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之間     

反旺中/反媒體壟斷運動的真真假假
張方遠
(《兩岸奔報》專欄作家)


去年夏天由於旺旺中時集團併購中嘉案,引發了喧騰不已的以「反旺中」為核心的「反媒體壟斷」(「反媒體巨獸」)運動。這場運動初期針對性極強,將攻擊目標指向在大陸經商返台投資的台商蔡衍明,並指稱中國大陸政府「豢養」部分台商成為「中共代言人」,透過這個「跨海峽政商聯盟」,大量收購台灣媒體以及經由各種管道來「侵蝕台灣民主」,因而運動迅速上綱成為反對「中國黑手」壟斷台灣媒體。在此號召下,大批青年學子投入運動,要將「中國黑手」與「中國因素」趕出台灣。

今年初的一張美國著名學者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或譯杭士基)手持標語的照片出現在網路上,引發一連串風波,逐漸讓這場運動的本質露出,也促使社會擴大討論並反省這場運動的動機與意義。

喬姆斯基也被「壟斷」

台灣女學生林庭安,自稱「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碩士生」(《中國時報》1月31日報導,該報記者向陽明大學求證,校方表明林庭安只是心智哲學研究所某項研究計畫研究助理,並非學校正式編製職員,亦非碩士班學生),1月5日在其臉書貼出一張美國MIT教授喬姆斯基聲援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標語照片,標語上寫著「反媒體壟斷,拒絕中國黑手,捍衛新聞自由,我在MIT守護台灣」。喬姆斯基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也是長年反對美國霸權的評論家,被譽為「美國的良心」。由於喬姆斯基的鼎鼎大名,這張照片迅速在網路上流傳,也被台獨媒體《自由時報》大作文章。1月7日《自由時報》大幅報導喬姆斯基聲援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消息,指稱喬姆斯基「阿莎力相挺」,報導也說有網友盛讚喬姆斯基的「義舉」:「太猛了!第一次覺得聖人跟我們台灣這麼近」。

這張照片讓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支持者士氣大振,也讓島內反中勢力欣喜若狂。但這張照片始終讓人感到詭異,儘管喬姆斯基並不熟悉中國大陸與兩岸問題,但長年猛烈批判美國霸權的喬姆斯基,怎麼會不清楚美國如何運用媒體來圍堵中國、干預兩岸內政(喬姆斯基於2010年首度訪台,於中研院演講即稱:「全球頭號恐怖主義國家就是美國,受美國制約的台灣則是幫兇之一」)?喬姆斯基究竟在何種情境與認知下,答應手持標語拍下這張照片?

目前在澳門大學傳播系擔任副教授的台灣學者劉世鼎,於1月8日去信詢問喬姆斯基。劉世鼎在信中簡述了台灣反旺中/反媒體壟斷運動的幾個盲點,首先是參與者以「反資本主義」與「反媒體壟斷」為名,實際只是反對「中國因素」;其次是台灣的「反中」現象,基本上是從屬於美國所主導的霸權構造,台灣媒體背後各種資金都有,包含「美資」在內,這場運動卻為何獨獨只對「中資」感冒?(編按:旺旺中時是台商資本,並非「中資」。)劉世鼎向喬姆斯基表明台灣這場運動的結構與組成極為複雜,並「不僅僅是媒體壟斷的問題」。

1月27日劉世鼎收到喬姆斯基的回信。喬氏簡短的回信中提到一處關鍵,即他並不知道當時手中的標語上寫有「拒絕中國黑手」(「I also don』t recall a placard referring to 『Chinese manipulation』.」);喬姆斯基同時表明他僅僅支持「反對媒體壟斷」與「新聞自由」,並沒有其他的立場(「What I was shown, and held, didn』t go beyond media monopoly and freedom of press. I hope that interpretations don』t go beyond that.」)。事實上,喬氏當時手上所持的標語,僅有「反媒體壟斷」標注英文「ANTI-MEDIA MONOPOLY」,其餘「拒絕中國黑手,捍衛新聞自由,我在MIT守護台灣」等句均未標注英文,對於不諳中文的喬氏而言,顯然是在被誤導的情形下而拍攝了這張照片。劉世鼎據此質疑:「如果喬姆斯基當時不是被誤導、被糊弄,就不知道怎麼回事了。那些要求他舉牌的,自己應當最清楚。人家顯然沒有被告知完整訊息,就被硬扯進來為你們自己的立場背書。你們這種暗渡陳倉、移花接木的做法,和你們口口聲聲所反對的言論壟斷和扭曲,有什麼兩樣?你們不就是打著『反壟斷』的正義旗幟,做相反的事嗎?」反對媒體壟斷的大師喬姆斯基,不只在資訊被「壟斷」的情形下拍攝照片,這張照片更被有心人士用來「壟斷」台灣讀者與社會大眾。

