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玠
(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熊玠
(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導 論
中國副主席習近平2月13-17日訪美之行,適逢當年美國尼克森總統1972年2月訪華破冰之旅的40週年,內中涵義至深。而此時正值中、美兩國均將面臨年底各自有重大事件的前夕,所以習近平14日在白宮與歐巴馬總統的會晤,對他們彼此的意義不大一樣。
對習近平而言,由於年底中共的18大他將接棒成為下屆黨的總書記,明春人大會期將被確認為國家主席。所以,他此次訪美之行的意義,主要乃在表示中國「江山代有才人出」。也是在接棒前的暖身之舉。
對歐巴馬來說,他面臨今年11月總統改選連任的考驗。而在那以前,還須面臨國內經濟疲軟乏力以及國外諸多挑戰(包括伊朗以及油價飆升的威脅)。而且在總統競選過程中,將面臨共和黨人刻意將美國經濟衰退定為來自中國之患、並將之咬定為歐巴馬中國政策太屈就於北京之過錯。為了應付共和黨的指控,歐巴馬在最近對國會的國情諮文已誇下海口,稱他對美中貿易大量赤字的處理絕不會手軟。因此,他在白宮會見習近平時特別強調了貿易平衡以及中國須遵從國際貿易規則之重要。
不過,他們間有一個共同點。即習近平此行主旨乃在趁機更熟悉美國的行情。而從歐巴馬與美方來看,也想能觀察與體會即將領導中國未來十年最高決策人的習性與傾向。所以,這是一個彼此相互增加熟悉之機遇。
中美之間可談之問題甚多
雙方均知,現今身為世界第一大與第二大經濟體的美國與中國之間,有很多事關世界秩序安寧的大問題應當密切磋商與協調。譬如目前的全球金融失序、歐元危機以外,還有世界安全的諸多麻煩,像敘利亞動亂、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南亞印巴間之核武競爭、伊朗的核武威脅等等。但是,這一切,因為歐巴馬有連任挑戰的分心,對他而言顯然都變成了相對的次要問題。所以,據媒體報導,在歐巴馬於2月14會見習近平時,這些問題均未受到原該受到的重視--除了伊朗問題以外(見下)。反而是美中貿易赤字、人民幣低估、以及人權問題,歐巴馬卻刻意嘮叨不休。這全是應付美國國內聽眾(尤其是共和黨與國會)之需。可是,歐巴馬也不願意把話說絕了,有礙將來美中兩國層峰間的關係。所以他讓副總統拜登扮演「紅臉」的角色。故而從該日早晨到中午在美國國務院舉行的正式午宴,拜登均言詞不諱地一再重複幾項美國對中國的抱怨,包括智慧(知識)產權的被盜竊、人權之罔顧、甚至最近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了美國制裁敘利亞的提案等。歐巴馬相較之下反而顯得是蜻蜓點水,這正因為他有別的考慮。
歐巴馬的考慮
在未來數月內,如美國經濟不能有顯著回升跡象,歐巴馬連任之望將成畫餅。猶憶去年9月民調顯示他能連任的機率只有46%,而今年1月以來,由於政府報導在過去22個月中已製造了300萬個就業機會,一時他連任的機率上升到57%。知道內幕的人士,咸知這個轉變是由於政府促使美聯儲(Federal Reserve Bank,即中央銀行)大量發行鈔票所致。由於鈔票大量供應市面,造成股市回升,也製造了經濟開始復甦的假象。雖然這個假象也起了恢復一般人信心的效果,亦帶動了一般市場的好轉(譬如汽車業),但這種現象能夠維持多久,無人有絕對把握。因此,對歐巴馬而言,習近平的來訪,給了他一個大好機會公開迫使中國必須盡全力以糾正美中貿易失衡、以及人民幣的問題。另外,為了應付很多人批評他罔視中國人權紀錄,所以早在習近平來到之前,白宮已宣佈歐巴馬將不放棄談人權的重要項目。可見其用意之一斑。
習近平的關懷與表現
