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水波
孫水波
1月28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刊出碩士生林顯明的文章《財政改革,不能危及國安》,作者認為兩岸之間屬於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關係範疇,並認為國家安全不該寄希望於九二共識與兩岸關係的改善,因而主張堅強的國防力量是兩岸關係的基礎。作者基於上述理由,反駁27日同報戚嘉林教授文章《財政改革,應包括減少軍購》,指出國安優於兩岸關係與財政改革。筆者認為該文觀點有待商榷,以下提出若干看法。
兩岸之間是不是國際關係,從《中華民國憲法》便可得到解答。由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本質,因而定有《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港澳條例》,不將大陸港澳人民比照為外國人。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無論藍綠政府,均無法將兩岸事務並於國際事務處理,故行政院設有大陸事務委員會專責處理兩岸事務,而非由外交部處理。馬英九總統在去年12月26日特別重申,基於憲法定位的認知,「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它是一種特殊的關係」,「而這憲法定位,經歷三任總統都沒有做任何改變,這是非常重要的定位。」因此,原文作者以國際關係的範疇來理解兩岸關係,是違反中華民國憲法的言論,即使作者不具中華民國國民身份,意圖分裂中國,但《中國時報》目前仍是中華民國轄下的媒體!
另一方面,台灣自1950年代以降,在軍事、經濟與政治各方面實質成為美國的附庸。台灣過往居高不下的軍費,除了既有反共國策之外,也是為了配合美國在太平洋圍堵中國大陸的戰略,無怪乎美國著名學者杭士基(Noam Chomsky,或譯喬姆斯基)2010年首次造訪台灣時,便直言「全球頭號恐怖主義國家就是美國,受美國制約的台灣則是幫兇之一」。
過去在冷戰與國共內戰雙重結構制約之下,國民黨政府唯一的敵人就是中共。如今冷戰不再,兩岸之間也從對立走向和解與交流,馬政府一再宣示要擴大並深化兩岸交流,在兩岸互相釋放善意之下,應調整台灣為維護兩岸區域和平的地方。1959年頒布的《國軍教戰總則》,明訂「維護世界和平」為國軍建軍目的之一,維護和平的軍隊怎能權充反華的傀儡?面對兩岸發展新形勢,我們更應自我期許為「王道的干城」,而非「霸道的鷹犬」,不再受美國巨額軍售的訛詐,因而壓縮了社會福利與財政改革的空間。◆
社論
北韓第三次核試
美國「重返亞洲」與美俄冷戰
釣魚台問題
台灣事情
二二八事件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