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0月23日最新聯合民調結果顯示,如果立即舉行大選,希拉里.克林頓勝出的機會超過95%。川普在10月19日的最後一場辯論中拒絕承諾他會接受大選的結果,這形同對美國立國以來的民主傳統發出挑戰。在美國歷史上,像川普這樣在選舉的過程中一再聲稱選舉被操控,他可能會被「做掉」,對選舉的公正性表示深切懷疑的並不多見。像他這樣在選前公然拒絕承諾大選結果的更是絕無僅有。在美國240年的歷史裡,不論競選多麼激烈,候選人彼此無所不用其極地互揭隱私,抹黑對方,但一旦結果揭曉,敗選的總統候選人都會公開承認敗選,並且祝賀對方的勝利,這已經成為一種慣例。川普的此番表態震動了主流媒體,它們都認為,川普此舉極具破壞性,已經越過了在大選中應該做什麼和說什麼的傳統界限。
川普最好回顧一下1960年的總統選舉。在那次大選中,民主黨參議員約翰.肯尼迪以極其微弱的優勢擊敗了時任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當選總統。肯尼迪以大約10萬票(0.1%)的差距(49.7%對49.6%)贏得選舉。肯尼迪獲得了303張選舉人票而尼克松獲得了219張選舉人票,但尼克松在26個州獲勝而肯尼迪在23個州獲勝。選舉人票比1916年以來任何一次總統選舉都更接近,肯尼迪在普選中超出的票數也是美國歷史上最接近的。而尼克松也成為首位贏得過半數州分,但輸掉選舉的總統候選人。
一些歷史學家對1960年選舉是否有欺詐和舞弊提出爭議,因為在肯尼迪勝出的州中,很多州都不超過五個百分點,有數個州的選票十分接近,根據選舉法尼克松當時絕對可以提出要求重點選票,只要重點選票後贏得其中兩個差距極小並且有舞弊嫌疑的伊利諾伊州和德克薩斯州的選舉人票,那麼尼克松便成為總統了。在芝加哥有一個票箱只有43個人投票,卻點出121票。在德州有一個郡登記的選民只有4,895人卻有6,138票。當這些弊端被揭露後,共和黨的建制派在新聞媒體極力挑戰這個結果,並且要求在伊利諾伊州及其他10個州重新點票,核查有無選舉舞弊,並且宣稱如果他們贏了,他們將要求全國重新點票。艾森豪威爾總統甚至提出幫助尼克松籌款來打這個可能費時的訴訟。但與川普不同的是,他們只是針對具體的瀆職行為,而不是指控選舉被操控,從而挑戰整個體制的公正性。選舉結果一揭曉,尼克松即於11月9日致電肯尼迪,承認敗選。尼克松雖然為敗選而苦惱,但對紛擾的爭議卻決定置身事外。他認為政府的延續高於個人的成敗,在當時,美國與蘇聯冷戰方酣,如果出現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久久不能確定,甚至懷疑總統的合法性,勢必影響到美國的聲譽和世界局勢的穩定。與川普不同的是,尼克松了解除非有堅實的證據,否則就必須信任整個選舉過程,並且確保政權和平穩定交接。
尼克松日後東山再起,於1969年當選為第37任美國總統。
再來看看2000年11月7日的總統選舉。在那次大選中,兩個主要的參選人是德克薩斯州長、共和黨候選人喬治.沃克.布什,以及當時的副總統、民主黨候選人阿爾.戈爾。結果戈爾獲得48.38%普選票,布什獲得47.87%普選票,戈爾超過布什53萬張,但布什在30個州獲勝,獲得選舉人票271張,而戈爾在2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獲勝,獲得選舉人票267張,這樣戈爾成為美國歷史上第4個贏得普選票,但卻失去整個選舉的候選人。最終的選舉結果在經過36天的爭議,多達45場官司的法律訴訟才最終定案。最主要的爭執焦點是佛羅里達州的選舉結果,雙方在這個州的得票數差距太小。當時由於雙方仍未取得過半選舉人票,因此佛羅里達州的25張選舉人票最終可以決定選舉的勝負。本來戈爾已經認輸,並且向布什表示了當選總統的祝賀,但隨後計票顯示雙方得票異常接近,仍有扭轉局面的可能,因此戈爾收回了對布什的祝賀。因為雙方得票數差距太小,佛羅里達州法律要求進行一次自動機器計票。首次計票戈爾贏了,再次計票布什贏了,第三次的局部計票,戈爾票數奮起直追,在驗票使兩人差距縮小到537張並將繼續縮小的時候,聯邦最高法院於12月11日開始連續進行34小時的歷史性聽證後,於12日在4:4平局的情況下,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把票投給布什,最終裁定,計票終止,布什當選。戈爾在13日晚發表了《敗選聲明》表示:「我對最高法院的判決極不認同,但我接受這項判決,接受下週一選舉人團所將確認的結果。今晚,為了人民的團結以及美國民主的健全,我在此承認敗選。」「我個人將聽其差遣,而且我要呼籲所有的美國人——尤其是支持我的民眾,團結一致力挺下屆總統。這就是美國:輸贏難分時我們全力以赴;但競選結束後我們捐棄前嫌、團結一致。」
戈爾退出政壇後在環保和防止氣候變化領域都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為了讓川普斷了負隅頑抗到底的決心,10月21日,紐約《每日新聞》發表罕見的長篇社論,猛烈轟擊川普及其所代表的一切。該報頭版的醒目標題標明:「用壓倒性的勝利埋葬川普。以危言聳聽煽動者的慘敗恢復美國的榮譽。」《每日新聞》敦促選民在選舉投票日發出明白無誤的信息。該報的社論說:「為了挽回面子和保持在美國政治偏執狂中的領導地位,川普願意魯莽地破壞對選舉程序的信任,這是以壓倒性勝利擊敗他的最迫切原因。」◆
社論
外交與國際政治
兩岸關係
大陸政經
台灣政治
孫中山誕辰與台灣光復
追悼何文德先生
海峽短評
編後
封面封裡
網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