針對歐巴馬將美國外交重心急轉亞太地區(目的在防範中國之興起),習近平在來訪之初已放出「太平洋之大,可容納中美雙強」的風聲。在華盛頓各方接觸(自歐巴馬、拜登、希拉蕊國務卿、到五角大廈)之餘,趁機申述了中國的關懷﹔並希望美國能正視這些關懷。他並以中共軍委會副主席身份,午後拜會了美國國防部,與潘尼達部長作了一個對「兩國增進雙邊(軍事)合作夥伴關係」以及「深化互信」交心之談。
次日晨在國會,習近平先拜會了參院多數黨領袖雷德。這位雷德參議員上次拒絕參加白宮為胡錦濤訪美而設的國宴。這次能接見習近平而且二人握手讓記者採訪,誠屬不易。隨後習近平也拜會了眾議院議長貝納和其他領袖。這些議員毫不客氣地提出各種美國對中國大陸的不滿。清單除了以貿易不公平與人民幣低估領先之外,另還涉及盜竊美方工業機密、虧待異議份子、和姑息敘利亞暴政等。據悉習近平面對這些抱怨可說是「處變不驚」。等到中午對企業領袖的演說中,他不但說出了他的答覆,而且還提出強硬訊息(見下)。更詩情畫意的是,他在那唯一的公開演講中,引用了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兩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變相地籠統回敬了上午所聽到的雜音。意即無論國會議員或是任何其他人(包括在外叫囂的藏獨示威份子)企圖阻擾與顛覆中美良好關係的發展,俱是枉費心機。達到了四兩撥千斤以及揶揄之功效。
另外,雖然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事先已宣佈習近平不會帶來「大禮」,但習近平願意回訪在27年前曾到過的愛荷華州一個小鎮,舊地重遊。這本身含義至深,因為它能激起兩個極有意義的震盪。第一、提高美國人(包括農業部長與愛荷華州以及其他農業州)面向中國輸出美國農產品的期望。第二、更重要的是,習近平如此濃誼「念舊」的表現,使美國人頓覺他們一向對共產黨人「寡情無義」的看法是無稽的。雖然說是沒有帶來「大禮」,但跟隨習近平旋風訪美的有大陸500多名頂尖企業家。中國商務部表示,這些企業家將於美國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共11個城市,與美方簽署價值271億美元的採購合同。在愛荷華州先訂購價值43億美元的862萬噸大豆﹔後又簽訂了一項五年期協定,購買超過1,200噸的大豆,總計60億美元。習近平還在該州州會所在地(第摩因市)和美國農業部長簽訂了兩國「五年農業合作協議」。
分 析
正如歐巴馬把所有真正針鋒相對的話讓副總統拜登代他說出一樣,習近平也把最鋒利的話留到他在華府對學商政界與媒體的一場公開演講時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引用了美國開國領袖華盛頓總統的名言,謂「衡量真正朋友的準繩在於觀其行動,而非聽其花言巧語」。目的在提醒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要實際做到劍及屨及﹕譬如尊重「一個中國」、恪守三個公報﹔並以實際行動反對「台獨」、「藏獨」等。針對美國認為中美貿易不公平的訴怨,他引述數據證明在中美建交以來雙邊貿易增長了180餘倍。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采積極進口,尤其是擴大來自美國的進口。2006至2011年,中國政府每年派出的投資貿易促進團累積從美國採購之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講至此,話鋒一轉,直言中美貿易不平衡,是需要「美國自身經濟政策和結構的調整」﹔而不是嘀咕人民幣低估或其他的假問題。他提醒美國不要只管嫁禍於人,而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意指除反台獨與反藏獨以外,還有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權益,不容挑釁)。
