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外經濟開放包括兩個方面,即中國對世界各國的經濟關係和中國內部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關係。就後者來說指的是各個地區之間應打破彼此封鎖的局面,擴大交流,加強合作。中國大陸與台灣、香港之間的經濟關係不屬於前者,而與後者又有所區別,它具有自己的特點。加強大陸、台灣、香港之間的經濟合作,並逐步實現經濟聯合,是這三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經濟區域化的要求。
順應世界經濟區域化的時代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各國之間經濟聯繫愈加密切,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作為加速這一趨勢的一項重要步驟,世界經濟區域化應運而生。
世界經濟區域化是生產國際化和地區分工協作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戰後國際關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和戰前帝國主義列強分割的「勢力範圍」式的多邊經濟關係不同,這種區域性的組織是由主權國家按照平等自願原則結成的多邊機構。它有利於在經濟發展中,打破國界,消除障礙,互助互利,共同發展,聯合對外。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經過多次磋商,終於達成協定,預定在1992年,將共同體的12個仍然分隔的各國市場聯成一體,組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商品、勞務、資本和人員可以在其中自由流動,自由競爭,藉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從而增強整個西歐在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地位。又如美國和加拿大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樣是為了適應兩國經濟貿易發展的要求。過去美在加的投資長期受到加方限制,協定生效後,加將給美國的投資以更大自由,擴大美在加的經營規模;美國也將提供條件擴大加在美的商品市場。日本所以極力主張建立以它為主體的太平洋共同體,也是為了抵抗來自歐美的競爭壓力,確保自己的出口市場。
世界經濟區域化通常採取兩種形式,一是多邊的區域經濟聯合,如歐共體、經互會、比荷盧經濟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阿拉伯共同市場等都屬於這種形式。一是雙邊的區域經濟聯合,如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美以自由貿易協定、澳新自由貿易協定等。在這各種不同的形式中,有的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聯合,有的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合,有的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聯合,也有的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聯合,或社會主國家之間的聯合。當前,這種經濟區域化有逐步擴大的趨勢。美在與加建立自由貿易協定之後,還想和日本達成類似協定。雷根在位時甚至提出要在整個西半球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設想。日本提出的太平洋共同體,是想建立一個包括亞洲四小龍和東盟各國組成的「東亞經濟圈」。據估計,如果上述構想都成為現實,佔整個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大部分的國家和地區,都將加入這種或那種形式的區域經濟組織。
可見,中國大陸與台灣、香港之間經濟合作與聯合問題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現象,而是順應世界經濟區域化發展的時代潮流,有其客觀的現實基礎。但它又具有不同於其他區域經濟聯合的特點:一是這種經濟聯合不是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而是發生在一個國家範圍內的不同地區之間,雖然參加經濟聯合的台灣和香港目前還沒有和大陸實現統一,但畢竟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事情,何況1997年我們將收回對香港的主權,而台灣和大陸遲早也要統一;二是這種經濟聯合不是發生在同一社會制度之間,而是發生在不同社會制度之間,就是說台灣和香港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大陸實行的是社會主義,這種狀況就是在實現統一之後也不會改變;三是當前這種經濟聯合屬於民間性質,它不是由官方出面進行協商以至達成什麼協定,而主要是由各個社會經濟團體,各個企業集團和個人來溝通和協商相互經濟貿易關係。這種狀況只有在收回香港主權及台灣和大陸實現統一以後才發生變化。這些特點對於大陸、台、港之間的經濟聯合,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如果只看到它和其他經濟區域組織共性的一面,而看不到其特點,會使我們的認識陷於片面性,不利於工作。
