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紀東先生,1927年生,高雄苓雅寮人,日據末期就讀台北高工時即閱讀祖國書刊《三民主義》《孫文學說》。日本投降時,即組織同學歡迎國軍,並組織「台灣光復會」、「台灣青年中等文化學習班」。後目睹國民黨之腐敗而失望。「二二八事件」時為延平大學夜間部學生,事件後流亡大陸。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高級編輯及台盟中央常委。葉先生早年從日據時期到光復初期都是為了台灣人的「出頭天」打拚,現隻身在大陸,不得返鄉,但仍長期關心台灣事務,關心台灣人的「出頭天」。葉先生的諄諄之言,當對台灣子弟有所啟發。編者
「出頭天」一詞在閩南語系的祖地廈、漳、泉一帶並不流行,大多用以否定性的「某某事不會出頭」,即不會成功的意思。但在台灣,「出頭天」卻頗為流廣。這倒不是因為「台獨」人士宣傳所致。小時候,我還在台灣時,連不識字的家母也會念叨。這反映深受外國殖民壓迫和國內封建壓迫之苦的台灣人民渴望擺脫壓迫,當家作主的要求。台灣各個歷史階段的志士仁人為此進行了頑強鬥爭。這些鬥爭又始終與祖國大陸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相互呼應,息息相關。早期荷蘭殖民統治時,高山族同胞多次的反抗鬥爭都有大陸移台漢人的參與和領導。震撼全國的郭懷一起義更是大陸移民為主。清朝時期台灣反封建的歷次農民起義,直到日據時代前撲後繼的反帝鬥爭,都有大陸上小刀會、戊戌政變、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人民運動的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和鼓舞。
1945年台灣光復,台灣人民以為從此「出頭天」,「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歡慶回到祖國懷抱。但在國民黨獨裁專制的反動統治下,台灣人民「出頭天」的夢破滅了。直到本世紀70年代,當台灣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才有了所謂「本土化」、「民主化」的進程,台灣人民的鬥爭出現了新的局面。表面上看,這是在割斷了與祖國大陸的聯繫,靠台灣內部的力量贏得的。這給某些人造成了錯覺,以為台灣人民可以獨立地去爭得「出頭天」。為此,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一、導致「本土化」、「民主化」進程的台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台灣適應二次大戰後國際冷戰的需要,作為反共前沿基地,以美日支持為啟動力,民間資本迅速增長而形成的。沒有祖國大陸人民屹立於東方,就沒有美國的圍堵政策和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也沒有對台灣的傾斜政策和由此產生的廣大中產階級,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也難以有今天的局面。
二、「本土化」、「民主化」固然是台灣人民「出頭天」的一個重要過程,但國家分裂的狀況如不能盡早結束,島內各派政治力量、經濟力量之間統獨之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越發劇烈,由此造成的政治動盪、社會不安無法平息,「出頭天」勢必遭到挫傷。這是台灣的歷史和現實所決定的必然結果,決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三、大陸的改革開放對台灣的經濟政治不可避免地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當前,曾經刺激台灣經濟高速度發展的外部條件已經和正在轉化為制約因素的時候,大陸的開放正好為台灣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儘管台灣當局一再呼籲「降溫」,一波高過一波的大陸「投資熱」卻不斷掀起,「三通」呼聲越高,同時,各項交流開展,激起了人們被壓制或被扭曲的民族感情。曾經長期被掩蓋和歪曲的台灣人民運動的愛國民主傳統也引起人們的重視,正在被挖掘和整理,為當今的台灣人所珍視,島內主張盡早統一的力量以超意料的速度在壯大。在一些人看來,台灣的「本土化」、「民主化」對他們推動「台獨」路線有利,但實際情況是大陸現代化建設所激發的台灣人民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必將占主導地位。這為台灣人民「出頭天」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四、國際形勢的變化,也推動著台灣人民「出頭天」要走愛國統一的道路。所謂「兩大陣營」、「兩個並行的國際市場」已不復存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地域集團化」日趨明顯。