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監記

楊儒賓


楊儒門案鬧得沸沸騰騰,但楊儒門人在何方,卻是雲深不知處。很多疑點總是要看到人、問了話才算數,如果只是隨著媒體的報導起舞,很危險。摸清了楊儒門目前身陷看守所,關心楊案的學界朋友倉促之間組成了一團探監小組。因為是星期五,實際能去的只有七個人。日期選擇在十二月三十一日,意味除舊布新,否極泰來,希望它能給楊儒門及台灣農業帶來好運道。更重要的,隔天是二○○五年元月元日,國外的農產品就要長驅直入台灣市場了。探監要及時,一蹉跎,味道就薄了。

學者探監和歌手陳雷穿西裝有些類似,角色、場所、功能都走了樣。但新年將至,我們還是很台灣式的帶了伴手禮。我們想到了麻油雞與當歸鴨,但想到這些補品的油水成分不曉得會不會通過檢查,所以臨行前改弦易轍,徹夜到新竹老店新復珍餅行買了竹塹餅。到了看守所,所方不准我們帶竹塹餅入內,怕裡面暗藏玄機。「如果是麻油雞、當歸鴨,那倒還可以!」所方人員如是建議。抓龜走鱉,越換越差,廖炳惠教授一氣之下,後轉到了福利社,買了所方專賣的水果及爆米香,聊表心意。「爆米香」送「白米炸彈客」,倒也門當戶對!我們帶去的四盒竹塹餅,回程時大家分了,算是辦事不力的犒賞。我送給楊儒門一本《易經》,一方面希望他可以藉此占卜自己的命運,打發斗室歲月。另一方面,據說《易經》是東方

政治犯的聖經。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監獄裡演八卦,寫出卦爻辭的。明代的政治犯(如福佬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思想家黃道周),很多人也是坐監讀《易》,越坐越大尾。

探監的條件要有親屬關係,我因為與「楊嫌」有三分之二的同姓名之雅,所以特准以遠親堂兄之名會面。再憑著教書匠特有的糾纏條文的習性,周碧娥教授最後也得闖關探視。隔著一層透明的壓克力玻璃,我們終於看到了「嫌犯」,二三十歲的模樣,緬靦,微笑,似親還遠。他說及他對農村的關懷,對社會的感謝等等的心路歷程,語氣極為平和。唯一令他不平的,「有人竟然把我作的案子比喻成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爆炸案,比喻太不倫不類了。我放置的爆裂物都算計過的,傷不了人,國外的『綠色和平組織』這類的團體也用過,國外社會的反應和我們這邊很不一樣!」這是楊儒門唯一的抱怨,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是國外社會有問題,還是台灣社會的道德要求特別高。臨走前,我們問他還需不需要什麼東西,他說,看守所很舒適,其他都不需要,他只要求有一本甘地的自傳或傳記陪伴就好了。

探監實際只得半小時,但探監小組前後卻折騰了一個上午,看完後,免不了要接受媒體的採訪。除了要引起社會注意外,順便也可給關心楊案的人士傳遞一些最新的訊息。我們對楊儒門的印象與楊案的觀感,與先前從辯護律師及楊儒門親人那邊所得的消息很接近:樸素平實,談吐謙和。在他身上不但看不到社會邊緣人物的特質,連基本教義派者的性格都不容易找到。我們認為他是具有素樸道德情感的政治良心犯,他所用的「炸彈」毋寧是種「爆裂玩具」,而「白米炸彈客」一詞,根本是名不符實的。我們比較意外的是,他對國外一些生態團體的抗議手法並不陌生,很可能還受到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