本來,經濟聯合是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它不僅是不同部門之間、地區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聯合,而且是不同所有制之間的聯合。如今把經濟聯合範圍加以擴大,逐步實現大陸、台灣、香港三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聯合,是順理成章、合乎規律。不同的是,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香港我們還沒有收回其主權,海峽兩岸還沒有實現統一,所以客觀上存在著情況不同的三個地區。即使將來「收回」和「統一」了,香港和台灣將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主權,它們和大陸之間的經濟關係,仍然不同於大陸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關係。這些特點在研討三個地區經濟聯合問題時,是不能不予以考慮的。
經濟互補性是經濟合作與聯合的基礎
大陸、台灣、香港之間的經濟合作與聯合,從根本上說,是立足於它們相互之間的經濟互補性,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以達到共同增強經濟實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目的。經濟互補性是經濟聯合的共同基礎。
台灣經濟起飛到現在,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並積累了一些有益經驗。另一方面,正如台灣許多人士所指出,台灣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困難,自然資源尤其能源缺乏;島內市場狹小,對外依附性很大,經常受到來自外國的壓力;外匯儲備過多,投資意願低,人們因政治前途茫然而對經濟發展前景缺乏信心;勞動力緊張,工資上漲,成本提高,土地價格扶搖直上,勞動密集型企業失去原有優越性。
香港經濟發展的背景和台灣有所不同,但近30年來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今香港已發展成為國際上重要的工商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旅遊中心。但香港經濟也存在著問題。除資源短缺、勞動力緊張外,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工業基礎薄弱。本來外向型工業是香港的經濟支柱,可是80年代以來,由於房地產業畸形繁榮,金融和服務業過份膨脹,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工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正在喪失,出口受到諸多限制。
大陸經濟在走過長期曲折的道路之後,11年來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都有較大的增強和提高。同時也有不少困難,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建設所需資金仍將缺乏。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資源尚未充分開發利用,廣闊的市場有待進一步開拓,落後的經濟管理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發展對外經濟貿易缺乏經驗,對國際市場動態、世界經濟資訊、對外銷售渠道等都較少瞭解。當前一個重要問題,是要集中力量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升級換代,促進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任務的順利實現。
總之,大陸、台灣、香港在經濟、技術、市場等方面,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發揮聯合這一新的生產力的優勢,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以適應生產高度社會化的需要,使這三個地區的經濟形成一個強大的力量,在世界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這是實現大陸與台港經濟合作和聯合的根本意義所在。正如香港一家公司的一項研究報告所指出:中國大陸的勞力、原料和市場,台灣的資本、技術及經管銷售能力,加上香港的金融、通訊及貿易服務,將使大陸台港形成一個實力雄厚的「大中國社會」。
地價只有台灣的0.5%
當前,大陸、台灣和香港之間經濟合作和聯合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台灣和香港的工商業者紛紛到大陸來投資,其中尤以台商興起的大陸投資熱,為人們所重視。這裡,我們僅就此進一步說明大陸與台灣、香港之間的經濟互補性。所謂經濟的互補性,實質是利益的互補性,即經濟合作與聯合對彼此都有利。現在要著重研究的是,台商為什麼要到大陸來投資。有人說,大家都是炎黃子孫,同祖同宗,台商當然願意到大陸來。這話言之有理。廣大台商具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歷來關心和支持祖國大陸的建設,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克服重重困難,積極投資於大陸的各項建設事業,受到人們的讚揚。但在能否獲利這個問題上,他們作為投資者是不能置之度外的。如果大陸缺乏必要的投資環境,不能為台胞投資者提供較為優惠的條件,缺乏吸引力,他們是不會輕易來投資的,就是來了,也難於持久。