亞洲的崛起已引起人們的囑目,也激發了亞洲人的信心。但是,亞洲各國形成集團,並在世界經濟中爭得更為重要的作用,卻尚待努力。向來被認為正在衰弱中的歐洲在戰後四十多年裡,經濟增長三倍,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港、台、大陸的總和,包括三地之間的貿易,才略多於法國一國,這就說明亞洲要在世界經濟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還有相當艱巨的一段路要走。為了亞洲的崛起,這幾年,有各種主張,但都少不了對中國、對中國人的指望。為了不愧於亞洲人的期待,為了爭得中國在亞洲、在全世界應有的地位,作出應有的貢獻,海峽兩岸的合作,國家的統一日顯迫切。台灣人「出頭天」違背這一軌跡,是不會「出頭」的。
基於上述分析,台灣人民與全體中國人民共命運,要「出頭天」不走愛國統一的道路不會「出頭」。然而,現實卻又有若干由於長期對立、互不瞭解、互不信任造成的問題,令人頗費心思。
一、「考慮台灣二千萬人民的福祉」和「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這是關於台灣前途,島內言論中兩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統一要考慮台灣二千萬人民的福祉」。從道理上講,無可非議。但這個論點的基本觀念是認為統一會危及台灣人民的福祉,甚至認為中共的統一主張只要土地不要人民。如果不是惡意歪曲,就是由於互不信任產生的擔心。其實,統一並非少數幾個人的主觀願望,而是謀求海峽兩邊全體中國人的福祉,謀求中國應有的國際地位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的必然。這一點在上面一段裡,從島內形勢、大陸形勢、國際形勢作了闡述。現在的問題是,在兩岸合作上,台灣表現出既過於自負,又缺乏信心。台灣地狹人少,怕在合作中受制於對方,甚至被吃掉,顧慮重重,擔心可以理解。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大陸表現大度,在兩岸交流中,除了提防「兩個中國」外,幾乎無條件開放,就是為了積累台灣人民對大陸的信任。中共一再表示,「只要為了統一,什麼都可以談,可先談台灣當局所關心的問題」,也就是這個意思。不談判,一味鼓吹「考慮二千萬人民福祉」就成了擋箭牌。應該指出,這種消極提防的態度並不明智,蒙受其害的首先是台灣人民,而不是大陸。因為,全世界都對大陸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並有許多積極的行動,走在台灣前面。
至於「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更是似是而非。涉及台灣前途的意願,應是基於對台灣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認知而產生的。政治上負責任的領導人應設法讓人民瞭解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所在,認識國家統一的意義,並為此去奮鬥,什麼是台灣人的根本利益,或許看法不一,但是,台灣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感情是不能不重視的。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四年多來,已有近四百萬人次訪問大陸,甚至西方一些大國藉故對中國進行所謂「制裁」時,台灣訪問大陸的人數也未曾停止增長。當然,這並不能說明台灣人民對統一已沒有顧慮。多年的反共宣傳和兩岸隔絕造成的影響不能不重視。反共宣傳導致「反中國」,已經在台灣報紙上受到了多次嚴厲的批評。遺憾的是,現在有些人標榜反國民黨,爭「民主」,卻上國民黨國際反共宣傳的當,既不瞭解也不想瞭解大陸情況,又在那裡利用人民心中的疑慮,鼓動對大陸的不信任情緒,甚至敵對情緒。這不是尊重人民意願,更不是在爭民主,而是在製造自己所需要的「意願」。因此,目前重要的並不是在那裡鼓吹「人民意願」,而是設法消除反共宣傳的影響,讓人民能更好地認識大陸,認識賦予當代兩岸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有多重。這是一切政治上負責的人士都應有的立場和態度,當然,疑慮的消除需要時間,疑慮未除,意願不成熟,強行統一也不現實。但是,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化和擴大,必將真正發揮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經濟必將很快地搞上去,民主法制也將更完善,這會大大增強台灣人民對祖國的向心力,鼓吹人民「意願」的人們最終會發現自己背離了人民的意願。
二、所謂「對等的政治實體」。
