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材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趙國材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中國和印度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當了幾千年鄰居,是鄰國,又是競爭對手,還存在著貿易競爭,近代雙方不乏爭執摩擦。
這兩個新崛起的經濟體,無論在政治、外交、軍事還是經濟、貿易方面,都表現出明確的競爭姿態。從政治方面看,過去幾年中,中印高層交往頻繁,雙方在政治上的諒解也達到一定深度;從經貿方面看,中國是印度最大交易夥伴國之一;從國家體制等方面看,制度各有不同,分歧常被誇大,以致猜忌加深。
鑒於中印間長期以來存在的不少問題,兩國不能排除彼此間存在的競爭和摩擦,為確認和鞏固兩國和平相處,控制對立衝突,共同發展合作潛能的共識,為將來雙邊關係穩定發展和擴大經貿往來作了重要鋪墊,也直接起到了穩定邊境局勢的實際效果。
在很多領域,中印有共同利益,總體上是互補大於競爭,合作大於摩擦。如果中印兩國關係穩定健康,會對已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的南亞帶來很大益處。從全球層面看,這兩個發展中大國對許多國際事務都有越來越受重視的發言權,包括全球發展、氣候變遷和能源安全等問題,所以中印兩國關係的好壞,在國際範圍也會產生相當大影響,堅固穩定的關係對整個世界都有影響。
中印關係應為建設性的夥伴關係,中印是世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也是新興經濟大國,都有巨大的市場和潛力,雙邊貿易往來和經濟合作確實還有發展潛力,深化經貿關係有助促進雙邊關係的全面穩定,而市場開放的具體細節有待雙方具體部門談判決定,中國也願意啟動中印區域貿易協議談判。
目前中印兩國的貿易額接近700億美元。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前後的不到30億美元,發展到2008年的500多億美元。從2001-2002財政年度的21億美元增長到2012-2013財政年度的678.3億美元。有專家預測很快可達到1,000億美元。
印度對中國的貿易赤字高達400億美元。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一直想改變這種局面。根據印度官方數據,印度2001至2012年對中國貿易逆差,從10.8億美元大幅攀升至407.7億美元。貿易逆差的主因,包括印度在其經濟許多領域一直不願讓中國參與,減少了中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而印度卻急需這種投資。
中國將在印度設立工業園
莫迪總理表示要在任內重振經濟,加強與中國的聯繫,為兩國關係發展注入了強心針。對莫迪領導下的印度,中國企業又開始有了興趣。中國將在印度設立工業園,鼓勵中國公司到印度投資,減緩兩大國間的緊張。
中印兩國希望到2015年實現雙邊貿易額增至1,000億美元,中國將對印度更進一步開放市場,願協助推動更多印度產品進入其市場,印度製造商則應生產更多中國所需產品,深化兩國經貿往來,達到「動態平衡」的目標。兩國都須採取行動縮小貿易不平衡,估計這個過程可能需時五到七年。
65歲的人民黨主席莫迪,1950年出生於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默赫薩納地區一個攤販家庭,在六個孩子中排行第三,小時候在汽車站、火車站擺攤販,娶的童養媳因他是雲遊道士而離去,古吉拉特大學政治系畢業,1985年加入印度人民黨(BJP),曾經在古吉拉特邦擔任10年首席部長,與新加坡資政吳作棟和日相安倍晉三頗有往來。2014年5月,莫迪以壓倒性優勢在大選中獲勝,當選印度總理。競選中,他以「改變」、「創新」、「挺企業」、「促發展」、「現在行動起來和貧窮搏鬥」為號召,善用電子傳媒與年輕人交流,承諾建印度高鐵、水電廠、新城市等,吸取年輕人選票。
美、日積極拉攏印度
前任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在黨內無權威,外交上又特別重視美國,對亞洲國家採取相安無事策略,顯得無作為;比起辛格來,莫迪的南亞、亞洲鄰國外交活動空間顯得要大一些。莫迪在上任頭幾個月的活力外交似乎使中國意識到,在全球迅速演變的地緣戰略環境中,印度並非不能做出選擇,美國、日本、越南爭相拉攏莫迪,增加了印度的戰略空間。
美國干預亞太事務:一方面,不斷擴大軍事演習規模,鞏固第一、第二島鏈的軍事部署,把戰略重心往亞太地區轉移,包括在西太平洋兩萬公里海岸線上遏制中國的海權發展,以軍事干預東海、南海和台海局勢,遂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軍事作為;另一方面,美國宣稱「無意遏制中國」,加緊在中國周邊投棋布子,利用軍事一體化,提升美澳2+2、美日2+2、日澳2+2同盟關係,形成聯合軍事同盟關係;拉攏印度,並建構印度洋防線。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洛克利爾(Samuel Locklear)首倡「印度—亞洲—太平洋」一詞,突出印度洋防線在區域上的重要。默許印度是核武大國,聲稱美國和印度是「21世紀具決定性且不可或缺的夥伴關係」,支持印度成為一個沒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2009年起美國邀請印度參加美日聯合軍演。2011年美國、日本、印度三邊戰略對話。擬將印度、澳大利亞融入美日同盟,企圖糾合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南韓、越南、新加坡、菲律賓對中國進行C型包圍。
新德里和華盛頓共同的戰略目標:維護開放的航道、遏制中國的崛起,打擊恐怖主義。
莫迪與日相安倍晉三關係良好。日本極力爭取在習近平訪問印度之前,莫迪9月初訪問日本。安倍晉三承諾,日本會在未來五年向印度提供336億美元的投資和融資,其中包括高鐵和防務合作,兩國也同意把日本對印度直接投資額將從2013年的20億美元左右翻一番。
