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座標中的馬英九元旦文告
王睿
(自由撰稿人)
歷史座標中的馬英九元旦文告
王睿
(自由撰稿人)
大凡一個領導人的新年講話,反映了他的處境、願景和格局,且多是包含總結過去和策勵將來兩大部分。
馬英九先生在今年元旦講詞開端就提及過去一年的社會不滿與對立,又說選後社會很快恢復平靜,證明台灣選舉民主的成熟。然後說要徹底掃除黑心食品,重振台灣「美食王國」的聲譽。接著,他以「社會和解」、「朝野合作」、「兩岸和平」三個層次,宣示未來努力的方向。
在這篇新年文告裡,「各位鄉親」是馬英九的訴說對象,出現了六次。這種用語像村里長對鄉民套近乎,又像民代候選拜票時的口氣。可見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對一位總統的心理創傷之深。然而,事情卻發展到願望的對立面去,「各位鄉親」不自覺、不自主地成為「我」和「我們」對面的龐然大物,彷彿總統卑躬屈膝地報告鄉親父老,就是馬英九的民主告解。那麼,這種民主與福山(Francis Fukuyama)認為現代國家政治基石的排序相反,法治和政府對鄉民競相折腰。四天後,貪污正犯陳水扁脫刑出獄,虛位以待。且「各位鄉親」還是站在馬先生的對立面,不叫他填補獄中缺額,誓不罷休!這是馬英九焦慮不解的民主逆襲。
看看俄國,面對美歐制裁、油價下跌、企業外債、盧布狂跌、……,普丁的年度國情諮文卻毫不卑屈,虎虎生風,對俄國經濟、能源、教育、醫療、社保、貨幣、內政等,成竹在胸。並直指美國藉口烏克蘭事件而發動制裁,目的是為了抑制日益強盛的俄國。俄國處在當前困境中,反而仍有八成民眾支持自己的總統,他們大概不會歡迎一個「各位鄉親」式的普丁。
再看看四年前的元旦講詞。百年文告,馬英九開篇的時間跨度就是「一百年前」,空間單位則是列強欺凌下的「中國」,用詞是「各位先進、各位同胞」。但在全篇文告的語意中,「各位先進、各位同胞」是「英九」及「我們」的主體成分。雖然文中「台灣」多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又多於「中國」,但畢竟是放眼百年的視野,不僅提到了「中國」和「兩岸人民」,還說要在百年內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且馬英九承認:「台海和平是東亞和平與繁榮的基石。」這有別於他先前對日本國會議員說:「《日美安保條約》是東亞和平的重要支柱。」
然而,百年文告虎頭蛇尾地說:「國家的前途、台灣的未來,都掌握在我們2,300萬人手中,由我們自己來決定。我們要以實力捍衛中華民國主權,以行動維護台灣尊嚴,……中華民國萬歲!台灣民主萬歲!」這先盛後衰的空話,似乎預示了今年文告開篇的晦氣。
蔡英文明白島內藍綠的心虛,她聰明地訴求「土地與人民」,有《寫給2011年的民進黨》元旦文告。兩國論的蔡英文很清楚,兩岸關係既是台灣進步發展的根本關鍵,也是台灣政治鬥爭的最佳素材,更是不少台灣人的深層恐懼。因此,她在該文告說:「我的國家是這塊土地,她不屬於也不同於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跟國民黨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國民黨認為『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台灣』,而我們卻相信『沒有台灣就沒有中華民國』。簡單說,他們膜拜的是『政權與統治者』,而我們信仰的是『土地與人民』。」輕輕鬆鬆,就把馬英九推到「各位鄉親」的斷頭台上。
蔡又說:「2011年,民進黨的另一使命,就是要提出一個有別於目前國民黨的新經濟思維,來抵擋貧富差距的趨勢繼續在社會裡惡化。當國民黨自滿於一時GDP成長的數字裡,我們要走進人民的生活中,實際關心他們的就業與收入。……。民進黨要感受人民的感受,要為那些沒有經濟資本、也沒有社會資本的多數人民,構築一個安心的未來。」於是,馬英九→國民黨→兩岸→財團,就和蔡英文→民進黨→台灣→人民對立起來。這種被綁架起來對立的論述,儘管在2012年大選功敗垂成,但在去年「九合一選舉」證明見效。柯文哲與連勝文的選舉勝負,就是在貧富對立的妝扮下收場。因此,在新年文告裡,馬英九拳拳向永遠不會收容他的「各位鄉親」歸隊輸誠。