針對喬氏的回信以及劉世鼎的質疑,「始作俑者」林庭安1月29日在其臉書張貼當時發送給喬氏的信件,並發表三點聲明:「一、在寫給Chomsky教授的email中及見面照相前,我皆有對海報上的三行標語進行翻譯及解釋。email全文中有清楚的翻譯對照,甚至附上我舉著相同標語的照片。與Chomsky教授會面時,他也要求我逐行逐字解釋標語意義。所以我非常確定有清楚傳達這三行標語的意思給Chomsky教授。二、Chomsky教授已清楚聲明他反對媒體壟斷、捍衛新聞自由之立場,這和台灣學生正在進行的反媒體壟斷運動所追求之理念完全相符。我希望大家能持續把焦點放在反媒體壟斷之議題上,讓台灣保有真正的新聞自由。三、我們並非反中國,而是反對中國政治因素干預台灣媒體自由。我們反對任何政治因素介入,只要是政治因素,無論哪一國介入,我們都反對。在旺旺集團併購壹傳媒案中,我們合理懷疑有中國政治因素試圖利用商業力介入台灣媒體,因此,我們的標語寫上『反對中國黑手』之字樣。」

林庭安的聲明與喬姆斯基的說法無法兜攏。在林庭安發出聲明之後,《中國時報》1月30日報導,喬姆斯基以電子郵件告訴《中國時報》與中天電視等媒體:「當時一位來自台灣的女學生,應該是念哲學的,向他說起言論自由和反對媒體壟斷,然後要求他舉著牌子拍照,他就照辦了。他說,當時女學生告訴他,牌子上的中文寫的就是言論自由和反對媒體壟斷。他說,他當天和女學生『討論的任何事情都完全沒有談到中國』。喬姆斯基說,如果牌子上寫著是中國等字樣,這件事是很嚴重的扭曲(serious misrepresentation)。」《中國時報》記者並致電喬姆斯基,其助理表示,「喬姆斯基已經知道他拿著標語牌的照片,在台灣引起很大的爭議,除了他已經回函給在澳門的劉世鼎教授,表明拍照時不知道標語中有反中國黑手的字句之外,同時也回信給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說他們全被誤導了。當時這位年輕女孩子告知他,還有其他人舉了標語牌子,內容是呼籲新聞自由以及反媒體壟斷,僅此而已,完全沒有提到反中國黑手」(《中國時報》,2013-01-31)。《中國時報》記者劉屏隨後親自拜訪喬姆斯基,喬氏表示:「下次再有人要他舉牌拍照,他會非常審慎,要先請懂中文的朋友或是MIT的台灣學生把內容翻譯給他,他再決定怎麼做。」這張照片遭有心人士誤導流傳,在台灣造成風波,喬氏無奈地表示:「我沒有辦法,我只能說出我心裡的想法,別人要怎麼做,就隨別人做吧」,「來人怎麼說,我就怎麼信」(《中國時報》,2013-02-04)。

林庭安除邀請喬姆斯基手持那塊標語牌拍照外,也邀請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系教授Steven Gross與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Ned Block等人持樣標語牌拍照。中視新聞記者以e-mail向Ned Block求證,他的答覆亦與喬姆斯基類似:「他只知道有媒體壟斷,並不知道有任何拒絕中國黑手的訊息,如果他知道標語上有反中國黑手,有這個他完全外行的議題的話,他不會同意拿著標語被拍照」(《中國時報》,2013-01-31)。