另外,據華文媒體報導,隨行的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14日在華盛頓透露兩國領導人在會面中達成「許多新的共識」﹔中方提出建立一種新型的「大國關係」,英文媒體對此點並無報導。美方對此也沒有相似透露。但根據《紐約時報》,在歐巴馬會見習近平時,曾言中國應該負起符合其身份的「責任」。據個人所知,歐習二人一上來確有一段單獨相見的時刻(連副總統拜登都不在場)。所以,可以推斷,大概是在那個密談時段,習近平提出了他的新型「大國關係」的觀點,用以回應歐巴馬有關中國應當負起它的「責任」之言辭。
在習近平訪華府期間,有媒體報導稱美國知會了以色列,如果它對伊朗發動戰爭,美國將不「奉陪」。同時,華文媒體也報導習近平帶來伊朗托轉願意「和解」的信息。白宮發言人也證實習近平與歐巴馬密談時的確討論到伊朗核武問題。如果把這些連在一起,很可能就是由於習近平帶來了伊朗有「和解」的意願,美國才決定知會以色列美國認為無須對伊朗動武的。這樣看來,習近平在訪美期間,能及時將伊朗核武危機的一顆炸彈引信及時弄滅,成了他的一大成就。
走筆至此,有中文媒體報導(可能來自法輪功網站)稱,中共政治局有某常委意圖與他人聯手阻擾習近平接班的路程。如果這不是空穴來風,那麼習近平在他對華府學政界以及企業領袖致詞中引用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是否還有針對國內某些人(甚至於散佈該謠言的人) 的弦外之音﹖
衡量習近平訪美之成果
習近平此次來訪,美方在會前雖然知道是一個足以增進美方對中國下屆領導人更多瞭解的機會,但由於十年前胡錦濤以同樣身份(也是當時的副主席待命晉陞為未來的主席)來訪的記憶猶新,所以事先沒有超過上次所有之期望。可是習近平四天旋風式訪問後,卻似乎留下了比期望更高的印象。這尤以民間為然。理由如下:
首先,習近平的身世,因各方媒體與網站廣為流傳,引起很多人特殊的好奇。堂堂顯赫的家世,卻由於父親有較開通的思想得罪了毛澤東而被貶下獄,母親也隨後被流徙他方。九歲的習近平因此失怙。文革期間被下放鄉間勞改,回到陝西習家莊去插隊務農,反因父親被貶之累,導致親戚們都不敢收留他(世間冷酷無情莫過於此)。要入清華大學,也遭兩次拒絕之後方得如願。同樣地,申請入黨,也經過拒絕十次後方被接納。由於他為人踏實勤奮、不辭艱苦,所以不久就做到一個縣級的黨委書記。1985年以那個身份率領一個代表團來美國愛荷華農業州小鎮穆斯卡丁(Muscatine)見習美國養豬技術,結下很多人緣。孰料27年後,同樣的那位謙虛有禮的舊日訪客已是中國的「儲君」。所以,不僅是愛荷華州居民對他故地重遊感覺瘋狂以及「難以置信」,就是一般美國人,也因其傳奇性的身世、感人的坎坷與顯要的履歷、以及「念舊」的美德而對他起得共鳴。習近平在苦難中養成的人格以及因不怕奮鬥而終於出人頭地的心路歷程,正符合一般人對所謂「美國夢」的指望與幻想。這將更鞏固一般美國人(以別於官員與政客們)對中國的情感。
第二、在處理白宮以及國會對中國一再的指責,習近平的表現不卑不亢,但不僅此。他沒有像其他中國人僅以沉默對付異議。在美國務院正式午宴上,他從容不迫地接過美方對中國人權的指控。他一則沒有否定人權之重要,二則沒有做出無謂的遁辭。而很巧妙地說道﹕(一)人權紀錄(暗指所有國家)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相對的好壞﹔(二) 中國的紀錄歷年來已(相對)有很多進步﹔當然仍有進步的餘地。異地而言,這兩句話,如套在美國身上,也未嘗不可以適用。在他稍後對學、政、商界公開演講時,他列陳數據,說明中國在2006-2011 年美國經濟最困難期間不但大量增加進購美國貨源,而且派遣投資貿易促進團使美,從美國採購積累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已如上述)。像這樣不迴避抗爭而據理力爭的風格,正好符合大多數美國人的胃口。而習近平能做到不傷和氣,實難能可貴。他的措辭明晰易懂,聲音低沉穩重。有美國人覺得他很像電視節目主播。