那麼,大陸對台灣投資者究竟有什麼吸引力呢?
首先,大陸可以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勞動費用又比較便宜,而且在大陸沿海地區,勞動力素質比較低。據估計,台灣工廠使用大陸勞動力,比起島內可以降低成本20%以上。據調查,廈門的勞動工資水平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有十五分之一。
其次,大陸的自然資源,如按人均計算,並不見得很多。事實上,大陸有的原材料供應也是緊張的。但儘管如此,大陸的自然資源和其他工業原料,如從滿足台商投資企業的需要來說,一般還是有保證的。即使有困難大陸方面也會設法解決。台灣資源缺乏,台商到大陸設廠生產,則可就地取材,獲得廉價的原材料。
第三,大陸地域廣袤,可供開發的土地較多。在過去舊體制下,土地往往被無償徵用,造成極大浪費。現在,法律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有償轉讓。至於土地價格,較之其他國家和地區是十分便宜的。就深圳特區來說,近年每年每平方米收費標準為:工業用地5-55元;商業用地四9-100元;商品住宅用地21-42元;旅遊建築用地42-72元。據瞭解,大陸的地價一般相當於台灣的0.5%。大陸政府鼓勵台灣投資者,到大陸從事土地成片開發經營,並為此提供諸多方便。
第四,有著十一億六千萬人口的大陸市場,對台灣投資者是有吸引力的。許多台灣中小企業往往帶著定單和原材料到大陸來投資,利用大陸勞動力,經過加工增值後外銷。有些台灣企業包括一批大企業,則要求內銷部分產品。從全局看,大陸鼓勵台灣投資者舉辦產品出口企業,解決外匯平衡問題。但是,為了提高台商投資及轉移技術的積極性,在一定條件下,適當讓出部分大陸市場是必要的。
90%的台商經營情況良好
第五,台商到大陸投資,初期大多屬於簡單裝配加工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近年已開始向電腦軟體、數控機床等高科技產業發展。在台灣從業者投資意願本來就低,對高科技的投資意願更低。對比之下,大陸則是台灣高科技投資較為理想的場所。由於「四化」建設的需要,大陸已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高科技人才,興建了大批生產高科技產品的企業,這些都為台灣的高科技投資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第六,台灣地狹人稠,民眾環保意識強,污染性企業遭到所在地居民強烈反對,這是很自然的,也是正當的要求(這裡不包括,有人藉口「環保」大作文章,向企業敲榨勒索,而台灣當局對此無能為力,企業只好自找出路)。從整個社會利益著想,台灣企業家不能不重視環保這個重大問題。到大陸投資的台灣企業,同樣要考慮並研究解決這個問題。問題是,在大陸投資,治理環境,解決污染所需費用,遠比台灣低。而且,對於台商的正當權益,大陸政府有責任也有能力予以保護,這對台商來說,無疑也是一個吸引力。
第七,台灣投資者十分關心大陸政局和社會是否穩定,這是可以理解的。沒有一個穩定的政局和社會,別的條件再好,投資仍然是沒有保證的。穩定的對立面是動亂。過去大陸動亂之所以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但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所必然造成的。相反,社會主義要求穩定。只有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建設才得以順利進行。這是大陸人民在付出了沉重代價之後得出的深刻結論。當前大陸政治經濟是穩定的。有的台商擔心,大陸社會主義制度會不會像某些國家那樣,發生「旋風船」的急劇變化。筆者可以肯定地說,不會。各國國情不同,特別是大陸民心思定,厭惡動亂,這是防止「急劇變化」的根本保證。台商大可不必為此憂心忡忡。在總的穩定的前提下,大陸的社會治安又是如何?最近一位投資大陸已多年的台商談了這樣的看法:大陸治安不是沒有問題,搶劫之類案件時有發生,但至少大陸沒有台灣那種無惡不作的黑社會組織。這位台商以切身體會認為,大陸投資有安全感,而這正是台灣所缺少的。
據有關資料表明,在大陸投資的台商90%以上經營情況良好,都能盈利,並且許多人在盈利之後,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延長經營年限。
台商回大陸投資,有利於大陸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台灣擺脫經濟困境。只看到前者,看不到後者,或者相反,都是片面的。
上述關於大陸的投資環境,對於香港的工商業者同樣是有吸引力的。台灣和香港到大陸投資,是三者經濟合作與聯合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彼此經濟互補性的重要方面,值得重視。
經濟合作與聯合的重大意義