在相關媒體的追蹤報導之後,林庭安並未再做出回應或答覆。反對旺中的各股勢力與媒體,以鋪天蓋地的方式宣傳台灣這場反媒體壟斷運動,對於「反反旺中」或「反反中國因素」的聲音施壓,只准反中者擁有言論自由,無疑是以「壟斷」資訊的方式來「反壟斷」。喬姆斯基的標語照片風波,更加說明了這場運動參與者以資訊不對稱的手段去「壟斷」外國著名學者,再以相關照片動員支持群眾,並「壟斷」不知情的民眾。如此作法,反而突顯誰才是真正的資訊壟斷者。

運動變質為表態嘉年華

儘管喬姆斯基的照片風波,讓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可議性增加,但此風波只是該運動弔詭之處的插曲。因此,對於這場運動的批判或反省,不能只停留在照片風波,而讓喬氏與台灣女學生之間的孰是孰非混淆了問題的核心。

這場運動的發展,到後來演變成為大規模的表態嘉年華,青年學子在各地手舉「反媒體壟斷,拒絕中國黑手,捍衛新聞自由」標語攝影,再上傳到網路進行串連。串連的照片,不只來自島內,也來自海外各地;照片的主角,不只是台灣人,也包括喬姆斯基在內的諸多外國人。實際動員群眾的社會運動,變成動員相機、攝影機的拍照運動與網路運動。究竟媒體與壟斷之間的關係為何?反媒體壟斷的實際意義為何?這些問題不再是運動的主軸,轉變成為大量卻簡化的標語照片表態,似乎串連的人數愈多、累積的地點愈多、願意合影的外國人愈多、影中主角的名氣愈大,「反媒體壟斷」大業就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這次邀請喬姆斯基拍照的林庭安,有篇文章《消逝的記憶所繫之處》刊在蔡英文智庫「財團法人小英教育基金會」所經營的「想想論壇」網站。她在文中寫道:「隨著近三十年來新自由主義思想所推行之『市場』價值的奉行,台灣淹沒於市場引進的一波波外來文化之中,一會兒是哈日哈韓的旋風,一會兒是對歐美流行的崇拜,成為一個毫無主軸的文化鑲嵌體」(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421#header)。但林庭安自己實際遭遇到社會問題時,為了「反對中國黑手」,同樣是在美國到處請托洋學者背書,彷彿西方價值高於一切,西方學者的背書變成了媒體壟斷與否的最終裁決。

這場運動將複雜的媒體壟斷簡化成為「中國黑手」,「萬惡的中國」是媒體壟斷的唯一根源,也是台灣民主社會的全民公敵。將結構與原因過於化約的社會運動,終將走入死胡同,無力於理論的辯論與建樹,唯一能運用的又是反中與反共的老步數。運動到頭來仍是在動員台灣社會對於中國大陸的敵視、恐懼與焦慮,只能透過不斷的表態與動員名人、洋人的加持,來「壟斷」多元訊息的傳播,對不表態者以及反對者施加壓力與霸凌。

反壟斷還是反中國?

如果不能深化運動的內涵,說不清楚運動的目的,那麼這場反媒體壟斷運動只能淪為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集體焦慮與壓力的宣洩。

喬氏的照片風波正好揭穿了這場運動的相悖說辭:到底是反媒體壟斷?或僅僅只是反中國而已?風波過後,許多參與的學者與學生紛紛跳出來自我辯護,死守「反壟斷」的大旗,要求論者不要給他們貼上「反中國」的標籤。前面提到林庭安於1月29日所發出的三點聲明就是典型的回應。如同台大政治系石之瑜教授在《台灣社會運動的帝國內涵》一文所質疑的:「要對抗媒體壟斷,這些年輕的社會運動家是只見秋毫,不見輿薪。壟斷台灣新聞、新聞學、新聞技術的主要來源是這些買主嗎?把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民族主義混在一起反對,充其量是在為美國的繼續壟斷當清道夫,為自己的依附與空洞遮醜」(中評網,2012-12-02)。

