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台對標:區域競合新視角(中)

代明.艾學蛟
(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5.產業結構趨同

除了三次產業比例逐步接近外(見表4),兩地都擁有發達的製造業和居支柱地位的高科技產業。台灣素以「代工王國」著稱,尤其「資訊硬體」製造具突出優勢,PC、IC產能僅次於美日排全球第3,其中多種產品位居全球產銷量第一、第二。如2005年台灣LCD監視器產量達7324萬台,占全球市場份額近六成;數碼相機產量3210萬台,排全球第二。儘管隨著第三產業的增大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已降至1/5左右,但其在第二產業中仍佔絕對地位達工業附加值的八成。珠三角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得「世界工廠」之譽,如今已是多種工業製成品的大陸乃至全球製造中心,其中通信設備、電腦、家電、視聽產品和基礎元器件等產值佔大陸三成多,新型瓷電子元器件基片占一半,智慧化、節能環保型家電佔六成,電子資訊產品年產值連續10年居大陸首位。2005年,珠三角製造業附加值佔工業的86.6%達7442億元。趨同的產業結構也帶來相同的弊端:一是自主創新力不足,二是自有品牌缺失,三是產業附加值低,顯示加強自主創新已成為珠台兩地面臨的共同挑戰。隨著自主創新步伐的加快,部分低層次產業的外移,對來自發達國家以及台灣地區的一些高層級產業的承接,珠三角與台灣產業結構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二、目 標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已相繼在總量上超越「四小龍」中的新加坡、香港,超越台灣可謂指日可待,接下來超越韓國也不是不可能。但這種總量上的超越終歸意義有限。一是因為「塊頭」各異的經濟體之間單看總量不具可比性,就如同拳擊場上要根據拳擊手的體重來分重量級一樣;二是集約化生產正逐漸取代粗放式生產,生產的效率愈來愈重於規模;三是「過剩經濟」已逐步取代「短缺經濟」,發展的品質愈來愈重於數量及速度;四是「以人為本」正日益成為全球的共識,發展評價愈來愈注重全民的福祉而非增長本身;五是人類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永續發展愈來愈講求知識與科技……因此珠三角對台灣的經濟超越除了總量指標的超越外,還應包括效率指標的超越、結構指標的超越、品質指標的超越等。

1.本地生產總值的超越

如表5所列示,2005年珠三角本地生產總值約為台灣的64%(為便於比較均以美元計算,下同),淨差0.57倍,與粵台之間淨差0.31倍相比超越難度並沒有明顯增大。總量超越是均量超越的前提,沒有總量超越就不可能有接下來的均量超越。因此珠三角在經濟上超越台灣的第一個指標當是GDP。可列為總量追趕目標的還可以有出口值,但由於珠三角已在2年前超越台灣,這一指標就不再具趕超意義。另一個可列為總量追趕目標的指標是財政收入,但由於台灣作為獨立經濟體不需解繳上級財政,那麼珠三角就必須以「全口徑」財政收入才能與台灣對比。而珠三角各市、縣的統計公報中只包含「地方財政收入」,這就需要加進解繳上級財政部分才能得到具可比性的「全口徑財政收人」。〔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