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後大陸對台政策之評估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


一、兩岸政治關係的突破

在2013年4月下旬下達,習曾對所有對台系統要求「要提出對台政策評估的各種方法,其中包括了國台辦、統戰部、軍方及各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等,未來資料會匯集在習近平主持的對台工作小組。……習近平之所以會想要調整對台政策,他自己功績的考量,他必須要為自己的任內留下與胡錦濤不同的對台政績,其次, 另有三個因素促成習近平的改變?關鍵之一,是台日漁業的簽署,關鍵之二,是馬英九對於兩岸政治對話的抗拒,關鍵之三,則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轉型遙遙無期。」在這一則的信息是2013年的4月。可以代表了習對兩岸關係未能由經而政,並不滿意,在習的主動下,也使得馬英九的第二任在兩岸關係方面,主要表現在政治層面的突破,如兩辦負責人以官銜會面、互訪,「習馬會」,以至於兩岸官方熱線等等,這些兩岸政府間的政治互動和接觸,已經將兩岸關係推動到「互不否認對方為政治實體」的階段,當然這些「突破」,必然是立基在「兩岸同屬一中」的口頭表述的基礎--「九二共識」之上,一旦失去此一「定海神針」,則一切就無以為繼。

因此,在習近平上台之後的兩岸關係,看似出現「質」的飛躍、「質」的變化,實則由於台灣的政黨並不完全支持「九二共識」,在此弔詭的政治生態之下,新的兩岸關係是欠缺台灣的社會支撐;由於台灣在兩岸關係方面,尚未出現足夠的「量變」可以支撐兩岸政治關係「質」的變化;因此,這一個相對基礎脆弱的兩岸政治關係,一旦政黨輪替,則有可能成為泡沫關係。在此背景下,大陸對「5.20」之前的蔡英文沒有嚴辭批判,應該是對蔡的「維持現狀」說有期待,希望蔡也能理解,從而在新的兩岸政治關係上,作出維持現狀的努力。

然而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明顯不同於大陸的期待,她的現狀更多是消極的不挑釁、不衝突,而完全沒有意願在兩岸政治關係上去維持兩岸「互不否認對方為政治實體」,因為蔡要的是國與國的關係。因此,反映在「5.20」的相關內容上,也是消極的、迂迴的,對核心議題逃避的說法:

例如蔡講「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順延蔡的邏輯,當年兩岸沒有「共識」,但她沒有告訴我們所謂的「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其中的「同」為何?所謂的「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之「共同認知與諒解」又為何?如果這些均非「九二共識」,是什麼,這樣的迂迴,蔡說「尊重」就是不挑釁,所以北京的要求是必須繼續作答,必須清楚說明,以免未來再生麻煩。

次如蔡說「1992年之後,20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珍惜與維護,並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這裡最引人重視的是「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問題是20多年來,「政治基礎」並不一致,而且蔡在自己解釋「政治基礎」時,立刻從中華民國憲法,變成「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這也是閃躲、迴避,為什麼相同的「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而出現不同的依據基礎,所以北京的要求蔡必須繼續作答。

再如蔡說:「新政府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事實上,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都是先規範兩岸關係,才能合法地處理兩岸事務。如今蔡捨棄兩岸政治關係的確立,又如何處理兩岸事務,所以北京的要求蔡必須繼續作答。

熟知當年史實的人都很清楚,兩岸兩會在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就「兩岸公證書使用」問題舉行工作性商談,但雙方就如何在協議文本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各自提出五種文字方案,但未形成一致的寫法。香港商談擱淺後,11月1日,海基會代表發表書面聲明表示,有關事務性商談中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建議在彼此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各自以口頭方式說明立場」。11月3日,海基會發佈新聞稿並致函海協會,表示已徵得台灣有關方面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同日,海協會副秘書長就此事與海基會秘書長通電話時表示「貴會建議採用貴我兩會各自以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我們經研究後,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口頭表述的具體內容,另行協商。」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重申了同意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的態度,至此,我們確實1992年的會談沒有具體的結果,所以最後在兩岸關係的政治原則上,得到部分的淺共識--兩岸各自以口頭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在雙方的電話和傳真信函之中達成,但對「一個中國」的內容,雙方確實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所以蔡先用了「1992年兩岸兩會……進行溝通協商」,之後在政治基礎上,又用「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恰恰是給自己預留閃躲「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空間;事實上,它不是國共共識,是兩岸的共識,它是兩岸官方授權的單位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政府的繼承中是必須被清楚明確地表示出承認、繼承,或新政府要否定。兩岸關係走向才有所遵行。

