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關係破冰 恐言之尚早

李明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南北韓所在的朝鮮半島,一直以來即世界的火藥庫,即使是冷戰在世界許多角落結束後的今天,戰爭陰霾還是未曾從朝鮮半島上真正離開過。如果冷戰的結束,是以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的統一來算,那麼東西德統一昭告世人的,是一個富庶的、自由的、開放的西德統一了東德,東德人民願意接受一個長期以來被宣傳是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的走狗」所統一,這種和北韓領導人意志完全相反的「倒錯」場景,怎能讓北韓接受、如何又能使之釋懷?

如果冷戰的結束,是以1991年12月27日蘇聯的瓦解,徹底消除了美蘇之間將近半世紀的對立鬥爭,並且讓過去不可一世、領導世界革命的堅強堡壘蘇聯共產黨交出了政權,美國成為當時世界唯一超級強權,對平壤來說,更是如何忍受、面對蘇聯老大哥一夕崩解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北韓長期接受莫斯科和中共接濟支持的難兄難弟,在東歐、蘇聯非共化民主化劇變的當下,又將如何保證平壤自己的堡壘不被突破崩潰?

處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北韓當局的感受是極度危疑震撼、惶惶不可終日的。加以全斗煥時期南韓全力推動與諸多共黨國家增進關係的「北方政策」收到效果,南韓外交形勢一片大好,對平壤來說更是雪上加霜。1990年6月南韓蘇聯建交、1992年8月南韓中共建交,北韓針對前蘇聯與中共的不信任達到了頂點。北韓與西方世界外交局面推展無門,南韓對東歐、中共外交連下數城,北韓金日成仍然在世,但已心力交瘁,直至1994年7月8日過世。

金正日政權接任時北韓遭遇多年罕見的水、旱災,導致極其嚴重的糧食難、能源難、資金難以及老百姓生計難等多重試煉,北韓政權幾乎無以為繼,但金正日仍能利用美國急於要求北韓停止進行核武研發的熱望,和柯林頓總統簽訂1994年10月的美國、北韓日內瓦協議。金正日在協議中為北韓爭取到喘息機會,包括美國同意在北韓停止研發核武的情況下,美國每年提供北韓最多達50萬噸原油,以彌補北韓核電廠停止營運的損失;其次,美國應允在2003年以前,藉由由各方組成的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興建三座新式輕水式核子反應爐運行的新型核電廠;以及美國最終和北韓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美國的保證後來並未完全實踐,蓋由於共和黨控制的國會不答應給柯林頓的北韓政策背書。北韓期望落空,後來小布希執政,美國北韓關係更無以挽回。

金正日的核武研發可謂北韓政權對這不可測的世界的正常反應,從平壤來說或許更是極其必要的。2001年9月11日爆發的911事件後,美國更將北韓與伊朗、伊拉克等國並列為「邪惡帝國」。「邪惡帝國」稱號的出現,說明小布希任內的美國、北韓關係絕無好轉機會,2002年金正日乃對美國特使凱利(James Kelly)承認北韓過去數年從未間斷過核武研發,此說震驚了世界。不過,也讓世人見識到北韓翻雲覆雨的伎倆和讓人無法信任的本質。2003年開始的六方會談收效極其有限,直至2006年第六回合因北韓宣稱試爆第一顆核武裝置而破局,迄今仍無法重啟這項談判。

六方會談失敗,美國與北韓、南韓與北韓脆弱的互信盡失,不過也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下,北韓悶著頭繼續瞞著世界積極發展核武,又連續兩次爆破了第二枚(2009年6月)、第三枚(2013年2月)核子裝置。聯合國雖然對北韓各次核子試爆祭出經濟制裁,但不疼不癢,收效甚微。當時的南北韓關係也由於李明博執政的過於親美,棒打北韓毫不手軟,南北韓關係嚴重倒退,最終衍生2010年3月南韓天安艦疑似被北韓魚雷擊沉,以及當年11月南韓延坪島再遭北韓炮擊事件,雙方惡化的關係僵持至今。

金正日2011年12月猝死,金正恩繼承大位。曾有相當一段時間,包括南韓和美國的觀察家對金正恩的執政能力並不看好,原因之一是他「太過年輕、少不更事」。不料正是如此,他選在樸槿惠就職前幾天進行第三次核子裝置試爆。更接連更換多位其父信任的高官將領,在2013年處決其姑丈張成澤,震驚全世界。「深沉、殘酷」,成為國際觀察家進一步描繪金正恩的形容詞,不過金正恩確實能以自己任命的官員,控制著北韓這樣的封閉國度,甚至有時主動積極與南韓交手。

