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

也論「一個中國」和「一中一台」

社論


由於「一中一台」的違紀案,11月11日,國民黨中常會中又爆發了長期來兩派不合的內鬨。不可諱言,今天李登輝不論在黨內或政府裡都是居於政治權力領導的地位,當然也要負領導的政治責任。

沒有人能否認,有權力就有權力的爭奪,而一個政治領袖也就是在各種權力鬥爭中,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以最高的權力來領導各矛盾的權力,那就必須是「綱舉目張」才能領袖群倫。一個國家最根本的「綱」就是主權,但是,自李登輝上台後,搞出了一連串的「彈性外交」、「雙重承認」、「參加聯合國」、「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國號叫中華民國」,並自稱是「創造性的模糊」,國家的主權模糊了,「綱」也模糊了。我們不願揣測李登輝的動機何在,但不免有人要揣測,於是「獨台」之說不脛而走,不但島內有人懷疑,大陸和海外也有人懷疑。

「綱」沒有了,所有的政策和談話都發生相互的矛盾。一面要處分立委的「一中一台」案,一面又指控「兩會會談」的「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共的「政治勒索」;一面指控《聯合報》報導李瑞環要對台獨不惜「流血犧牲前仆後繼」為「恫嚇我們的老百姓」,一面又指控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為沒有善意的回應;前不久才說,大陸熱要「降溫」,11月13日又說到兩岸關係,「任何意圖破壞這種和諧、有來有往的局面,不管是有意或無意,都會成為歷史的罪人,遭受全體中國人的譴責」。幾天前才在日本發表,倡言東亞建立以日本為首的「集體安全」,幾天後又說,「不是成立以誰為假想敵的聯盟」(沒有「假想敵」何來「集體安全」)。甚至質疑蔣介石「漢賊不兩立」的政策為「先總統蔣公有沒有講過『一個中國』的字眼?」難道「不兩立」就是等於「一個」都不知道嗎?這種政治思考已經喪失了基本的邏輯能力了。

失去了「綱」,失去了邏輯,那正是孔子所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又如何能掌握領導的權力而號令天下呢?

如果我們拋棄「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的幻想,兩岸關係的定位思考自然就能清明。

台灣的主權是1895年,中國戰敗而割讓給日本的,當時的中國的代表是大清帝國政府;1945年,日本戰敗又歸還中國,那時的中國代表是中華民國政府。

1949年之後,國內的政治現實發生變化,中華民國政府外,又出現了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且,在1972年繼承了中華民國政府所代表的中國席位。失去了中國席位,中華民國政府也就退出了聯合國。但是,在邦交國方面,誠然有一百多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但是中華民國也有29個邦交國。這也不是「兩個中國」,而是「一個中國」的不同代表政府。這是一種國內的政府不完全繼承的狀態,故有國際的排斥性外交競爭。

但是,對台灣的主權而言,中華民國政府如不能代表中國,就無權接收台灣,更無權在台行使主權至今。幸好,現在是一種不完全的繼承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根據中華民國憲法還有權宣稱代表中國,並在中國領土台灣地區行使主權。一旦,中華民國政府宣佈放棄中國的代表權,也就是放棄台灣的主權行使權合法性,台灣的主權行使權就得交還唯一中國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攸關兩千萬人前途,這是一點都不能含糊的。

再者,兩岸政府都必須宣稱代表全中國和(排斥性的)唯一合法,否則,就成了另一合法政府的「叛亂團體」。也因此,兩岸政府都有統一國家的義務,兩岸才有統一的必要。

如何結束這種「不完全繼承」的狀態,可以有武力推翻與和平統一兩種方式。武力推翻就是動員戡亂,和平統一則須透過談判。「不完全繼承」與和平統一是金門炮戰以後逐漸形成的兩岸的共識默契,一旦打破這個共識默契,目前的兩岸關係就會被推向不測之境,並且,中華民國政府也在法理上,喪失在台行使主權的根據,並迫使中共必須進行武力統一。所以,台灣當局只有以「一個中國」的原則和中華民國的名義,才能與中共進行「當局」對「當局」的和平統一的談判。

其實,「一個中國」的意涵很清楚,明載於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的「固有之疆域」,再把1947年的中華民國地圖拿出來一對照就明白了,但決不是「台灣已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國號叫中華民國」。

李登輝如要鬥爭非主流派,我們老百姓沒有意見,並願建議郝柏村應該下台了,以能讓李登輝權責合一。但請李登輝不要以「一個中國」為賭注,這個賭注太大,事涉兩岸關係和台灣二千萬人的安全和福祉。我們並願直諫李登輝總統能英明睿智,能「君無戲言」,以免我們小老百姓「民無所措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