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莊萬壽、鄭正煜
壽翁
駁莊萬壽、鄭正煜
壽翁
七月三十一日《自由時報》「台教會昨舉辦解構馬英九教育文化政策座談會,痛批馬英九傾中媚中去台灣化」報導,長榮大學莊萬壽胡言「四書是維護傳統、支撐統治者的立論,今高中必修四書,是開民主的倒車」,「如此與中國配合,建構大漢沙文主義的文化,將台灣推向中國的懷抱。」南社鄭正煜亦妄言「馬英九執政後,教育部『九九課綱』,使國文科、歷史科教科書回到讀四書,強化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內容,欲以此去除台灣化,加強中國觀點。」
蓋中國文化悠久綿長,至先秦而百家爭鳴,儒、墨俱號顯學;迨乎漢世,設太學五經博士,儒家定於一尊,太史公司馬遷撰《史記》,已推崇孔子「可謂至聖矣!」五經者,樂經亡佚後之詩、書、易、禮、春秋也。簡言之,漢世之中央與地方政府,皆需是修習五經之優異俊秀太學生,始可躋身仕宦,經世致用,政統之上,更有道統也。
及漢末魏晉南北朝,朝代動盪更迭,人命生死無常,積極入世之儒家思想,有時而窮,至乎唐世,西土入乎中國之佛教,浸浸然遂以取代儒家,上自帝王公卿,下及億民百姓,莫不學佛「佞佛」矣。出家比丘高僧,被尊為「師」,喻之如「父」,頂禮膜拜,而儒學式微矣!
至北宋,實事求是之儒學,不能不取長於佛與道之言心言性,范仲淹開天下風氣之先,手抄《禮記》之《中庸》篇以勵關中儒者張載,《中庸》開宗明義即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而張載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又《宋元學案》居首之胡安定、孫泰山等大儒,其學皆出范仲淹也。他則程明道伊川兄弟特重《禮記.大學》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朱子注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豈非皆以儒家經典言心性哉?儒學由是在宋代而復興,重新超然佛老之上,號「理學」,即「新儒學」也。至南宋,一代大儒朱熹師承程氏,乃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為《四書》,為集注。自元世以迄明、清,《四書》之地位有如漢世之《五經》矣,道統寓焉,孔孟超越佛與道,再度成為中華文化之主流矣!
朱熹長期講學閩中,流風所及,閩地漳、泉、晉江之子弟,遂多為朱子之門人,號「閩學」,並隨閩人之東渡,而傳佈及於台灣。其後延平郡王鄭成功及其謀士陳永華於台南開科舉,立學校,以《四書》為教。《四書》儒學,遂成榛莽初辟的台灣本土文化之根源。今台南孔廟猶可見「全台首學」匾額焉。如是,實寓中華文化道統的台灣本土文化,便在台灣生根成長,雖經日本據台五十年之虐殺迫害於先,「皇民化」洗腦「去中國」於後,中華文化慧命相續,始終不絕。
如是,台灣中國一也,「台灣化」與「中國觀點」亦一也,莊萬壽、鄭正煜以台獨與「皇民化」妄圖割裂台灣而「去中國」,徒然突顯彼等對台灣歷史與文化之無知而已。在中華歷史洪流前,爾曹只有身與名俱滅,復何害中華文化江河之萬古長流邪?現代本是由傳統發展而來,沒有傳統的現代是無根之木,《四書》誠可謂「維護傳統」之重要經典了,維護了台灣文化之主體性,防止了台灣文化成為膚淺無根的文化,《四書》既是台灣最早之學問與教材,亦可謂最「本土」之文化教育根源了。台灣「本土」學術文化,由「閩學」亦即由《四書》來,則今高中之恢復必修《四書》,正是恢復台灣之本土學術文化而已,復「沙文」了何許人?「沙文」了日本對台灣之「皇民化」?或「沙文」了台獨之「去中國」嗎?
且莫論孟子之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或儒家所重「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與「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等,千古垂訓,儒家人文之教,其精義厥在民本也。反而長榮大學是基督教長老會大學,是信奉《聖經》的。《聖經》產生於奴隸社會,千百年來成為支撐歐洲封建勢力「統治者」之宗教力量,難道不是「開民主的倒車」?真不知比起《四書》,究竟有何高明之處邪?莊萬壽無知於《四書》可以,卻不能無知於基督教或《聖經》是否在開「民主化的倒車」,並且在「維護歐洲傳統」、支撐歐洲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也。至於鄭正煜虛無於台獨,既無知於「台灣化」即「中國化」,亦無知於台灣之本土文化亦即中國文化,則其豈能知只有恢復台灣與大陸文化歷史關係的知識教育,如高中學生之恢復必修《四書》,才是真正強化「台灣化」?豈能顛倒扭曲必修《四書》為「去除台灣化」?鄭某之無知,值得一駁嗎?◆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主權與外交
中國航母
歷史與文化
西藏問題
台灣選情與宋楚瑜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