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玠
(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熊玠
(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摘 要
美國在歐巴馬第二任的外交重心,仍然將是亞太地區。已經發出將尋求本地區「再平衡」的號召。在戰略上要兼顧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之需要。在戰術上除了抓住傳統盟邦(如日本、南韓、澳洲、泰國、菲律賓)以外,還將擴大與其他國家(包括印尼、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紐西蘭、甚至緬甸與柬埔寨)的外交與軍事關係。在經濟上,將繼續推動它的「泛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TPP)的構想,來孤立中國;並以抗衡中國參與(並領導的)「區域綜合經濟夥伴」組織(RCEP)。夾在這兩個競爭「夥伴」聯盟的某些國,勢將遭受心理學家所謂的「人格分裂」之苦。由於美國與中國分別在軍事與經濟上各自佔有優勢,最終可能導致這些國家在政治(及軍事)上選擇美國,而在經濟上依靠中國。美國強調「中國威脅論」,促使亞太地區國家為求自保就非選擇軍事上靠攏美國並依賴美國的軍售不可。這樣美國有更大軍事「重返亞洲」的藉口。故美國如將海軍艦隊60%的主力部署在太平洋區域,益發言之有理。美國如此作,則中國勢必被迫相應地大幅增加軍備,擴充它的海空軍,以對抗美國進軍亞洲。而中國如此作,將使美國更能向亞洲諸國推銷它的「中國威脅論」。然後亞太地域國家必更在軍事上仰仗美國。所以,在美國重返亞洲的口號背後就是這樣一個深思熟慮的戰略伎倆。
美國在地緣經濟時代的需要與對太亞地區的期望
在2008年華爾街崩潰而導致了全球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以來,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一落千丈。它深知在21世紀的地緣經濟時代,任何國家要建立或維持其世界領導地位,必須擁有以下幾點條件﹕(一)有可輸出的雄厚資本﹔(二)有出產現代產品的本事(包括科技與管理的成熟條件)﹔(三)有龐大的市場或潛力﹔(四)有取之不盡與高素質(而且不至太昂貴)的勞工泉源可依靠。(五)有效參與世界上重要自由貿易區的機會與能耐。(六)能影響世界金融與經濟圈決策的力量與本事。
在這幾點上,美國在華爾街崩潰以及整個銀行界缺乏資金情況下,已顯然在第(一)項條件受到嚴重考驗。雖然仍有(第二)與(第三)項條件,但由於美國金融崩潰,一般人消費能力大減,導致美國一向龐大的市場頓時萎縮。至於美國的勞工,一則工資與福利要求過高﹔二則有強大工會常與資方抗衡,導致以上第(四)項條件也無法保險。
在今日世界上的貿易區集團中,美國僅是「北美自由貿易區」(NAFATA)以及「亞太經合會」(APEC)的成員。太亞地區正在磋商一個由16個國家籌組的泛亞經貿組織,以現有十個會員國組成的「東協國組織」(ASEAN-10)為主軸,加3(中、韓、日),再加3(澳洲、紐西蘭、印度),一共16個國家。目前還沒有固定的名稱,只是簡稱為「東亞峰會」(EAS)。有人已將之稱為RCEP(〔太亞〕「區域綜合經濟夥伴」)。其最終目的是成立一個亞洲共同體(倣傚以前的European Community)。一旦這個共同體成立以後,那目前包括美國(與台灣)在內的「亞太經合會」將功成身退。鑒諸此,以上的第五項條件,美國也不符合要求。由此種種情況,美國今日能影響世界上金融與經濟圈決策的力量與本事(即上述的第六項)也大打折扣。必須多加努力。是乃有TPP之創意(見下)。
