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軍事互信問題的根本

高雄柏
(軍事評論家)


2011年12月27日,馬英九提到「不統、不獨、不武」之中的「不武」越制度化越好。在馬英九總統競選連任成功後,台海兩岸軍事互信的問題顯得更受關注。早前,北京中新辦2011年3月31日發佈《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該報告書在第二章「國防政策」中提出:「兩岸可以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以利於共同採取進一步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的措施。兩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前面引用的陳述與胡錦濤2008年12月31日《告台灣同胞書》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的六點意見(「胡六點」)之中的相關部分完全相同。胡錦濤2009年5月27日接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談話中也提到同樣的內容 。

台海兩岸軍事對峙的根本動因

台海兩岸軍事對峙的根本動因可以概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兩岸分裂,也就是台海兩岸統一與否以及如何統一。第二個部分是美國利用兩岸分裂來尋求美國的利益極大化。第一個部分如果不存在,第二個部分就不會存在或者對於美國的用處很有限。所以美國多次宣稱,保持第一個部分的存在,也就是保持台海兩岸分裂是合乎美國利益的事。因為美國的綜合實力長期居於相對優勢,一旦第二個部分存在,它就會反過來影響第一個部分,例如美國長期支持台獨勢力在台灣擴張。以上就是台灣內部局勢和海峽兩岸關係幾十年以來演變的根本動因。這個動因不能無限度地推動事態,它受到的主要限制是美國能夠動用多大的綜合實力來對付中國大陸——美國的綜合實力優勢不是無限的,而且依照國際局勢而定,美國不見得能夠使用全部的優勢;或者,中國大陸不見得是完全孤立的;最後,中國大陸與美國的綜合實力對比也是變動的。必須指出的是,美國的優勢之中包括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對台灣內部的滲透和影響力大於中國大陸對台灣內部的影響力。

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增長

雖然美國有人宣稱美國航母在1995和1996年的台海如何如何威風,但是筆者1997年的《笑傲國防》一書已經指出美國當時庇護李登輝明目張膽的台獨路線其實遭到一定的挫折,所以必須調整戰略。而且筆者還指出隨著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增長,台灣即使獲得美國支持也不能贏得兩岸軍備競賽。那時候很少有人同意筆者的觀點:中國大陸的財力和技術力將會迅速增長,使得台灣外購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都居於劣勢,而且會縮小大陸和美國的差距。

1998年1月,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提出,兩岸不能持續高度軍事對峙,所以應該考慮簽訂某種「中程協議」以降低軍事緊張。但是李侃如的提議原文排序第一個要點就是:台灣當局明白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會宣佈台獨。第二個是:在前述條件之下,中國大陸宣佈不會以武力對付台灣。這兩個要點切斷了深化與固化台灣分離意識的路子,於是不被那時的台灣當權者青睞。對於美國的好戰派而言,這個提議切斷了美國利用兩岸分裂來極大化美國利益的路子,所以他們不支持此議。在中國大陸,這個提議又顯得美國介入中國內部事務,所以也不受歡迎。後來,陸士達(Stanley Ross)、張戴佑(Darryl Johnson)、何漢理(Harry Harding)等人提出不同內涵的「中程協議」構想,這些構想將兩岸交往的協議擴大到經濟、文化等領域而不是僅限於政治,同時規避提及台灣方面以承諾或者確定的方式表述兩岸終將統一。

世界大局的牽制

美國總統小布希初次上任的前半年顯得企圖加強對中國大陸的壓力,而且並不介意台海兩岸軍事對峙升高。在南海撞機事件後,小布希高調宣佈加強對台軍售。陳水扁則提出「不武、不獨」。陳水扁的意圖似乎是想要先拿到「不武」的空白支票,然後放心大膽玩弄台獨議題。但是美國好戰派的算計失誤,美國的軍力和財力被牽制消耗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美國可用於支持台獨冒險的力量受到牽制。2004年,美國仍能力挺陳水扁度過漫天疑雲的319槍擊案。但是到了2008年,美國可用於東亞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支撐台獨勢力過度激化兩岸局勢。陳水扁企圖製造兩岸軍事衝突來避免下台之後遭到貪瀆案件徹查,小布希於是批評陳水扁是「麻煩製造者」,甚至使用美國國罵詬罵陳水扁。顯然地,美國期待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的用心無非是在美國沒有輕鬆獲勝的把握之時不要鬧出破壞和平的大事,尋求盡可能低成本和平地維持兩岸分裂,越久越好。