2013年9月南韓舉行仁川亞運,北韓派出體育代表團參賽,就在亞運結束前不久,北韓突然派出高官數人直赴首爾,與南韓統一部負責官員、甚至國務總理進行會談,引發各界好奇,是否兩韓關係即將解凍。結果似乎並未如外界預期,但南北韓已有初步接觸,雙方未把話說死,似為未來進一步接觸提供想像空間。

2015年1月1日,金正恩發表其父逝世三年後首次新年演說,表示願和樸槿惠對話,還說若南韓要加深關係,他「找不到理由不這麼做」。對金正恩主動釋出善意,南韓官方當天下午做出回應,稱北韓的舉動「有重大的意義」,不過南韓方面強調的是,若北韓真想改變兩韓關係,「就必須盡快接受對話的建議」。

1月12日,樸槿惠總統在青瓦台舉行新年記者會時表示,願意無條件與北韓領袖金正恩會面,回應金正恩在元旦稱兩韓應舉行高峰會的訴求。她說,雖然解決北韓核武議題十分重要,但不應將其設定為兩韓峰會的先決條件。樸槿惠說對和金正恩見面安排保持開放態度。

樸槿惠強調,北韓應改變猶豫不決的態度,積極回應南韓的對話建議。她說希望南北韓展開對話,並表示最好在今年農曆春節(2月19日)前讓離散家族團圓。另外,她也希望就提高北韓居民生活水準等問題進行討論,打開「統一之門」。考量從2010年3月天安艦遭擊沉後南韓對北韓採取的「5.24政策」(亦即除開城工業園區之外,全面中斷南北韓貿易交流的對北韓制裁措施)仍然有效,樸槿惠表示,只有南北韓舉行對話,就此問題進行討論,才能找到合適解決方案。

1月15日,樸槿惠進一步聽取統一部、外交部、國防部、國家報勳處等有關「統一準備」主題的工作會報後,強調目前首要任務「要為北韓回應對話提議創造條件」。樸槿惠說,為推動南北韓進行實質性對話,首先要解決南北韓高齡離散家屬團聚問題,這是對基本人權的保障,希望有關部門早日提出解決方案。此外,北韓當局也必須解決北韓核武議題,南韓也應在國際社會幫助下,敦促北韓堅決放棄核武。樸槿惠這些話當然是說給南韓官員聽的,但也是說給平壤聽的,只是平壤當局在短期內、至少是金正恩的辭典裡,應找不到「保障基本人權」以及「放棄核武」等字句。

「釋放善意」,金正恩今年元旦起了個頭兒,大概沒料到樸槿惠這麼快就「打蛇隨棍上」。樸槿惠的態度顯然更加積極、手腕更加考究、身段更加柔軟,展現了國際的視野,從容不迫,有「恃以待之」的氣勢,這些動作和說法,應是平壤意料之外。

樸槿惠主張兩韓峰會「不應設定先決條件」,這就是「先佔了個理字」;再者,她又說,對和金正恩見面安排「保持開放態度」,又是「先聲奪人」,但又不過於霸氣;考量到「高齡的離散家庭團聚」,「北韓不應猶豫,應盡快協助他們和親人團聚」,這更是人道主義精神的宣告,足以立於不敗之地。南韓已經站住有利的國際宣傳地位,球在北韓那邊,只等待北韓回應了。最後,樸槿惠提到「提高北韓居民生活水準等問題」也可列為討論議題,此舉充分說明樸槿惠的自信與大器,此舉讓北韓無法拒絕,但也無法接受。

金正恩與樸槿惠可能都是藉著向國際發聲,也向對方民開展宣傳,原本無可厚非。與金正恩相比,樸槿惠並無核武器作後盾,但卻充滿熱情和自信、積極、主動;相反地,金正恩對樸槿惠的提議,一時恐無力更無法接受。金正恩是不會給外界檢視北韓政策是否前後一致,墨沈未干反覆無常是北韓的當家本領——兩韓領導人言語交鋒,外界應當給雙方一些時間,才知曉誰是真把他們說的話當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