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社會教科書與國家認同

蔣欽堯
(海峽評論編委)


教科書必須培養國家認同意識

學校教育是培養國家認同的重要機制,對國家認同的培養不限於教科書,也出現在學生的日常活動中,例如朝會唱國歌、升國旗等。當民進黨的立委陳亭妃舉行記者會表示,上海台商子女學校校歌歌詞出現「奔向祖國」字眼,她質疑「這是奔向哪個祖國?」這樣的質疑就反應了教育負有教導國家認同的義務。

陳亭妃認為台商學校校歌的內容不符合國家認同,她指責這樣的學校要怎麼教導台商子女?她要求教育部硬起來,不可以讓校歌偏離國家認同。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經與學校聯繫,若校方沒改,教育部要凍結所有補助款。(2012-02-16 「中央社」,《教部:台商校歌不改就凍補助》)

台商學校校歌的內容不能違反教育部的國家認同,同樣的,學校的教科書也不能違反教育部的國家認同,但教育部的國家認同,應當不能違反憲法,現行中華民國憲法是一個中國憲法,只是目前處於「國家統一前」,故審視台灣教科書內容,就能瞭解教育部國家認同的內容與方向。

現行國中社會教科書的國家認同

台灣現行的國中社會教科書分別由翰林、康軒與南一等三家出版社編寫。這些教科書都必須依照教育部的九年一貫課綱撰寫,在教育部的嚴格督導把關下,即使是一綱多本,只要研讀一個版本的教科書就能認識教育部的國家認同,我們可以透過以下99學年度康軒版社會科課本的課文來進行瞭解。

第三冊公民第一課

國家的組成應具備人民、領土、政府、主權等四個要素。我國目前約有2,300萬人民,居住在台、澎、金、馬等地區約36,000平方公里的領土上,由中華民國政府推行國家事務,全體人民共享主權,具備國家組成的四個要素。(頁142)〔註:此處的「我國」不是領土主權包括大陸的中華民國,只是目前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地區--台灣地區。〕

國體是指國家的型態,主要是以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加以區分為君主國與共和國。民主共和國(例如:美國、法國、中華民國) 獨裁共和國(例如:北韓、古巴、中華人民共和國)(頁144)〔註: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並列,是「兩國論」,不是憲法的「一個中國」。〕

第六冊公民第三課

一般而言,國際社會多通稱我國為台灣,例如:我國產品外銷國外時標注「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或美國為維護台海和平安全所制定的「台灣關係法」。雖然我國無法以「中華民國」此國家正式名稱參與國際組織,但這無法否認我國主權獨立存在的事實,也無法澆熄我國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的意願。〔註:在100學年度的課文中,本段已經刪除〕

西元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在100學年度的課文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改為中國大陸〕取代我國進入聯合國後,我國便難以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義參與各種國際組織,國家主權頻遭中華人民共和國〔註:100學年已改為中國大陸〕打壓、阻撓,使得我國的外交陷於孤立無援。

西元1991年,行政院成立跨部會的「重返聯合國決策小組」,積極透過友邦向聯合國大會遞交我國重返聯合國的提案。歷經十多年來的努力,我國期望加入聯合國的意願與行動已受到國際社會的注意,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註:100學年已改為中國大陸〕強烈的阻撓與封殺下,每年我國提交給聯合國的議案仍無法成功列入聯合國大會的正式議程。(頁108)

第一冊地理第一課

台灣的範圍除了台灣本島外,還包括澎湖群島、金門列嶼、馬祖列嶼、綠島、蘭嶼等地,總面積約為36,000平方公里。(頁15)〔註:金馬屬福建,不屬台灣省〕

第三冊地理第二課

海南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此島四季如夏,其特有的山海奇觀、陽光沙灘、椰風海韻吸引著四方的遊客。崇明島位於長江口,為中國第二大島嶼。〔註:台灣島已不在中國範圍之內〕(頁21)

第二冊歷史第五課

民國97年進一步開放「兩岸直航」,使交流管道更加暢通,民間往來也愈見熱絡。然而,中共始終不放棄武力犯台與「一個中國」主張,使兩岸關係仍充滿變數。(頁99)〔註:中華民國憲法也是「一個中國」憲法,並非只有中共主張。〕

辜汪會談:民國82年,中華民國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進行首次「辜汪會談」。(頁99)〔註: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稱是「兩國論」,違反「互不承認主權。〕

