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兩岸關係的新形勢

湯紹成
(政大國關中心第一所所長)


在2012年初馬英九新政府組成之後,兩岸關係勢必更向前邁進一步。概括言之,當前兩岸關係最主要的問題不外:1.何謂結束敵對狀態? 2.如何處理和平協議? 3.是否開放國際空間等?茲分述如下。

1.何謂結束敵對狀態?

這是胡錦濤在2008年12月31日講話中的用語,當時的說法是「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但是依照筆者近來與大陸學者交流的結果,他們對此內涵的意見分歧。由於敵對狀態與兩岸內戰的情勢有關,故如何解釋內戰就成為關鍵的出發點。這又可分為兩種解釋,一種是根本不提內戰,另一種則從內戰出發,而這又可分為兩派,或稱內戰尚未結束,甚至根本不能結束,否則兩岸關係會更加複雜;或稱內戰已經結束。

首先,若不提內戰而能簽訂和平協議,其所強調的意義就是和平協議即等於和平統一。由於和平協議所涉及的都是底線問題,比如兩岸的定位問題(主權問題),以及對於政治符號(如國旗與國號)的處理等,若這些問題都能解決,其他如國際空間等問題也將迎刃而解,那就等於是完成了和平統一的目標,到底和平統一,仍可一國兩制。

其次,是主張內戰尚未結束,而且不能結束,否則在國家統一之前兩岸的關係將更為複雜。早在1991年,台北就曾宣佈結束「動員戡亂時期」,其實這就等於片面宣佈內戰結束。但至今北京並未做出相對的回應,故兩岸目前的內戰狀態還不能算是完全結束。當時,李登輝主張以結束「動員戡亂時期」來切斷與大陸的糾葛,以便走自己的道路,北京當然不會認可。

因而北京仍以內戰休戰的形式來維持一中原則,雙方各自認為是正朔、對方是叛逆都無所謂,因為這到底還是屬於一個國家內的狀態。否則若內戰結束而未立即統一,那統一前的這段時間是否就會形成「一國兩府」甚至「兩國論」的情況?雙方關係將更趨複雜,所以內戰不能結束。因而,「和平協議」還只是停火協議,而非停戰協議。

第三種主張認為兩岸內戰已經結束,因為1979年的葉九條就可以做為是內戰結束的註解,再加上台北1991年「動員戡亂時期」的結束,只是缺乏雙邊的協議。若以簽訂「和平協議」來正式結束內戰,理順兩岸的關係,再經由一段時間的和平發展之後再談統一,也是一種選擇。

  1. 如何處理和平協議?

其實,上述的論點也可由兩岸的對話與交流甚至協商當中來確認,而這也可能是對岸不願明確表達立場的原因,如此進可攻、退可守,迴旋的空間比較大。若是兩岸的協商與談判順利,一鼓作氣,雙方各退一步來達成協議,未嘗不是一種可能,那就符合第一種狀況。以目前的情況觀之,在短期間內要實現的可能性尚低。但是,若外在因素作祟,比如歐債肆虐,兩岸勢必更加攜手合作以為因應,因而雙方讓步與妥協的意願增加,亦非不可能,比如以內外有別與名實互用的方式來處理主權與外交問題。

其次,若是雙方各自讓步的空間甚小,協商的步履緩慢,那還不如先停火再停戰,這就符合第二種情況,先將「不獨、不武」的政策予以固定化,然後再循序漸進。若此,北京還是可用內戰為內涵的一中原則來牽制台灣,至少可以降低台獨的風險。

第三種情況可能是介於前兩者之間,也包含兩者的部分特色。比如先以結束內戰來強化兩岸對等,若形勢好可以進入第一種狀況,以和平協議來完成統一;否則可以進入第二種狀況的後段,以「和平協議」的協商與談判來牽制台灣,屆時「和平協議」將是停戰協議,但也必須涵蓋停火的內涵。

總之,若將「和平協議」定位為內戰的停戰協議,那可能就必須以零存整付的方式為之,也就是比照ECFA框架式的方式進行,能談一點是一點。比如在520之前雙方若能談出一點共識,那就先由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出,對方亦可在第一時間作出正面回應。這樣雙方都可以在社會上公開討論,以便讓民眾理解並增加其接受度。假以時日,若「和平協議」的內容都先以分段式宣言與對話的方式獲得兩岸人民的認可,待時機成熟再來簽訂,豈不水到渠成!?