21世紀將是太平洋的世紀,亞太地區是當今世界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地區。預計這個地區的經濟在90年代將會繼續增長。據估計,單是東亞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就將上升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接近美國,從而為太平洋世紀的出現奠定基礎。一向稱霸於世的美國,正面臨著經濟困難,經濟實力相對削弱,現已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日益興起的日本在亞太地區和美國的經濟競爭將不斷加劇。對美國來說,日本的經濟威脅要比蘇聯的軍事威脅更為嚴重。亞太各國和地區在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強的同時,它們之間的競爭也將增強。
面對國際競爭的加劇和經濟區域化的趨勢,亞太地區的區域合作問題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日本有排除中國的「東亞經濟圈」設想和不排除中國的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美國則提出以美、日為主體聯合太平洋國家組成太平洋自由貿易區的計劃。澳大利亞倡議的十二國部長級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已經存在九年。這些不同形式的區域合作今後將在亞太地區進一步加強,並將顯示其生命力。
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是各自為戰,各行其事,或分別參加各有關區域性合作呢,還是聯合起來,加強合作,互助互利,以嶄新的姿態,投身於經濟區域化的行列?台灣和香港雖然在經濟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他們都共同遇到一個問題即對外依附性太大,國際上每有風吹草動,這兩個地區都會程度不同地發生震盪。大陸儘管在經濟上還有困難,但在國際經濟活動領域迴旋餘地較大,不容易受制於人。所以,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如能形成一個新的經濟聯合組織。無疑將有利於應付來自外部的壓力和挑戰。促進亞太地區的均衡和穩定。為整個亞太地區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其次,大陸、台灣、香港之間的經濟合作與聯合所以有能力和其他國家及其經濟合作組織抗衡,在於這種經濟合作與聯合有利於各個成員在經濟上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增強實力。其實,雖然今天大陸和台灣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經濟聯合組織。但就有關各方已經建立的經濟合作關係來看,所取得的成績是十分顯著的。
拿香港來說,它和中國內地的經濟關係由來已久,可說是唇齒相依,「共存共榮」。香港的繁榮,需要內地的經濟發展作後盾。十年多來,香港勞動密集企業紛紛遷到廣東珠江三角洲進行生產或來料加工。據不完全統計,大陸華南地區,每天有兩百多萬人為香港廠商服務,由此可見香港製造業對內地的依賴程度。加上內地勞動費用低,使香港產品降低了成本,加強了出口競爭力。此外,內地還向香港廉價供水、供應副食品和日用品,對於保證香港居民生活、平抑香港物價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內地的現代化建設,也得到了香港的有力支持,無論是引進資金和管理經驗,還是提供國際市場資訊和銷售渠道,香港都發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毗鄰香港的深圳特區,在短短的十年間,所以能從一個只有二、三萬人口的貧困落後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擁有一百萬人口的現代化中等城市,一個重要原因,是發展了和香港的經濟合作關係。深圳特區建設所引進的外資,主要來自香港。而深圳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了香港的繁榮。香港不僅和內地有著密切的經濟合作關係,而且和台灣也有較長期的經貿關係。特別是在溝通兩岸經濟關係方面,香港更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香港和內地(目前主要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合作關係,儘管目前還是低層次的,初步的,但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兩個地區的經濟實際上已經開始聯合起來,逐漸走向一體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化合作新格局。香港成為內地難以分割的貿易夥伴,內地成為支撐香港繁榮的經濟後援地。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主權後,這種經濟關係將會越來越密切,並向更深層次發展。這是可以預料到的。
令人關注的是,台灣和大陸的經貿合作關係。海峽兩岸的經貿關係,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海上漁船交易和少量轉口貿易得到迅速擴大的轉口貿易;從以台灣自大陸轉進口為主到以台灣向大陸轉出口為主;從間接的轉口貿易到直接通商(目前雖「不合法」但實際上早已開始了);從轉口貿易到台灣對大陸的間接投資(其實,「不合法」的直接投資也早已開始了);由單向交流發展為有限的雙向交流。
兩岸人民還缺乏相互瞭解