第三,針對愛荷華州是個農業大州,他特別強調他與農業的深厚關係(因為他有多年下鄉務農的經驗)。除了大量訂購大豆以外,又與美國農業部長簽訂了「五年農業合作協議」(也已如上述)。因而有媒體認為這象徵農業合作可能是未來(十年) 中美關係的一個主軸。習近平最後一站選洛杉磯,是因為中國在洛杉磯港為排名第一的進出口國。2010年經洛杉磯港進口的中國商品高達1,200億美元。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也達80多億美元。因此,中美貿易僅因中國海運就給洛杉磯帶來了8,500個就業機會。這些成績,有一個很深的政治意義,它將讓共和黨企圖在選民跟前借炫耀攻擊中國貿易「威脅」而爭取選票不得竟其功。此尤以農業州為然,因為共和黨的勢力在農業州大於其他州。
結束語
習近平來訪,與十年前胡錦濤來訪時,美國的政治氣氛大不一樣。我不是指美國的經濟今非昔比。而是有關台灣。十年前,正值小布希主掌白宮的第二年。他自2000年總統競選以來,一直認為中國大陸是美國敵人(後改口為競爭者),所以對台灣支持之程度不憚公開承認。雖然9/11以後他已承認中國是打恐怖份子的夥伴,但胡錦濤於2002年訪美時,中方對小布希總統的對台政策還是擔心。由於美國民間知道需要中國良多,所以《華盛頓郵報》特別在5月3日的社論呼籲美政府「不應藉台灣挑釁北京」。胡錦濤在華府的演講中也談到「中美應珍惜雙邊關係」,實際是指美方為了台灣而犧牲了與大陸的關係,實為不智。(小布希總統後來認為陳水扁是「麻煩製造者」,乃正式改變了他早先的重台輕大陸的對華政策。)
可是,這次習近平來訪,台灣不是個問題。所以從頭到尾,無論是在白宮,或在美國務院,或在習近平的公開演講,都沒有提起台灣。雖然在公開演講中,他說美國必須尊重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含義雖不外乎反台獨與反藏獨,但他絕口未提台灣二字。這表示甚麼﹖我認為第一、自從小布希在白宮草坪上歡迎溫家寶的儀式上坦誠稱陳水扁為「麻煩製造者」以來,美方與中國大陸已有一個默契。即台獨已不是一個只關切北京的問題﹔它同樣是美國的關切。第二,自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以來,台灣與大陸關係穩定達一個程度,它已不再是華盛頓與北京間的問題。而今年一月中旬馬英九當選連任後,北京與華府均不須擔心兩岸關係會惡化到台灣變成它們間的一個絆腳石。所以,習近平訪美期間,無人提起台灣問題。正是這個道理。
另外,比較習近平這次的訪美與胡錦濤十年前的來訪,還有一點不同。即十年前胡錦濤的訪美,還可以用毛澤東《詠梅》詞中的「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話語來形容。可是這次習近平的到訪,因為中美間實力對比的演變,應該說是由「俏也不爭春」轉變為幾近「平分秋色」的地步了。
在習近平到訪的前一天,蓋洛普趁機舉行了一次民意測驗,發現美國一般大眾有63%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朋友但非盟邦﹔而在「對民意有影響」的人群中,如此認為的是69%。另認為中國是個「不友善」的國家者,在同樣的兩組人中分別為17%與19%。 習近平剛走,還沒有跟隨的民意測驗出來。但有鑒於一般人對他的正面反應,想必那認為中國「不友善」的人數會減少,而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朋友的人數會增加。這也應算是習近平訪美的一大成功。除此之外--如此點屬實--對歐巴馬也將是好消息,因為不會有那麼多選民會聽信共和黨藉攻擊中國而定罪歐巴馬的對華政策。◆
社論
習近平訪美
釣魚台與國際視窗
馬政府與大陸政策
兩岸形勢與兩岸談判
教科書的國家認同與郝柏村
「六四」真相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