相反地來看,以上六個條件,今日的中國幾乎樣樣俱全。這也是為什麼儘管中國自稱尚是一個「開發中」的國家,而在軍事上據五角大廈的估計亦落後美國至少20年,可是還是被很多西方人認為它足以威脅美國霸權,而很多美國人也認為中國是今日值得警惕而唯一能跟美國平起平坐的國家。這證明了21世紀的今日,不僅是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爭妍的時代,而相比之下,地緣經濟確實是國際事務中更重要的決定因素。
再說太亞地區,它是今日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而且最具持續力的區域。全世界的頭三個最大經濟體,有兩個在此(日本與中國)。五個能源消費大國,有三個在本區(中國、日本、南韓)。擁有全球最多外匯儲備的兩個國家全在這裡(中國、日本)。自爆發國際金融海嘯以來,美國經濟呈現負成長﹔世界其他地區也深受其害﹔G-7國家一般均顯示有3.5%的衰退。唯有亞洲地區受害最輕,復甦也最快。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一年來中國、印尼、南韓、新加坡仍有近10%的成長率﹔日本經濟雖然近年來一直受困,但也比西方工業化國家康復的為快﹔其他太亞地區的經濟體一般也有5%的成長率。根據同篇《經濟學人》的報導,台灣更嚇人。台灣的工業,這一年來跳躍式成長了89%(本人認為這與馬英九上台以來兩岸關係銳進有以致之)。再者,美國在世界上最大的債主也在本區(中國)。總之,有鑒於太亞地區在經濟與金融上有如此這般的驚人實力,美國絕對不能忽略。
可是,亞洲國家自1993年以來,不但對美國冷漠而且還有具體排斥美國的表現。這可從一連串事跡上看出。譬如:(一)由49個亞洲國家在1993年發表的曼谷宣言,即痛斥美國動輒借「人權」為由干涉他國內政﹔(二)儘管南韓與美國間存在有共同安全條約,但民調發現南韓民間(甚至於政府)有很深的反美情緒,因為美國自布希總統以來反對南韓的「陽光政策」(即兩韓統一之政策)。自李明博總統以來,在美國高壓之下取消了對美農產品輸入的禁令,因為侵蝕了韓國農民利益而引起很大的反美浪潮﹔(三)日本歷來反對美軍在沖繩的基地聲浪甚大。2009年反對黨的鳩山由紀夫首相上台後,在外交上力圖甩脫日本自吉田茂首相(1950年)以來對美國的高度依賴。他要「離美返亞」,並且要與中國改進關係。雖然在去年12月日本大選自民黨鹹魚翻身再度成為執政黨,而鷹派的安倍晉三再度成為日本總理,再因與中國有釣魚島之爭而倒向美國,但民間(尤其是沖繩)對美國持保留態度者,仍然不少。(四)自1996年成立的「亞歐聯會」(ASEM) 已演變成45個國家,一個巨大的經貿組合體。其中包括歐盟(EU)全體27會員國與「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以及東協國組織(ASEAN-10)+3又+3的16國、再加上東協組織的秘書處。自「亞歐聯會」成立之始,開宗明義原則之一即反對美國的霸權與仗勢凌人作風。
所以,在歐巴馬當選連任一周後,立即仿他第一次當選後所為,參訪了亞洲,施展其對太亞地區的外交攻勢。第一站是泰國、緬甸及柬埔寨。他是美國第一個到訪緬甸的現任總統。這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首先到訪該國所作的安排。其意義之重要,是因為緬甸多年來在軍方統治下均是依附中國,最近改換文人執政後,美國認為有見縫插針加以離間它與中國之機會。下一站則是參與東亞高峰會議(即東協加八),再度宣示美國重返亞洲的決心。並透露他要更深一層尋求亞洲的「再平衡」。其實所謂之「再平衡」,骨子裡即是要以傳統外交上「權勢均衡」辦法來對付中國之(再度)崛起。
歐巴馬第二任的美中關係