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中,儘管台獨勢力甚囂塵上,馬英九總統初次上任後就把「不武」和「不獨」的順序調過來,提出「不統、不獨、不武」。

政治先行還是軍事先行

通常接受的一個政治與軍事之間關係是克勞塞維茨指出的「軍事是政治的延伸」。顯然可以基於前述觀點而推論說,沒有政治互信就沒有軍事互信。但是,也有人推論說,既然軍事是政治的延伸,那麼,在不觸及政治核心的前提之下,不妨試著探討延伸部分的互信。這兩個幾乎完全相反的推論都有一定的正確性——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的正確性。對於終極的和全面深入的軍事互信而言,在核心價值方面良好的政治互信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在初期探討軍事互信並且企圖建立淺層、小範圍的軍事互信之時,或許可以沒有核心價值方面良好的政治互信,但是必須在某些方面存在某種程度的政治互信,否則仍然行不通。以美、蘇冷戰期間的軍事互信為例,儘管雙方意識型態針鋒相對、各自企圖領導世界,但是美、蘇那時候都能夠相信對方不會自尋必然的全面毀滅,所以美、蘇才會達成核威脅之下的「恐怖平衡」。所以,台海兩岸之間必須存在一些政治互信,否則甚至難以成功商談淺層、小範圍的軍事互信,更別提實施相關的機制。

早在1979年1月1日,中共人大常委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已經提議兩岸透過商談結束軍事對峙狀態。台灣當局開放老兵返鄉後,兩岸雖然名義上仍存在軍事對峙,但是兩岸經濟等關係迅速發展。沒有正式標題但是有內容的「九二共識」可以算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互信。「九二共識」現階段對於中國大陸、台灣、美國都是有利的。承認「九二共識」的馬英九在選舉中擊敗否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乃是大勢所趨。

潛在的根本問題

即便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互信,有些軍事議題談起來仍然是很複雜的甚至難以達成共識的。馬英九總統已經表示無意藉著軍備競爭來保障台灣的安全。所以台灣方面應該不會把軍事互信當做尋求兩岸軍力對等的工具。但是,台灣方面不論出於談判籌碼或者其他原因,很可能會提出關於中國大陸在東南沿海與一定縱深之內的軍力部署議題。但是這也有可能被認為是美國企圖假借兩岸軍事互信來塑造對美國有利的戰略條件。

種種困難和複雜性的根源很可能是因為中國大陸、台灣、美國對於兩岸關係懷著不同的願景。中國大陸方面明顯是期待不是太長久的未來終究統一。台灣的主流民意是無限期保持現狀,儘管這是不合乎歷史經驗的事——歷史上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另一方面,台灣還有很多人希望獨立,其中包括保持現狀伺機獨立。美國的企圖已經在前面提到,那就是盡可能低成本維持兩岸分裂,此種分裂越久越有可能有利於製造更長期甚至永久分裂的政治環境。所以美國只樂於看見一個「不統」的台灣當局和大陸談軍事互信。台灣和美國都有可能將兩岸軍事互信當做拖延時間的工具。美國和台灣都必然將會打「民主」和「民意」之類的牌。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中國大陸雖然沒有美國認同的選舉制度,但是追求兩岸統一卻是絕對擁有大陸壓倒多數的民意基礎的。美國和台灣玩弄冷戰式的以對方的制度性質來否定對方的主張,在此處是不合適的。越談越僵,反而壞事。

總之,雖然我們希望兩岸的和平越來越有保障,但是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終究統一和避戰拖時間這兩個南轅北轍的願景將會造成很多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