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巴黎《查理週刊》雜誌社與一猶太超市遭恐怖攻擊,共造成12人死亡,震驚西方世界。對一切恐怖攻擊的極端行為,我們譴責之外,也要把來龍去脈理性分析,找出原因,從根本上消除恐怖攻擊的行為。本期孫若怡教授從我國傳統文化出發,分析近代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信仰與自由主義兩大傳統,對西方大眾媒體一向標榜的「言論自由」有獨到的剖析。狩甫先生的短評,直接將西方以「反恐」為名對伊斯蘭國家無辜百姓的「屠殺」與其所譴責的恐怖攻擊對比,並引介報載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的話:「言論自由不只是基本人權,也是基於人類福祉、發表意見時承擔的責任。」穆斯林與西方各宗教信徒一樣,有保護自己身家性命的權力與不受歧視的自由。

尼克森為美國打開中國大門後,中美關係跌蕩起伏40多年,雙方在對立中交往,經濟上則此長彼消,看看今年中國的總體經濟就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二次世界大戰後,華府雖藉著在全球發動最多戰爭成為世界霸主,但美國政界喜說「生意就是生意」(Business is business),政治畢竟是現實的,美國人還說打不贏就入伙伙(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李本京教授大作從當今世局縱論中美關係,交往當還是主旋律,雙方也免不了繼續整軍經武,以備萬一。馬政府駐美代表元旦在雙橡園升旗,如李教授指出的,裡子面子俱失,不管台灣朝野抱緊大腿的美國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撼動不了中美在對立中交往的基本格局。陳建仲先生大作引北京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的話後也指出,中國有意緩和關係,與美國仍是「如一對怨偶,繼續在爭爭吵吵中度過。」

服從太平洋兩岸關係的台海兩岸關係,從台北駐美代表雙橡園升旗事件看,還是一個北京華府共管格局。楊開煌教授從台灣的「公民覺醒」、「政黨協商」、「N世代青年」三大變數得到的結論:「除非發生相關的重大事故,否則今年的兩岸關係應是下一階段兩岸關係的觀察年、摸索年。」代表「公民覺醒」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現象,見耿榮水先生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