教育部與教科書的國家認同

馬英九總統2011年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政府在「公文書」中應稱「中國大陸」、「大陸」或「大陸地區」,而不是稱為「中國」。這是遵守憲法的說法。但教科書中始終沒有說明中華民國憲法對中國大陸的定位就是「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反而強調中華民國國際地位受到「中國」的打壓。

翰林版100學年度的第6冊「公民」指出:

但礙於現實的發展,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則處於受到壓制的狀態。在中國主張並要求其他國家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情況下,我國除邦交國外,無法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與各種國際政府組織或活動,並屢屢遭到中國的打壓與阻撓。 (頁126)

在民進黨時代,民進黨政府要以海洋立國,要把台灣建立成為新的海洋國家。為達成這樣的目標,所以教育部就有了海洋政策白皮書,當時的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就指出:

教育策略應更發揮台灣的海洋環境特色,塑造具海洋風味的精緻文化,發展海洋思維的全民教育,讓台灣成為擁有文化美感與文明質感的現代海洋國家。

2008年馬政府上任後,當時的教育部還計劃要以10億經費推動海洋教育。但因為大家都不清楚海洋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甚麼,所以海洋教育的推展逐漸沉寂。原來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中的理想依然被教育部以淺顯易懂的「國際教育」宣揚。

海洋教育不易推動,所以教育部在2011年推出《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在2011年4月20日的教育部新聞稿中說:

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以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為願景,預計自101年起至110年止,以10年時間,分兩階段進行。教育部希望能以明確的政策方針、系統的規劃、實際的支援行動,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扎根工程,以達成「培育具備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的國際化人才」的目標。

簡言之:1.這項計畫要持續推動10年;2.這項計畫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培育具備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的國際化人才,而首要任務就是國家認同。換言之,將來國民對國家的認同不是透過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來認同,而是要透過國際社會來認同。

教育部認為中國不是祖國

據《中國時報》報導,原台北縣秀朗國小校長張培方,退休後在民國94年到大陸創辦上海台商子女學校,他並為校歌作詞:「我出生於台灣島上,跟隨爸爸媽媽奔向祖國落腳上海,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愛我的故鄉,我愛我的祖國……。」這樣的校歌被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批評,說這代表國家認同蕩然無存。

教育部大陸工作小組執行秘書周以順表示,張培方20歲從大陸來台,幾年前回到上海辦學,可能因成長背景使然,所以才在校歌中出現爭議歌詞。(2012-02-17 《中國時報》,《上海台商子女學校修改校歌》)

照教育部的做法,中國大陸不應該是台灣人的祖先之國,不能被稱為祖國。而依照教育部的見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校歌:「台灣山川氣象雄,重歸『祖國』樂融融」,也應該把祖國拿掉。而台灣人習慣說的唐山過台灣,也許應該考慮把「唐山」改成日本人所說的「新高山」。

為了要加強下一代國民的國家認同,教育部除要求更改台商學校校歌外,更應該要求更改憲法;只有在新憲法中把大陸地區排除在中華民國之外,才能貫徹現行教科書和教育部的主張,徹底地把唐山的祖國改造成海洋立國的新祖國。但是當新憲法根本還沒有成形時,台灣人的老祖宗所代代認同的祖國應該還是唐山,應該還可以是大陸吧!

國家的教育本來就應當教導國民去認同自己的國家。所以,我們早上升國旗、唱國歌,還要讀自己的本國史、瞭解自己的本國地理,當然還有自己的社會。不管學校老師政治立場偏藍或偏綠,不管全國教師會如何發言,如果這個國家的政府機關與公務員可以違背憲法,擅改憲法規定的國家認同,那我們這個民主共和國的立國基礎也就蕩然無存。如果連憲法都可以不遵守,那要如何培養國民守法的精神?所以,垃圾可以亂丟、 廢土可以亂倒、廢電纜可以亂燒、工廠中的廢水就可以偷偷排放、不能添加的塑化劑也可以加入食品飲料中,讓大家一喝就是幾十年。今天我們必須關注的焦點其實有兩點:

一、憲法要不要遵守,我們要不要建立法治的社會;二、我們要遵守的不是一部以海洋立國的憲法,而是一個主張依其固有疆域的一個中國原則的憲法。

台獨支持者所夢想的新憲法沒有出現時,難道我們能拋棄既有的中華民國憲法,讓這個國家無法無天嗎?教育就是要教導學生明理、要學生守法。如果教育當局又不明理,也不守法,那這樣的教育當局,不就是荼毒社會的元兇嗎,不就是霸凌全體社會的最大兇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