但是,兩岸關係是台灣任何領導人都繞不開的關鍵課題。所謂「社會和解」、「朝野合作」云云,其所以不和與不合,主要矛盾出於兩岸問題,並支配著其他次要矛盾。因此,馬英九還是小心翼翼地把「兩岸和平」放在三個層次的最後,強調「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和平紅利,尤其是在經貿方面的利益,應該由全民來分享」。然而,「兩岸和平發展」豈是馬、蔡兩人說了算?這「兩岸」,很大程度上是指太平洋,而不是台海。2006年,陳水扁的元旦文告施放「新憲」、「獨立」、「公投」等煙幕彈來掩護自己拚經濟時,還是美國人出面約束的,與去年反中學運的退場如出一轍。所以,維持現狀式的「兩岸和平」,只能寄望於大洋兩岸的中美兩國從此停滯消長,這是馬蔡兩人的總和也辦不到萬分之一的事。
李光耀在《觀天下》說:「台灣的前途不是根據台灣人民的意願確定的,而是由台灣與中國力量對比的現實,以及美國是否打算進行干預來確定的。」又說:「美國不會為了維護台灣的獨立與中國交戰,這得不償失。」今年馬文告則說推動兩岸關係,最重要的目的是和平:「未來,我們仍將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以促進兩岸關係更進一步的和平發展。」但「三不現狀」的進一步發展只能是「和平統一」或「武力消獨」;沒有「和平獨立」或「和平現狀」的可靠條件。李光耀所以說「台灣與大陸的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正是此理。因此,馬文告的結語說「絕對不讓台灣空轉」,仍是空話。同一天在華府雙橡園古跡搞的升旗典禮,就是無助於他文告三層次問題的空轉事件。
回顧103年前的元旦,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就職宣言聲明:「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基於這種「民惟邦本」的中國政治傳統,他以「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治之統一」、「財政之統一」等,楬櫫其治國理念。另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中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期,宣言中說:「與我友邦益增睦誼,持和平主義,將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因此孫中山的統一論,是統籌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兩個方面說的,可見其氣格局。以後中華民族的奮鬥救國方向,就是對內統一與對外和平,儘管以前也是如此。
反觀馬文告,就像篇和事佬的苦口婆心。彷彿一個在街頭巷尾勸架的小村長,自稱:「所有的不滿應該到我為止,由我承擔。」有人討打,小流氓還不找他解氣嗎?可憐的是,這樣空轉焦點,仍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當然,馬文告反映的正是台北所能面對的問題格局與限制;「兩岸」的事,屬於北京和華府博弈的檔次。作為戰略籌碼的虛子,出的只能是虛招;中華民國領導人的元旦文告,是江河日下了。這使人想起1949年元旦蔣介石的引退文告,將「國家能否轉危為安」、「人民能否轉禍為福」,全賴於「共黨一轉念之間」,反映的正是自身日暮途窮的窘境。
而毛澤東那篇《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文告,開篇就說:「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後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四個月後,就是「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了。30年後的元旦,北京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稱:「今天,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再36年後的元旦,習近平向包括港澳台的全國同胞、海外僑胞、全球朋友祝福致意,並說:「中國人民關注自己國家的前途,也關注世界的前途。……行動展示了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懷。」其格局氣度,是孫中山檔次的,有別於敗選後對「各位鄉親」認罪的懺悔錄。
如果選舉體制只具備取媚政治與平庸政治的產能,那麼馬英九先生2015年元旦文告的歷史意義,就是台灣製造了一張選舉政治的產品文證。◆
社論
中國與世界
國際視窗
兩岸關係與台獨、港獨
台灣政治
歷史與回憶
海峽短評
編後
附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