2014年9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與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在河內簽署簽防務合作協定,向河內提供一億美元出口信貸,以支持兩國防務和油氣資源開發合作。印度、越南認為南海的航行自由不應受到「阻礙」,呼籲南海爭議各相關方保持克制。這是印度向中國發出的含蓄資訊。莫迪在習近平到訪前訪越未必是事先策劃,卻反映新德里「雙軌並行」新外交策略。
印度將向越南出售超音速巡航導彈
中國在發展與巴基斯坦的戰略關係時亦未因印度的擔憂而有所顧忌,莫迪政府似乎也相信與越南建立合作關係,無需過度考慮北京的想法。印度向越南出售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的談判一直停滯不前,兩國這次簽訂的一億美元出口信貸協議將有助推進相關談判。
目前越南一方面以俄羅斯基洛級潛艇為骨幹建立海上震懾力量以抵抗中國,印度的導彈將可助其一臂之力。另一方面,莫迪與張晉創所簽訂的協議還包括「鞏固」兩國在2013年簽訂的能源合作協定。在原協議中,國營越南石油天然氣公司向國營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提供油氣區塊開採。越南此前與印度合作開發南沙群島的油氣田曾經引起中國的不滿。
莫迪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曾五度訪問中國,中國經濟的成功的確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古吉拉特邦,在莫迪12年的苦心經營下,倣傚廣州,成了全印度唯一不會停電的邦,公路發達、工廠林立,經濟年增長一成。
莫迪奪得印度大選勝利,北京當時有人認為是中印關係好轉的開始,把莫迪說成「印度的尼克森」,他可能會將中印關係提升到新高度。現在已逐漸有了更實際的評估。
2014年6月,北京外長王毅前往新德里傳達資訊說,印度與中國是「天然的合作夥伴」。7月在巴西舉行的金磚五國峰會上,習近平主席與莫迪舉行了會晤,兩人關係發展得不錯,都強調有需要加強雙邊關係。
在與北京的交往中,莫迪要借助與美國、日本、越南交往做為支撐,傾盡一切努力吸引中國到印度投資。他希望習近平在訪問印度期間承諾對印度的投資額能超過日本,莫迪要在中日之間取得平衡,為印度獲取最大利益。
莫迪曾訪問過台灣,欲以印度卓越的電腦軟體科技,結合台灣的電腦硬體,利用中國大陸對印度的投資,創造印度的品牌。
習近平伉儷2014年9月17日首次訪問印度,由100多位中國商界人士陪同,展開三天的國事訪問。這趟印度之行意義重大,重點是改善雙邊經貿關係。
習近平飛抵印度前夕,莫迪說「如果讓我形容印中關係潛力的話,我會說中印將從三寸金蓮的『吋』(inch)龍騰至『哩』(miles)」。他還說:「印度和中國之間獨特的化學反應可以譜寫歷史,並為整個人類創造更好明天」。
習近平刻意從莫迪古吉拉特邦開始其印度之行的第一站。莫迪親在家鄉迎接,在薩巴馬蒂河岸設傳統晚宴款待貴賓。
鑒於美國將戰略中心東移,為確保新德里不會迅速靠攏,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出現反中國聯盟,習近平到訪肯定會增進雙方的政治互信。習近平承諾中國將向印度的鐵路、製造業和基本建設等領域投資高達千億美元。
海上和陸上的新「絲綢之路」
印度是國際市場上的武器進口大國。印度政府面對鄰國,特別是中國軍備近年來的高速現代化,近年也決定針對武器升級換代投資1,000億美元。印度政府在鉅資購買國外先進武器系統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技術引進增強印度國防工業的自立。
中印在印度洋海軍活動方面互相猜疑,新德里認為北京是其地區的主要競爭對手。近年來,中國海軍在印度洋軍力不斷增長,對印度構成挑戰。中國貸款在巴基斯坦修建瓜達爾深水港,在斯里蘭卡建造漢班托特港,在孟加拉建造集裝箱碼頭,在緬甸投資開發港口,興建加油設施等,都被誤認為「珍珠項煉」戰略的一部分,目的在包抄印度,制衡其在地區的影響力,對印度的軍事和經濟形成直接威脅。
中國高層重視和印度的外交關係,長期以來,北京一直希望擴大在印度洋的基地,以保護其能源供應線和在非洲的投資。中國投資印度的港口,鐵路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的可能性,對印度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國和印度的國家戰略是經濟發展。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印度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兩國都關注經濟發展,都要和平與穩定。
訪問新德里時,習近平呼籲印度攜手共建海上和陸上的新「絲綢之路」,但新德里擔心北京真正目的是在印度洋稱霸,建立基地網路。
挑戰是巨大的,中國的崛起之夢會給印度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印度也有自己的大國夢、受到金磚、石油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邀請,但莫迪對這個計畫模稜兩可,還沒有拿定主意。
印度人對中國的心情似乎充滿矛盾:一邊擁抱中國,一邊又懼怕中國。北京把莫迪視為一位能做實事的強勢領袖。
莫迪與習近平相似,是強勢民族主義領袖,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立場強硬,但是在經濟問題上願意合作。
北京和新德里都出現強勢政治領袖,其帶來的機會也是巨大的。莫迪和習近平都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們能否真正抓住機會做出一些成績,仍有待觀察。◆
社論
中國與世界
國際視窗
兩岸關係與台獨、港獨
台灣政治
歷史與回憶
海峽短評
編後
附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