在旺旺集團收購媒體之前,難道台灣就有「真正的新聞自由」?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陳炳宏給了我們事實的真相:「解嚴前後,民眾對無線三台貧乏的電視節目都深感不滿,非法第四台便成為滿足人們電視需求的主要來源,而當時第四台主要經營者大多是地方各種勢力人士,包括地方派系與政治人物。但是隨著有線電視法在1993年通過,合法有線電視系統因具備資本密集與巨額投資的特性,原經營者或想獲利了結,或有意募集更多資金以永續經營,這些因素都讓企業集團有機可乘,而當時積極介入有線電視產業的企業包括東森、和信、太設、太電等,以及執政的中國國民黨。」「不過大約從2003年起,在地集團擁有的有線電視系統即逐步被包括澳洲星空傳媒、美國卡萊爾、澳洲麥格理、韓國安博凱在內的外資集團所入股及併購,形成外資集團掌控台灣有線媒體的外資時期。這個態勢直到2009年當富邦集團所屬台灣大哥大宣佈以新台幣568億元收購凱擘有線電視後,在地集團才又從外資手上重新奪回有線電視經營權。」(《舊聞新知:台灣媒體產業的今昔與未來》,「數位典藏觀察室」網站,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3698)

此外,台灣反旺中運動參與者最常使用的理由,就是他們認為旺旺集團跨足平面媒體、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跨媒體經營」行為,是壟斷新聞媒體、造成媒體集中化,並稱之為「媒體巨獸」。運動支持者對旺旺集團的併購行動憂心忡忡,而對其他的「跨媒體經營」視而不見。

以電腦業起家的美國微軟公司,早在1996年便以22,000萬美元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合資成立了MSNBC有線電視公司,占50%股份。被《美國商業週刊》形容為「媒體大王」(Media King)的微軟公司,其媒體版圖更是跨足有線無線電視新聞、網路新聞與移動新聞(Jennifer Schenker,「Microsoft as Media King?」,2007-10-02,http://www.businessweek.com/stories/2007-10-02/microsoft-as-media-king-businessweek-business-news-stock-market-and-financial-advice;洛杉磯,《媒體巨獸、媒體壟斷,是真威脅還是假議題?》,2012-12-14,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214/139653.htm)。微軟公司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事業扎根世界各地,台灣當然也不例外,這種全球性的資訊「壟斷」,才是真正駭人的「媒體巨獸」。

除了微軟之外,其他美國財團的媒體事業版圖更是驚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AOL-Time Warner),是目前美國最大的媒體集團,旗下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HBO……等等;維亞康姆公司(Viacom Inc.)旗下擁有ESPN、MTV、Nickelodeon、Showtime……等等;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旗下擁有Fox TV、《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旗幟週刊》(Weekly Standard)……等等;紐豪斯集團(Newhouse Group)旗下有12家電視台、87個有線電視網、《星期日》雜誌(Sunday)、《大觀》雜誌(Parade)、《紐約客》(New Yorker)、《時尚》(Vogue)、《名利場》(Vanity Fair)……等等(William Engdahl,《目標中國》,2013年,北京: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頁166-169)。上述提到電視頻道與平面媒體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有上架,台灣的閱聽大眾對這些媒體並不陌生,但它們幕後的老闆卻都是極少數的龐大媒體集團。在美國主導的世界「自由市場」之下,「多元選擇」只是表象,其實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都被幾家全球性跨國媒體「巨獸」「壟斷」,我們對於資訊的「選擇」也是被這幾隻「巨獸」掌控。

因此,台灣的「新聞自由」從未存在過,全球的「新聞自由」也未存在過。台灣的媒體有「藍資」、「綠資」、「美資」、「歐資」、「澳資」等等,我們自以為擁有的「多元資訊」與「新聞自由」,只是資本家與世界霸權的傀儡、傳聲筒。難怪蔡英文1月7日接受專訪時,被主持人鄭弘儀追問:「如果此事(編按:指財團收購媒體)發生在《自由時報》林榮三的身上,你也會反對嗎?」蔡英文回答:「我不會一定去反對」(華視新聞,2013-01-07)。

台灣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對上述問題全部充耳不聞,獨獨對旺中集團緊咬不放,獨獨只對「中資」感冒。在此情形下,具有進步意義的「反壟斷」,卻變成了為其他資本家與政治勢力塗脂抹粉的反動工具--只排除「中國因素」,而為「美國因素」等霸權力量的引進大開綠燈。說穿了,這不過是一場以「反壟斷」為號召,骨子裡則是反中勢力的大集結,對兩岸和平交流新局面的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