召集散在各地,內心嚮往統一,卻找不到同志的「隱性統派」或散兵游勇。統派今後應一方面加強與島內主流媒體的聯繫工作,並隨時注意抓住新聞焦點,以期增加社會的能見度及輿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則應有效擴大自己的發聲管道,建立統一的話語權。

(三)加強統一理論的研究探討。土生土長的台灣統派,對於台灣歷史文化、民意演化過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有理性與感性兩者兼具的認知,未來應在台灣史、國共內戰史、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結束政治對立,以及兩岸復歸統一的模式、「一國兩制」等諸多重要議題上進行深入研討。筆者也期待,由統派舉辦大型研討會,邀請大陸重量級的學者前來參加,這不僅增加統派的影響聲勢,提升統派士氣,有助於加強統派對於統一理論的研究發展。

(四)團結就是力量。民間統派團體之間有長遠團結合作的歷史,今後更應加強團結,相互支援。中國統一聯盟與勞動黨、夏潮聯合會、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海峽評論等19個統派團體,在去年(2010)3月27日成立了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一年多來,該論壇就支持ECFA、保衛釣魚台、聲援高中歷史科課程修改案、紀念辛亥革命百年與台灣社會改革等五個議題,舉辦過十幾場研討會及群眾集會,證明了團結帶來的聲勢果然不同凡響。

(五)統派應加強青年工作。由於民間團體不若政黨有較多的工作機會,亦可提名黨工參選公職,在招收年輕會員方面,先天上就較為困難。不過,馬政府開放陸生來台,又將承認大陸學歷,允許24歲以下的役男緩徵,這些政策必將使兩岸青年有更多機會直接交流,也將促使更多台灣青年人前往大陸就學就業。筆者相信,量變必然走向質變,當台灣年輕人把兩岸作為未來的生涯規劃時,必然加速其對「兩岸同屬一中」的認同,也有助於統派發展青年工作。統派應先做好準備,深入校園,打入各大專院校的社團。

(六)必須重視地方發展。統一運動必須走出台北,走出都會,從點到線到面,遍地開花結果,方可發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功效。統派團體應加強各地分會,特別是中南部分會的發展,設立專屬辦公室,聘請專職工作人員,以期早日突破中南部偏綠的魔咒。

(七)需有完善的制度,並加強人才培養。統派團體要想壯大隊伍,就必須訂有完善的制度,民主的工作機制,使組織能健全發展。統派也應加強人才培養,隨時注入新血,使統一運動能夠薪火相傳,長長久久。

總之,面對兩岸和平發展新局,民間統派不該妄自菲薄,今後更應竭盡所能,結合形勢,增加社會能見度與影響力,以期扭轉台灣民意、改變民眾認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朝和平統一方向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