二、蔡英文的維持現狀

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是在2015年4月9日,她任民進黨主席召開第二次「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中提出「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維持兩岸現狀』,也就是維繫台海和平及持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現狀。」之後,就成為她回答如何處理兩岸關係的擋箭牌,但她的說法,普遍遭受到各界的質疑,何謂兩岸現狀,她要如何維持,尤其是大家都知道她不會承認「九二共識」。如今看來,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應該是以她在美國洛杉磯台僑晚宴時的演講,是最完整的,按她說法「維持現狀」的意涵:首先,「台灣人有權利,選自己的總統,台灣人有權力決定自己的未來,這樣的權利,這樣的民主現狀,絕對不能改變!」第二是她會「盡一切的力量,確保台海局勢的穩定」。為什麼要「確保台海局勢的穩定」呢?她說「我把『穩定台海局勢』,看做是未來施政很要緊的一件事。因為一個穩定的局面,才能夠讓我們在未來的四年、八年當中,有足夠的能量和時間,去壯大台灣。」那麼沒有「九二共識」的兩岸和平,如何才能「維持」呢?蔡英文說「區域的和平,是所有國家共同的責任。我們會和周邊的國家,包括中國,保持順暢的溝通,盡最大的努力增進了解、消弭歧見。」以便實現「就是壯大台灣,壯大這個國家,幫台灣人找回自信。」蔡當選的「最大的責任」。

如此看來,蔡的「維持現狀」帶有強烈的工具性和目的性兩種意涵,從工具性來看是為台獨爭取時間;從目的性來看,「維持現狀」就是他的兩岸政策的戰略目標。

首先她的「維持現狀」是以台灣內政的政治需要作考量的一種工具意義,此一內政的政治需求,按她的語言就是在未來的四年、八年壯大台灣,壯大這個國家。而為了壯大台灣,她要做三件事:充實民主、創新經濟、建立公義。觀其執政後的言行,「充實民主」就是以民粹保權,「建立公義」就是剷除統派,「創新經濟」就是所謂新南向,島內無統派,經濟不靠陸,這樣就可以「確保台灣人民的選擇權」,所以她覺得台灣說她的「維持現狀」是和馬英九的「維持現狀」是不一樣的。

其次她的「維持現狀」在兩岸關係上是政經分離的思考,在兩岸政治關係上「不屈服也不對抗」,維持「和平」的現狀;在兩岸經濟上則是盡可能脫離對「中國」的依賴,創新台灣的經濟發展,蔡說,台灣今後「要在世界上做獨門生意,我們不做殺價的生意。」因此,現今北京對台灣的經濟作為,或許正是蔡所期待;因為這些措施正可以為她創新經濟和南向政策的合理性和正當性來背書,殺價的經濟永遠受制於人,只有獨門生意,才有主動性,所以她的經濟政策是以「創新為主,南向為輔」。又突顯了她的「維持現狀」與馬英九的「維持現狀」是不一樣的。

其三她的「維持現狀」就是「兩岸關係只要和平,不求發展」的現狀,「和平」是她在兩岸關係上的戰略目標,她要兩岸關係的和平,如何維持和平呢?他要把地區所有國家拉進來,和周邊的國家溝通,所以她上台跟日本走的很近。但無意兩岸關係的發展,這裡有兩層意義,一是兩岸間既有的協議,她不去否認、廢除;二是民進黨執政不會刻意追求兩岸之間新的協議、協訂。這與馬英九以「三不」為保證的「維持現狀」,進而追求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自然大大不同。

總之,蔡已經清楚地告訴大家,她掌權之後「盡一切的力量,確保台海局勢的穩定」,因為一個穩定的局面,才能夠讓我們在未來的四年、八年當中,有足夠的能量和時間,去壯大台灣,壯大這個國家,幫台灣人找回自信。一切對蔡的兩岸政策,蔡的維持現狀的說法,都是圍繞此一目的來思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蔡英文一面對民進黨的信中所言「要力抗中國的壓力,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她在《華爾街日報》訪問時強調,「維持現狀的承諾不變、善意也不變,但是我們不會屈服在壓力之下,也不會走到對抗的老路上去。」也都清楚地表達絕不認同「九二共識」,但不挑釁破壞兩岸關係的態度,把未來變局的責任推給北京。另一方面在人事佈局上,全面去中國化,在經濟上遠離中國大陸的兩手一齊抓的兩岸政策。