就台灣對大陸的投資情況看,同樣也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投資總額看,從1979年到1987年投資總額僅一億美元。1988年便達到三億美元。到1989年年底累計協定投資金額已超過十億美元。從單項投資數額看,初期每家投資金額從80萬美元到幾百萬美元不等,現平均單項投資在一百億美元左右,屬中等規模,近年來大企業也已躍躍欲試,有的已經動起來了。
拿兩岸間接貿易額與台灣和美國貿易額相比,拿台灣對大陸的投資額與台灣外匯存底及社會游資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微不足道。這既反映了兩岸社會制度的歧異和政治觀點的不同,也反映了兩岸人民之間還存在著某種隔閡,缺乏相互瞭解。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兩岸的經貿關係始終沒有完全中斷過,而且十年多來有了迅速發展,這不僅說明兩岸人民之間的交往和瞭解在逐步地擴大和加深,而且說明兩岸當局都程度不同地採取了順應歷史潮流的包括政治經濟在內的一些重要政策。
萬事開頭難。大陸、台灣和香港相互之間的經濟合作關係,儘管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應當看到,這方面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即都朝著有利於各自經濟的方向發展。有了這樣一個基礎,再經過彼此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個關係較為密切的經濟聯合組織當是可行的。
再次,由大陸、台灣、香港三方形成的經濟合作與聯合,講的是經濟問題,不涉及政治,但誰也不能否認它的政治意義,即有利於促進兩岸的統一。經濟是基礎,經濟關係是一切關係的根本。經濟交往密切了,經濟合作加強了,特別是通過聯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大家有了共同的切身利害關係,必然有利於促進政治上的統一。這時,如果仍堅持分裂,破壞聯合,既不得人心,也難乎其難了。有的台灣人士說,開放到大陸來探親,固然有助於抑制「台獨」活動,但不利於兩岸統一。前一句說對了,後一句則大謬矣。所謂「不利」可能是指,親眼看到了兩岸在經濟和生活水平上的差異,認為,今日的大陸相當於二十多年前的台灣(對此下面要作分析),現在姑且承認這是事實,問題是,僅僅經過了二十多年台灣經濟就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什麼再經過若干年大陸經濟就不會在現有基礎上發生更大變化呢?大陸和台港的經濟合作與聯合,由於能加速這一變化進程,所以它不是不利而是有利於促進兩岸的統一。
關於建立大陸、台灣和香港經濟聯合的幾點設想
大陸與台灣、香港之間經濟合作與聯合問題的提出,為時不久,討論有待深入。有關經濟合作與聯合的方案,紛呈紜現,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在它們之間逐步建立起一個「中國經濟聯合體」。對此,目前還很難說得具體。不過,就已有的實踐和已經達到的認識,似可提出如下一些設想。
一、顧名思義,中國經濟聯合體是基於有關各方共同經濟利益而形成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而不是什麼政治性聯盟,更不要求聯合體內各個成員改變各自政治經濟制度。在這個前提下,本著平等互利原則,通過協商建立和發展某種經濟合作關係。
二、任何區域經濟聯合,總是包括對內對外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經互會如此,歐共體亦如此。設想中的中國經濟聯合體也不例外。不過中國經濟聯合體應有自己的特點。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大陸、台灣和香港各自長期形成的對外經濟貿易關係,分別參與一定的國際分工和合作,這種狀況就是在中國經濟聯合體建立起來以後仍應予以保持和發展。但是這並不排斥在必要時,在自願的基礎上,三個地區通力合作,協調一致,共同對外,應付來自其他國家和經濟共同體的壓力。如就台灣和美國的關係來說,近年美國對台灣不斷施加壓力,要台灣取消貿易保護措施和外匯管制,開放市場,並且迫使台幣升值,這必然使出口美國的台灣經濟遭受打擊。如果再考慮到台灣因進口靠日本所受日本方面施加的壓力,那麼,台灣經濟可謂陷入兩面攻擊而不能自拔。為擺脫這種困境,緩解對外矛盾,加強與大陸經濟合作,並進一步實現經濟聯合當是上策。國外有人公開提出,希望中國對日本應有所制約。但這僅僅依靠中國大陸力量是難以奏效的。如果能把大陸、台灣、香港的經濟力量聯合起來,則可與之抗衡。
三、區域經濟聯合更為重要的方面,是聯合體內部有關各方如何協調步驟,做到互助互利。如市場問題,這是各種經濟聯合組織都要妥善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歐共體和美加協定都致力於建立一個共同市場或統一市場。中國經濟聯合體情況不同,不能照辦。但是,在稅收等方面,放寬某些限制,則是可能做到的。當前,大陸和香港、香港和台灣之間早就建立了直接貿易和投資關係,而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問題主要是大陸和台灣之間只能實現間接貿易,而不能直接通商,這是極不正常的,應當盡快改變。對此,台灣一家報紙是這樣評論的:既然大前提是可以到大陸做生意,已經不算「資匪」,而直接當然比間接快捷,而且可以避免中間剝削,雙方都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這難道不是做生意最起碼的概念嗎?
