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宜樺內閣的挑戰

張麟徵
(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


為了因應台灣當前的嚴峻情勢,馬英九不僅早早宣稱規劃連任國民黨黨主席,還在農曆春節前出人意表的啟動了內閣改組,推出江宜樺與毛治國出任正副閣揆,陳沖則以健康為由轉任總統府資政。財經團隊也做了大幅調整,經建會主委由政務委員管中閔兼任,經濟部長由華航董事長張家祝接任,主管財經的政務委員則由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出任,財政部長為張聖和,交通部部長由政次葉匡時升任,行政院秘書長陳士魁則轉任政務委員。除此之外還有多位次長級人事調動。

此次改組調動人員約為內閣三分之一,都是關鍵位子。馬英九當然是想藉此回應民意,期待新人新政,提升政府整體低迷的支持度。

一、陳下江上的原因

陳衝下台,健康不佳或許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或許是:其一、他無法拒絕推行明知有問題,他也不贊成的政策,深感挫折;其二、在推出政策的時機、手法上流於粗糙;其三、沒有政治細胞,不善與黨內外及民眾溝通。最後,落得黯然歸去。其實,政策不妥或施政績效不彰,陳沖不應負全責。因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總統擁有專享的閣揆任命權,無須立法院同意,閣員差不多皆由總統決定,內閣政策自然也都出自總統個人政見或經其同意,所以政策本身與施政績效要閣揆擔起全部責任並不盡公平。說穿了,閣揆不過是總統的代罪羔羊,罷免總統很難,政策不妥或績效不彰,只能換個閣揆對民意做交代。馬英九在不到五年的總統任期內,換了四位閣揆,與陳水扁八年任期內換了六個閣揆相比,似乎也不相上下。

江宜樺受命組閣,客觀情勢並無不同。但是江宜樺的背景與處境畢竟與陳沖不一樣。第一、人說江宜樺是小馬英九,兩人在經歷、處事、做人上確實相似,兩人也頗投契。被馬延攬入閣後,在研考會任內推出政府組織改造、地方制度改革等政策,儘管這兩個政策在體制內外受到許多批評,但馬英九卻一路力挺。其次、江宜樺與副院長毛治國都不懂財經,不會有陳沖明知若干財經政策不妥卻不得不做的痛苦,更何況有些引起爭議的政策陳沖已經替江打出血路。第三、江宜樺雖然從政時間不長,歷練有限,但畢竟是學政治、教政治的,政治細胞一定比陳沖多,政治藝術也不會完全不懂。第四、江宜樺從政前一向明哲保身,不沾染色彩,從政後也奉行三不:不輔選、不站台、不入黨。至於回復國民黨黨籍,一直拖到去年10月底才辦,大概也是知道要更上層樓,非如此做不行。因此,江宜樺受命組閣消息一出,綠營中生代如林佳龍、郭正亮、游盈隆等人無不推崇,這個情況雖值得玩味,但或有利其政策推行。第五、江宜樺從政雖短,政治身段卻相當柔軟,樂意與立院委員及相關單位溝通。新閣組成第二天,江宜樺就率領毛治國、陳威仁拜會立院院長王金平,可見其行動力。

二、新內閣面臨的挑戰

新閣前景究竟如何,眼下還難斷言。江宜樺此時接閣揆,有利的是,經濟上國際情勢雖仍不確定,但已稍微緩解,國際貨幣基金在今年1月份雖下調了去年10月份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但仍預言今年各國情勢會有所回升,台灣亦無例外。台灣去年全年經濟成長只有1.25%,今年各家研究機構預測都認為可望躍升到3.5%上下,管中閔甚至說可以到3.8%。至於國內,若干爭議性的政策在陳?內閣中已經落實或啟動,雖然導致陳內閣不得人望,倉促下台,但卻為江宜樺去除許多障礙。如今剩下來待決待行的部分,雖然也不輕鬆,究竟擔子已經減輕一些。

困擾的是陳?的政策其實就是馬英九的政策,江宜樺接手後,注定要蕭規曹隨,不管政策有多麼大爭議,都只能繼續推動。美牛進口、油電漲價已經落實,對新內閣不會有甚麼影響。但有的政策就算是已經上路,如復征證所稅、加征二代健保補充費等,社會上還是雜音不斷。亟待啟動的年金與退撫制度改革、核四存廢、反媒體壟斷等問題,朝野看法更南轅北轍。至於12年國教、大學退場機制、歷史教科書中嚴重的去中國化內容等,亦亟待解決。

社會對於上述問題的看法既缺乏共識,則任何政策要拍板定案都極不容易。過去馬英九極為看重所謂的共識,又特別在意在野黨和輿論的批評,對執政黨內部的意見反而常常充耳不聞。行政院提的法案在立法院審議時,執政黨立委都不能完全支持,所以法案審議若不是曠日廢時,就是演變為朝野焦土抗爭。希望這種情況今後不再出現。其實民主體制中政府只需要尋求多數人的支持即可,雖然不能忽視少數的聲音,但更應重視執政黨本身的意見及大多數人的利益。一心追求所謂共識,反而是允許「寡暴眾」,也違反民主的基本原則。政治學專業出身的江宜樺不知道能否柔化馬英九這種僵化思維。

三、當務之急拚經濟

搞好經濟是馬政府當務之急。人民之所以對施政無感,就是因為經濟不好,工作難找,待遇太差,苛捐雜稅層出不窮,馬英九此時還汲汲於推動各種並非迫切的改革政策,怎能不惹民怨?過去這一年,整個社會因此怨聲載道,要不然馬英九的支持度怎麼會由年初當選總統連任時近52%,到年底跌得只剩13%?