是以當我們用馬英九的「維持現狀」來評價時,蔡政府執政四個月了,在兩岸關係完全不是「維持現狀」,而且婦孺皆知的有感倒退,但是無論如何兩岸沒有引起台灣人民不安的緊張情勢,更沒有戰爭,在蔡看來,這就是維持了她所要的「現狀」,以後她仍將秉持「不挑釁、不屈服」的原則,確保兩岸之間無戰事的原則就是維持了「現狀」。簡言之,就是維持了以拖利獨的「現狀」。

三、北京的對台政策選項

面對「不挑釁、不對抗、不屈服」的老台獨,新手法,北京的對台政策顯然不能等同於對付烽火外交、法理台獨的陳水扁,當年是外則以台海穩定為目標引美制獨,內則以和平發展為號召國共合作,如今形勢丕變,人事全非,對台政策亦須與時俱進,重為思考。

首先是為了中國大陸的國家利益,針對「九二共識」進行「有感」操作:所謂「有感」對象是台灣人民,即讓台灣民眾有感,而「有感」操作又分為正、負。正面是鼓勵,負面是懲罰;無「九二共識」的蔡政府在國際上是寸步難行;島內承認「九二共識」的地方則優先得益。這種公然區分台灣人民肯定有不盡公允的指責,但對現階段而言,個人相信北京當局也有所瞭解,此種一手硬、一手軟的政策操作上具有相當的難度,及可能招致的民怨,北京更不會不知,但有其不得不試的必要性。

其次是開闢地方層級的接觸,避免全面失聯,經過兩岸關係八年的全面發展,兩岸之間某些依存的格局已經深化,驟然終止,反而助其自力更生,是以應該是有原則地延續,執行縱有困難,也不能任性而為。

其三是開放內部討論,形成百家爭鳴,在中國大陸講兩岸統一不僅僅是政治正確,而且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價值,幾無疑義,然而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背景對統一的認識並不一樣,對統一的時機,統一的方法更有差別,但在統一的認同下,對台政策的討論完全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所以開放討論,反而可以激發創意。

其四是擴大施壓,數月以來,北京涉台外事處置,涉台軍事演習,涉獨台商、藝人,民進黨人士赴陸、港交流,以至在對台官方用詞等各個面向、領域、層面,都開始展現逐步強硬的一手,大有明確顯示「反對任何形式『台獨』分裂活動的立場堅定不移。任何勢力、任何人不要低估大陸13億多民意的堅定決心。

因此,綜合而言,北京已確立今後的兩岸關係走向的主導權掌控在大陸手中,意即,既然蔡英文已經不可再期待,那麼就應該按自己的議程,推動和平發展邁向和平統一的工作,政策指導思想從共議和平統一轉向推動和平統一。大陸學者時殷弘認為:習近平是「事功主義」,希望在歷史留名;……因此,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志上,習也不會是隨便說說。在台灣問題上,他認為「無論習是否會延長任期,在他任內,台灣問題勢必有重大的實質性推進……大陸雖沒有訂下台灣接受九二共識的明確期限,但也不可能讓台灣永遠拖著,習曾說過兩岸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其實外國學者也感受到相似的氛圍,澳洲國立大學教授修.懷特在接受《旺報》獨家專訪時表示,由於中美力量對比的迅速改變,北京對蔡英文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可能越來越不耐煩,大陸領導層面臨內部越來越強的壓力,台灣提出的「維持現狀」的說法,遠遠不能滿足北京的要求了。」正如大陸許多學者所說的,民進黨上台,我們的對台工作更有主動性,更有主導權,該幹什麼,幹什麼,該怎麼幹,就怎麼幹,一切操之在我。在因應蔡英文的隱性台獨,台灣以拖待變的僵局、拖局呢?學者建議「繼續向台灣施壓,以待台灣犯錯,一旦犯錯,『全民皆曰』的情勢形成,美國理虧之局出現,就是徹底解決台灣問題的時機。」換言之,中共不會無視於蔡英文的柔性台獨而不管,只是選擇合情合理的時機,採取有利有節的新行動,果斷明快地解決問題。

四、結 論

如今的兩岸形勢,應該是越來越清楚,目前的兩岸關係是一種「五無」狀態,兩岸執政當局完全「無互信,無管道,無密使,無溝通,無機制」的情況下,表象「和平」的維持是建立在雙方相互準備,和待機的時間,在兩岸當局沒有秘密溝通的渠道下,雙方的叫陣就完全不是「演戲」,反而在激勵己方的民意;所以如今台海的危機,是一種相互猜疑的脆弱的和平,此種和平如果不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也是衝突摩擦暴發前的休止符,充滿了高度的不確定,在此情況下,居小的台灣還能有穩定的發展,那就是奇蹟中的奇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