四、在投資方面,彼此提供方便和優惠,這是發展經濟合作的重要一環。大陸自實行對外開放以來,已經吸引了大量外來的投資。其中港澳的居多,台灣方面已經接踵而來。後者因受台灣當局不準直接投資和其他方面限制,投資額為數不大。預計今後隨著情況的變化,投資將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就大陸方面來說,要切實改善投資環境,特別要在改善「軟環境」方面下功夫。一、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要堅持,優惠之類的具體政策要相對穩定;二、要健全法制,有法必依。除中央統一制定的有關經濟法規外,還要建立和健全地方涉台經濟法規體系;三、提高工作效率,糾正不正之風;四、認真貫徹執行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方針,這是當前進一步改善大陸投資環境的關鍵。
成立中國經濟聯合體
五、溝通資訊,提供諮詢。這是經濟聯合體各個成員之間建立經濟聯繫、開展經濟合作的必要條件。1.舉辦有商界人士和專家學者參加的經貿問題研討會,組織有關人士互訪;2.在三個地區輪流舉辦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會,介紹各自經濟建設情況,交流經驗,必要時還可舉辦商品展銷會;3.對於經貿和投資中遇到的有關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服務;4.創辦一種可以在三個地區發行的報紙或刊物,介紹彼此經濟狀況、投資環境、有關經濟法規以及交流經濟資訊等等。
六、為使中國經濟聯合體更好地發揮其應有作用,可考慮成立一個經濟聯合委員會,由大陸、台灣、香港各派出一定數量的代表組成。在現階段,這些代表雖不是官方的,但應具有官方背景,有一定權威性,便於協調關係,開展工作。隨著大陸、台灣、香港之間經貿關係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成立相應的起著協調作用的機構,以適應經貿關係發展的需要。大陸和香港之間的類似機構早已存在。台灣和香港之間的類似機構亦已相繼成立。就大陸和台灣說,已經分別成立了海峽兩岸經貿協調會和海峽兩岸商務協調會。台灣方面還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這些機構只要有利於促進兩岸關係,都會得到大陸的支持。筆者認為,這些已經成立的協調機構,說明在中國經濟聯合體內部成立經濟聯合委員會已具有一定的組織基礎。可以設想,經過有關方面的協商,在這個基礎上把已有這些機構組織起來,加以調整、充實和擴大,形成一個統一的經濟聯合委員會,當是可能的。有了這個統一的協調機構,不僅可以把上述活動開展起來,而且可以通過談判協商,在較大範圍內進行經濟合作或共同開發彼此某些地區。台灣一教授曾在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台灣當局和海南省舉行談判,共同開發海南。這是一個有遠見有魄力的設想。海南可以這樣,大陸其他地區也可以這樣。台灣可以到大陸來,大陸也可以去台灣。經濟聯合委員會可設在北京,台灣和香港可分別設立分支機構。在經濟聯合體內,各個成員之間平等對待,協商行事,既無大小之分,也無上下之別。
七、在台灣當局仍堅持「三不」、反對「三通」的情況下,為建立中國經濟聯合體創造條件,應充分發揮香港作為溝通兩岸經貿關係的橋樑作用。香港在地理上臨近大陸和台灣,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港,貨物、資金、人員可以自由進出,經濟活動一般遵循國際法。所以海峽兩岸通過香港來溝通關係,傳遞資訊,提供咨詢,促進合作,是最為理想的渠道。尤其是在協助台灣企業家到大陸投資、組織合夥經營等方面,香港可以起到牽線搭橋、委託代理等積極作用。在中國經濟聯合體成立之前,為了協調大陸、台灣和香港三方的經濟關係,可以考慮在香港設置一個由三方代表組成的類似香港台灣貿易促進會那樣的民間機構來開展工作,這個代表應由三方有影響並具一定代表性的社會經濟團體推出。
誰是未來世紀的主人留予後人評說
「這裡講的經濟聯合體是一國三個地區,這和台灣當局提出的『一國兩個地區』似無多大區別」。懷有這種疑慮的大多是大陸人士。其實,二者有著本質區別。台灣當局關於「一國兩個地區」的提法,和它過去所提的「一國兩府」一樣,實際上是使兩岸關係變成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這不可能解決兩岸關係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國家統一是無益的。經濟聯合則是以一個中國為前提,大陸、台灣和香港都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全國實現統一以前,它只能是民間的經濟聯合組織。參加聯合的三個地區應當平等相待,協商從事。
此外,有人十分強調大陸與台港經濟聯合的戰略意義,認為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筆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態度最好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已經自立於世界之林的中國人民,義不容辭地要為人類文明和世界進步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要為此加倍努力。至於誰將是未來太平洋世紀的主人,留給後人去評說不是更好嗎?
實現經濟聯合也不能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地搞起來。由易到難,由鬆散的聯合到較有組織的聯合,由民間的合作逐步過渡到將來的半官方以至官方合作。只要三方特別是兩岸共同努力,互諒互讓,孜孜以求,堅持不懈,大陸與台港之間的經濟聯合體終究會在各族人民的期待下逐步地建立起來,以其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
社論
美利堅帝國與海灣戰爭
兩岸對話
社會主義與中國改革前途
每月評論
青年之聲
台灣人在大陸
連載
通訊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