如何拚經濟?提升台灣競爭力是主要目標。對內,新的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持續推銷他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目的在發展產業創新整合、農產品加值運銷、新世代國際物流、國際人才培訓及亞洲重症與觀光醫療等五大中心,至於金融服務業是否納入,還未決定。這個計畫甚為龐大,如何落實是新閣的一大考驗。「桃園航空城」、「數位匯流」等重大建設政府推了多年,幾乎還在原地踏步,拖累經濟表現。希望「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不會步其後塵,能做出一番成績,對台灣經濟復甦有所助益。

對外,拚經濟就是要提升產品競爭力,必須與有關國家簽訂系列自由貿易區協定,爭取在立足點上與其他國家產品的平等。目前,除了與新加坡、紐西蘭兩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談判許久,有望在今年底簽訂外,另外還有兩個談判重點。一是要立即啟動與美國的台美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TIFA),並進一步積極參與美國所領導的跨太平洋貿易夥伴關係協定(TPP)。此一談判看起來頗不容易,美豬進口問題已經引起台灣豬農的極大關切,而白宮前經貿官員古德曼則說,不談美豬才怪。美豬問題如果重蹈美牛覆轍,對新閣恐怕衝擊將很大。其二就是與大陸在ECFA架構下的服務、貿易及投資保障等協定的談判,因為這些議題牽涉雙方利益頗深,期待大陸像以前一樣片面對台灣讓利將不可能,取捨之間要掌握分寸。這兩項談判,對新閣來說是很大的考驗。

四、施政順暢首在人和與溝通

新內閣要有一番新氣象,必須努力經營人和。這一點不僅江宜樺要做到,馬英九更應該帶頭力行。過去一年外界對馬英九的印象是:內不能協調黨政,外不能說服民眾,無法抵抗在野黨的杯葛,政策常常未經充分討論規劃就倉促出台,以至於幾乎所有作為都惹人物議。如今馬英九似乎也意識到這些批評不是無的放矢,體會到今後施政首要爭取人和。第一步自然是爭取自家人支持,新春團拜時,馬英九表示,希望黨政平台讓行政立法的互動更為順暢,今後要成立專案小組,有問題就反映、就解決,不要讓問題累積。看來,馬英九總算是醒過來了,抓到了施政順暢的竅門。

在同一場合,馬英九也承認,過去這一年來,政府推動的許多改革,儘管大方向正確,但有一些在時程上與方法上造成了民怨,有改進的空間。後續推動的其他政策上會更加謹慎,並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能這樣檢討,顯示馬英九在自省方面確實下了功夫。人都會犯錯,領導人自不例外,要緊的是知錯能改!

江宜樺與馬英九想必在此問題上已經得到共識,所以江宜樺就職後馬上到立法院拜會王金平院長,強調責成毛治國副院長及相關部會首長勤跑立法院,將行政院規劃的約50個法案與朝野立委溝通,並針對意見分歧的核能安全與年金製度成立黨政平台,爭取執政黨立委支持。繼而江宜樺宣稱,為促進朝野與公民團體對話,已主動聯繫拜會在野三黨黨主席,並安排與公民團體對話。江宜樺所提內閣將加強規劃力、執行力、溝通力確實是劍及履及。

經過過去一年施政導致民怨四起的教訓,馬英九確實想改弦易轍,力挽狂瀾。江宜樺此時受命組閣當然也想有番作為,以報知遇,回應民意期待,並為自己更上層樓鋪路。我們衷心祝福馬總統與江院長,希望他們成功。只是不能不指出的是,許多政策社會上意見分歧,難以妥協。即使馬江二人想推誠溝通,黨內的不同意見都不容易擺平,黨外就更不用說。江宜樺與蘇貞昌熱線通話才結束,就傳來蘇貞昌拒絕江宜樺拜會,就是一例。加以時間不充裕,選舉壓力無時不在,如果明年年中以前內閣還做不出成績,朝野對抗情勢不變,民間對經改依然無感,則明年七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將遭遇空前困難,馬英九黨主席的位子即使連任,怕也坐不安穩,內閣將又有改組壓力,這是我們深以為憂的地方。政府需要許多備案,不能只有一套,凡事將最壞的情況想在前頭,才能預留後退的空間。

2013-02-21晨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