上面談到國民黨不談判,表面上看,這不符事實。他對談判提出了三條先決條件,即「互不否認對方為對等的政治實體」;互不使用武力;在國際活動中不排除台灣。這三條,核心是要中共承認其為「對等的政治實體」。在《國統綱領》裡,沒有「對等」二字,使用了「不否定對方的政治現實」這一饃糊概念,這有利於以後的談判,但不時強調「對等」,其實質就是要維護「法統」,要中共承認其為繼承「法統」的「國家」、「中央」。在中共看來,力圖維護「法統」,勢必造成「兩個中國」,是中共所一貫反對的。最近,國民黨推動「一個中國的內涵」的研究,提出了「分裂國家」的理論。應當說,國民黨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值得稱許,但「分裂國家」理論的實質在於力圖保持一個雖然不完整,然而還是說得上是「法統」的「法統」,搞「兩個中國」。國民黨口口聲聲,要維護台灣的「安全與安定」。這當然沒有錯。中共在促進統一的過程中也不希望見到台灣有任何的不安全和不安定。但是,什麼是台灣「安全與安定」的根本保證?這就需要引導台灣人民認識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讓台灣人民能夠在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國民黨如果能這樣做,對國民黨鞏固在台灣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會有更重要的意義。兩岸已有的仲介機構和各種管道可在這方面先發揮作用,在增加互信的基礎上,中國人的智慧足以解決類似「法統」一類歷史遺留問題。
三、關於「一國兩制」和「台灣經驗」。
對中共倡導「一國兩制」,國民黨以「一國」為招牌,提出了不少所謂「統一」的模式,如「一國兩府」,其實質都是搞「兩個中國」,唯有「一國兩制」是堅持了「一國」。但其要害是要大陸改變制度,推廣「台灣經驗」,實行「三民主義」。應當承認「台灣經驗」中有不少成功之處,很值得大陸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借鑑,例如善於利用外資、外債,善於開拓海外市場,資訊事業發達,應變能力較強,重視職業教育等。但是,要大陸全盤接受「台灣經驗」,則太不切實際。就以糧食問題為例,台灣種糧不如買糧,大半靠進口,而大陸十一億人口糧食,哪怕小半也無法指望從國外進口。還有,大陸上完成了許多大型建設項目都是台灣所沒有的。其中有些不算太大的,台灣也想做,又有錢有人可做,可是拖上十多年還做不成。台灣報紙感歎:「大陸能,為什麼台灣不能?」根本原因是制度不同,大陸靠的是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靠「台灣經驗」是做不到的。當然,台灣扶植私人經濟,發展中小企業,為台灣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大陸在深化改革中如何借鑑這個經驗,很值得研究。筆者總希望,台灣認真實行「三民主義」,認真總結「台灣經驗」,成功之處可推薦大陸參考,但把「推廣」老掛在嘴邊是於事無益的。最近,台灣不少有識之士已認識到大陸的改革開放勢頭很好,台灣不能陶醉於自己的經濟優於大陸。大陸的改革開放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通過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真正發揮其優越性,經濟將有高速度發展。總有一天,兩岸的中國人都會一致認為社會主義適合大陸的實際情況,但台灣仍實行三民主義,以避免社會的動盪。孫中山先生早就說過,「共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天然盟友」。如果,在我們這一代能把這兩個好制度實行於一個國家,讓兩個制度在一國內發揮互補互促的作用,那也算我們對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驕傲。
展望未來,我想,台灣人「出頭天」將有兩個重要的標誌。一是國家統一後,神州大地將是台灣人大展才幹的大舞台。台灣人在全世界各地留下了令人敬重的業績,但在祖國大陸還不夠多。這個進程,現在已開始,並且受到祖國各地人民和政府的歡迎和重視。第二個標誌是台灣人在祖國大陸創下的業績反饋到台灣,加上全國人民的支持,特別是資源、市場、高科技人才的支援,台灣的產業升級順利完成,公害消除,人民的生活品質,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都進一步提升,台灣將成為真正的「美麗島」,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台灣光復後,我曾享受過一次短暫的「出頭天」的歡快。那是1948年,謝東閩先生率領台灣體育代表團到上海,參加在那裡舉行的全國第一次運動會,台灣運動員贏得冠軍最多。一向被認為全國最現代化而享有世界聲譽的上海人個個伸出大拇指,大聲喊叫「台灣」、「台灣」,表示敬佩。可惜,在那動亂的年代,擺脫了日本殖民統治,剛剛享受到的那個「揚眉吐氣」很快地成了泡影。但願我這次夢會很快實現,而且將是長久明朗的「出頭天」。◆
社論
世界與中國
中流挽狂瀾
獨台的一中一台
「吳三桂」與台獨批判
兩岸直航大遊行
其他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