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眼中的海灣戰爭

Alexander Lang作 蔣欽堯譯


當看到在科威特城的美國記者招展勝利的標幟,出現在流動的攝影機鏡頭中,我關上了電視。

連續幾周來已經有太多的「乾淨」報導,沒有什麼真實的消息,就只有一些「我們不會失敗」的口號,跟叫人摸不著邊的軍事用語。而就在兩分鐘前,布希總統已經下令在海灣停戰。

他在橢圓形辦公室微笑地對世界說,「戰爭過去了。」戰爭是過去了,然而勝利的美國士兵在坦克上擺動國旗揮舞槍枝的畫面,卻還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感謝主,這終於完結了」,這是我最先的反應。但信不信由你,儘管這種對敵人的仇恨已經結束,我也不覺得快樂。我只覺得悲痛,為那些六周來在不容喘息的轟炸和快速攻擊中的受難者悲痛。我憤怒地思索,到底兩邊的士兵是為了什麼而丟掉性命?

我仍然不相信,這場戰爭曾是為解放科威特而戰。捫心自問,在8月2號以前,有誰曾經在地圖上瞄過這個沙漠小國。  

大部份的日耳曼人(包括我在內)都不認為有打這場仗的必要。他們認為美國總統並不曾為和平多盡心力。想想看,難道伊拉克在聯合國的強硬經濟封鎖和政治高壓下,真的不會撤出科威特嗎?

為了輸出武器給伊拉克,美國的媒體批評日耳曼(German)--我的祖國。也因為日耳曼拒絕加入海灣的聯軍,惹起許多美國人的反感。

的確,日耳曼真的輸出武器和敏感的軍事科技到伊拉克。伊拉克也得到來自日耳曼政府合法批准和透過「秘密管道」的日耳曼製裝備。而這當中的不幸是,德意志國(Deutschland)到今天居然還能生產出高性能的致命武器。

我確實同意美國大眾和傳播媒體,我同意那種最不負責任的行為就是提供軍需品給好戰的梟雄。

但是日耳曼也同時付出大筆金錢給美國和它的軍事同盟。錢跟武器送入了以色列,錢跟武器送到了聯軍。日耳曼是出了錢和武器去贊助這場反沙丹(Saddam Hussein)的「聖戰」。

兩個星期前,我讀到一篇《洛山磯時報》的社論,我認為這篇文章欠缺對日耳曼政治文化的瞭解,也不知道這個國家為什麼不參戰的理由。這個作者聲言:「日耳曼人已經讓一種很奇怪的恐懼病給纏上身--這種令人動彈不得的恐懼讓日耳曼人失去了理智。」

和這正好相反,我認為日耳曼是在清楚而理性的思惟下,才決定不派兵出戰。我覺得非常欣慰,因為我的政府行動謹慎,而且讓我們的士兵遠離這場殺戮之戰。

首先就憲法來說,日耳曼政府已經被限制不能派兵到北大西公洋公約國外的地區。其次,日耳曼人也不願意為了經濟和政治強權的動機而白白地作戰捐軀。

坦白說,我甚至認為日耳曼人不應該捐錢給這種戰爭。美國和它的盟國是在為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出兵。但那不是德國人的利益。在布希敲戰鼓的時候,所謂的「解放科威特」只是他的幌子。

我相信引導美國發動戰爭的動機除了對廉價石油的需求外,還有總統個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美夢,他夢想讓美國成為這個世界的捍衛天使。

在我看來,這個總統的目標是要控制整個中東,好讓這裡的國家乖乖交出石油。

政論家一直都在抨擊美國外交的雙重標準,就現在來看,他們是對的。每一次只要美國的利益受到不友善國家的威脅,美國政府就會迫不及待施展政治和經濟壓力,甚至使用軍事武力。但對它自己所認可的友善國家卻不會耍弄這種伎倆。

也因此,美國就不曾對南非國內的種族隔離政策發表過正義的指控。同樣地,美國也不曾因為巴勒斯坦的政治糾紛而處罰過以色列。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1980年伊拉克侵略伊朗(被歸類為反美國家)時,美國的政治家們並不認為這種侵略是對伊朗自由的侵犯。

在日耳曼確實興起了大規模的反戰示威,但這絕不是美國媒體所報導的那回事;在日耳曼並沒有爆發廣大的抗議,去反對那些住在日耳曼的美國大兵和他們的家眷。

反對這場戰爭的日耳曼人並不想同美國人民起衝突。大部份的日耳曼人還是把「美國大哥」當作親密的朋友。只不過日耳曼人認為美國朋友現在有了麻煩,因為他們有了一位不肯「為和平再多跨一步」的總統。

(本文譯自加州大學長堤分校1991年3月6號學生報Daily Forty- Iviner、作者為德國交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