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雙橡園升旗事件的意涵

夏桐


中華民國駐美代表處今年元旦,在氣溫零度的華盛頓雙橡園舉行升旗典禮,距上次降下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1978-12-31),已有36年。這一據稱並未先行知會美方的自主行動,由駐美代表沈呂巡夫婦主持,代表處工作人員與眷屬全體參加,另外亦邀請若干僑界人士及移居美國的國軍退役將領參與觀禮。全程未開放媒體採訪,因此,人們在元月3日台灣各媒體上看到的圖片與報導,應皆來自駐美代表處所提供。因此這次36年後的升旗儀式,顯然有其算計後了的特定用意。

包括華盛頓、北京、東京以及台灣藍綠陣營,親睹「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後,概認為2016年台灣由民進黨再度輪替上台執政,似成定局,於是這個問題隨之進入屆時台海兩岸關係將遭遇怎樣的衝擊的討論。

觀察這段期間環繞這個「討論」的各方面發言,可摘要指出這樣的重點/傾向:一是台北《聯合報》近乎「苦口婆心」般的向民進黨進言忠諫,須顧全兩岸大局,勿挑戰北京的「紅線」,壞了「台灣現狀」。另一就是美國不同單位與人士的相關評論分析,如以美國國會發表的報告看,其大意固然肯定民進黨已掌握2016年勝算優勢,但仍存在會影響選舉結果其他重大變數。

綜合理解上列兩方面「意見」重點後,可得到這樣的看法:代表國民黨或泛藍勢力主流意識,全力維護「中華民國—台灣」現狀喉舌的《聯合報》,已經轉變立場而謀求向下階段執政的台獨政府靠攏,自作聰明的點撥民進黨,何不因襲國民黨故智,以中華民國名號包裝無限期分離兩岸的「台灣實質獨立」。但美國卻更為圓滑狡詐的以自己的利益為最大考量,所提出的「變數存在」說,基本上在暗示美國仍掌握介入影響選舉結果的能力,民進黨不可得意忘形而有任何忤逆美國意旨/利益的出軌言行;國民黨則應更努力取悅效命美國「兩岸戰略」的佈局/推動,交換美國在2016年可能出手相救;更重要的是提醒北京,如果北京有自己的「期望」,2016年由哪一政黨勝出執政台灣,則很有必要先取得美國的同意,同時考慮滿足美國的「條件」,以台灣為「新型大國關係」進行利益交換的籌碼。

雙橡園「神來一筆」的升旗,其實是上述主要背景下的衍生動作。沈呂巡在辦完36年後的象徵性「突破」後,返台在立法院面對民進黨籍委員嗆聲質詢,他所說的:「台—美平等關係不必每件事都要美同意」(2015-01-07《中國時報》《聯合報》)說詞,應非事實。

對這一事件我們的看法是:

1.國民黨忠貞成員在假設的將失去執政的2016年之前,奮力掙扎的維護中華民國名號可繼續存在於台灣,而藉此一「假暴沖」套住/哀求美國,即便支持庇佑台灣的台獨政權,也應注意/照顧到台灣內外的中華民國「真信徒 — true believers」。

2.美國佯為不知此一突發舉措,並隨著北京的抗議指責,連番譴責台北,並警告不得再犯,但態度很像責罵「不乖的小孩」給強橫的鄰居一個面子。事實上,美國跟國民黨駐美代表處在高度「默契」下演出的這一幕,真意有二。

其一、給民進黨扣上框框,2016年上台執政後,台灣中華民國的國號與形式不許亂動,駐美代表處的名稱架構以及跟美方的關係與互動,仍須聽大美上國號令行事,恪遵下國規矩。

其二、告訴北京,美國會注意並出力維持台灣的中華民國,不會讓台獨就此翻盤。因此,北京亦應接受/尊重美國對台灣的現實支配地位,北京的「台灣利益」必須跟美國協商/角力始有可能。

雙橡園升起36年不見的青天白日旗,竟然弔詭的宣示了美—台間的主僕「平等關係」。這一事件的「主角」沈呂巡與他的任務交付人(馬英九),他們的角色意義何其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