美國自2009年國務卿希拉蕊參與東協在河內舉行的年會以來,就是要分化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再加上2012年中國和東協若干成員國(越南與菲律賓等)有南海之爭,所以美國有隙可乘。它照顧到地緣經濟時代之遊戲規則,籌組一個「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TPP)組織。在歐巴馬第二任,有繼續深化之意圖。如此作,無形將與太亞區的「區域綜合經濟夥伴」唱對台戲。前者成員有11個國家,被美國邀請並正在與美磋商的包括汶萊、智利、新加坡、紐西蘭、澳大利亞、秘魯、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與加拿大。其中獨缺中國。相反地,在太亞「區域綜合經濟夥伴」,則在東協10國基礎上再加六國(中國、南韓、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由於中國經濟實力領先,所以可說是這個「夥伴」圈圈之中流砥柱與實際領袖。故雖然名為兩個「夥伴」組織唱對台戲,實際上是美國與中國的對台戲。
在這種情況下,一則兩個「夥伴」組織的成員至少有六個國家是重疊的,二則美國與中國各自以軍事實力與經濟動力領先,所以讓這些國家和在太亞地區的其他國家遭遇到一個痛苦選擇的難題。其狀況,酷似心理學家所謂的「人格分裂」。所以,可能導致這些國家最後在政治(與軍事)上依從美國,而由於它們在貿易、金融、投資事務上與中國形成不可分離的彼此深入關係,所以在經濟上將無法不依靠中國。
歐巴馬的「再平衡」政策的另一部份,即在政治與軍事上取得對中國的均衡。將有兩個做法。除了渲染「中國威脅論」迫使太亞地區國家非得仰仗美國的「保護」不可以外,即是要將大部份軍力挪向太平洋。根據五角大廈的軍事策略,在未來10至15年將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戰艦部署到西太平洋地區並將建立美、日、韓、澳、菲的軍事聯盟模式。為了團結太亞地區的盟邦及其他國家,美國將繼續鼓吹它的「中國威脅論」。這樣除了達到籠絡更多「與國」之目的外,還因為更多國家將增加它們對美國的軍購,對美國軍火商的輸出大有助益(而軍火商是美國兩大政黨幕後最大的捐款資助者)。美國如此作,中國勢必非增加軍備將其國防部署升等不可。一旦中國如此作,定必造成其鄰近諸國更視中國為威脅之泉源。它們也定必更將依附美國、甚至增加它們對美國軍購之依賴。
結束語
美國與中國在21世紀針鋒相對,既有地緣政治的衝突,又要玩地緣經濟的遊戲。這種雙重關係,不僅是歐巴馬任內如此,以後無論美國是何人做總統,也不例外。原因有二﹕(一)中國來勢磅?的再起;(二)美國(與西方)沒有中國文化中「以大事小」的傳統與教導。
世界歷史上,更沒有一個國家曾經一度執世界牛耳、而在沒落了一個半世紀後再度興起的先例。舉凡第一次崛起的國家(譬如工業革命以後崛起的英國、拿破侖的法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日爾曼民族統一後的德國、斯大林以來的蘇聯,以及二戰後抬頭的美利堅共和國),無一不是侵略他人或者稱霸於世的。相反地,中國在公元713年(即唐朝開元盛世)至1820年之間一千多年,是在世界上第一次興起的超強大國。它的GDP,按照英國經濟歷史學家麥迪遜(Angus Maddison)的數據,持續遠遠超過全歐洲各國GDP加起來的總和。可是中國是世界歷史上唯一在第一次崛起時沒有侵略他國的例子。(如有的話,中國鄰邦的歷史一定有記載,但並沒有。除非把蒙古人企圖進攻日本而以船沉日本海底而終的事故,算在中國人頭上)。
回到現今美國與中國在地緣經濟上的博弈,若如以上所言,是由美國為首的「泛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TPP)集團來對付以中國馬首是瞻的「區域綜合經濟夥伴」(RCEP)。這兩者的抗衡,將來何者會勝出而佔上風,雖然尚須拭目以待,但最近在2月8日坐落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舉辦一場名為「預測2013亞太地區」的會議,曾對106位的專家做有意見調查。當問及關於TPP和RCEP二者之間,何者在未來四年中將在亞太地區突顯主導地位的問題時,45.2%選擇了RCEP。只有24.5%選擇TPP。謹以此項專家意見的民調作為本文的結束。◆
社論
北韓第三次核試
美國「重返亞洲」與美俄冷戰
釣魚台問題
台灣事情
二二八事件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