  1. 是否開放國際空間?

至於國際空間的問題,那就必須納入和平協議的談判。兩岸之間其實有一大差異,就是北京要先將九二共識法制化之後(確認台灣不獨),再釋放國際空間的利多;而台北剛好相反,先希望北京釋放利多(如經貿、外交與不武等),然後再進行九二共識的法制化。對此雙方還必須累積更多的互信,否則難以達成共識。

但在過去幾個月中,北京對台已經釋放了一些善意。比如匈牙利副外長以及美國能源部副部長訪台,以及在台北的LPGA比賽中,大陸代表隊並未抗議台北方面掛國旗而退場,再加上北京還協助台北市爭取到2017年的世界大學運動會主辦權等,都是極佳的開端。但退場的方式並非長久之計,這當然都是要避免擾亂台灣選舉的權宜之計,日後還必須有所安排。而提高台北方面與無邦交國官員的互訪層級,則是極佳的切入點,藉此當可迅速增加兩岸在外交方面的互信。

一般而言,若缺乏互信的雙方要進行協商與談判,首要的前題不外放棄武力解決爭端,否則若談判不成還要兵戎相見,那還不如不談。況且顧名思義,「和平協議」就是放棄武力(和平)以及各退一步(協議),因此「不獨、不武」即將成為廣義和平協議中可能最先觸及的內涵。但是要北京放棄武力,難度很高,若以「適當調整對台軍事部署」來予以替代,則較為可行,因為這種用語的針對性較不明顯,但含括面卻比較廣,這包括了撤除飛彈以及美國對台軍售等。

而若台北期盼北京放棄武力,那對方一定會要求台北放棄台獨。但不論放棄或反對台獨,其針對性都極強,難免引發紛爭。若是以「反對國土分裂」來代替(王毅也曾使用此詞彙),其針對性較弱但含括面卻較廣,除台獨之外,其中還包括疆獨與藏獨等,這將可視為是台北給予北京先期的善意支持。進而,若民進黨將國土視為台澎金馬,這也可以解釋得通。因而兩岸都必須以「一個名詞,各自表述」的方式來尋找共識,否則難以成功。

再者,由於歐債危機難擋,兩岸勢必加強合作,因而若能在兩岸清算協議當中將大陸所期盼的九二共識予以納入,是可以考慮的方向。當然兩會的協商並不涉及政治問題,但是由於歐債的殺傷力大,這當是權宜應變之計,這亦可降低九二共識法制化的敏感度。

北京多位學者都認為,台北不能再像前幾年一樣只拿不給或是多拿少給(北京已藉採購與觀光客在台投下980億人民幣),同時還明確表示,政治議題必須浮上檯面,只是目前還剛過完年,大陸內部的意見尚未形成。

但綜合大陸各方對於選後的總結是:

高度期待國民黨,但對馬信心不足(一手好牌,選得如此吃力,捏把冷汗),對勝選感言失望;

友善對待民進黨,因蔡是可敬對手(起死回生,民意基礎仍大,居功厥偉),被敗選感言感動;

全面抵制親民黨,宋與北京對著干(灰頭土臉,好說歹說不聽,徹底決裂)。

另外,若今年APEC應可提高層級到現任副總統,還有,兩岸領導人可以藉由視訊的方式相互問候或拜年,這將可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一切攤在陽光下,值得考慮。

目前北京憂心台人只知九二而不知一中,一中已被異化與邊緣化,台灣有ROC台灣化的趨向,必須有所因應,強化兩岸同屬一中的認知。北京實不支持一中各表,因這可能導致一中亂表(李登輝的兩國論),但因一中各表還包含一中,故不便反對。

同時對於台人的認同問題也感憂慮,必須加強工作,比如加強文化交流,以及增加開放自由行城市等。雖然激進台獨已走下坡,但是台獨仍掌握話語權,仍應注意因應。另有關國籍與國號等問題的處理,只因台北拒談,北京只有等待。另外,雙方應加強有關「非政府組織」的論述。最後,北京極希望兩岸關係能達到不可逆轉的狀況,比如九二共識的法制化、和平發展的制度化以及和平協議的簡單化等,但要北京接受ROC的時機還不成熟,仍應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