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馬」挺綠溢於言表

日媒談台灣08年大選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進入07年,日本媒體照往例,在年尾、年初交替之際,會做些回顧和新情勢的展望和分析,1月3日,《讀賣新聞》在「2007年東亞政治季節」的跨版特集中,分四個區塊報導了中國大陸、韓國、台灣、東南亞國協(ASEAN)的政治動向。其中,敘述中國的篇幅最大,佔了一半,陳述了平常很少見的關於大陸在言論自由、權利意識方面「水面下徐徐的變化」,並提及遼寧省書記李克強、江蘇省書記李源潮、商務部長薄熙來等數位未來可望進入政治局,在近年乃至後胡錦濤時代將膺負重任的政治人物。韓國是12月要舉行總統大選,現在盧武鉉政府聲望低迷,在野黨勢盛,前首爾市長李明博、大國家黨前主席朴槿惠希望較濃,執政的「我們黨」議長金槿泰也不錯,但受累於盧武鉉政府;至於北韓核武問題大概進展希望薄弱。ASEAN則因缺乏強力的領導者,漂漂然無法整合。

這可以讓人見識到日本媒體認真、看得遠、未雨綢繆的一面,在報中國、韓國、ASEAN時用詞、論述也還算客觀持平。

可是,在報台灣的時候,篇輻雖小,本身主觀的好惡卻顯露出來了,評斷的角度從意識形態的「親中」和台獨,及族群的外省人、本省人這種帶有分化作用的二分法出發,而下了一個明白鎖定特定象的標題《「馬旋風」停了》(執筆者是曾隨同陳水扁前往帛琉訪問的《讀賣新聞》台北支局人員石井利尚)。這應該是出於日本對於台灣有其「強烈的期望(台獨)」,和潛意識就是覺得日本可以掌控台灣的心態。

此地獨派的喉舌《自由時報》,看到來自「東瀛上級」這樣有利的評論,立刻在1月4日摘錄《「馬旋風」停了》的重點。

該全文大意是說:

決定接替陳水扁總統職位的08年3月總統選舉,「獨立意志」甚強的執政黨民進黨和採取跟中國協調政策的最大在野黨國民黨,雙方的候選人競選,今年春天就會起跑。台灣1996年實現總統直接選舉後,民主程度居東亞第三。
輿論調查領先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訴求透過和中國直航等擴大兩岸交流,以建立和中國的信賴關係來守護台灣海峽的和平。
但是,人口超過八成、居多數的本省人,不少對外省人馬英九的「與中國和睦政策」不安。而且馬在黨內的基礎薄弱;支持勢力以本省人為主、為本土派代表的立法院長王金平正在捲土重來,料想在確定候選人之前,一定會很曲折。
相對的,執政黨因陳總統身邊的「腐敗」,一方面採防禦戰,一方面也撼動馬的「統一意志」,進行反擊。
跟陳總統比起來,對中國較和緩的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去年12月在國民黨的根據地台北市的市長選戰打得漂亮,聲望提升,要求「謝總統」出馬的聲音上揚。他和行政院長蘇貞昌持續在競爭,不過,推舉獨立意志濃厚的黨主席游錫堃和道德形象出色的前黨主席林義雄的聲音也不曾消失。
執政黨支持率雖然低迷,但以年輕人為主,台灣人意識正在升高。過去形象領先的馬,政治實際成績不足的說法出現,此前所謂「鐵定是馬總統」這從前年刮起的「馬旋風」停止了。
中國期待國民黨奪回政權,會加強懷柔的動作吧!中台關係會成為總統選戰短兵相接最大的爭辯焦點。大選的前哨戰,預定今年12月舉行的立法委員選舉,動向備受矚目。

該文還登出了馬英九、謝長廷、蘇貞昌三位主要競爭者的照片,而別有用心地在照片下面特別解釋:

「本省人」——從戰前即居住在台灣的人們及其子孫。很多是17世紀以降,由中國福建等省份移居過來的,經驗過日本的殖民統治;受過1947年國民黨軍的武力鎮壓(二二八事件),和在國共內戰中被打敗而跟隨蔣介石從中國大陸來的外省人勢力之間產生了很深的對立。1988年李登輝是首次本省人擔任總統,陳總統等的民進黨員大多都是本省人。

是不是處處充滿著區別「親中」和台獨,外省人和本省人的釜痕呢?說「台灣1996年實現總統直接選舉後,民主程度居東亞第三」是在暗喻台灣和日本相似而跟中國不同,避而不深究台灣「民主」的諸多虛假和弊病。說馬訴求「擴大兩岸交流」、「中國期待國民黨奪回政權,會加強懷柔的動作吧!」是在同時抹紅、抹黑馬英九及國民黨、中國。強調民進黨及其候選人有「獨立意志」,卻漠視本省人中也有主張統一,去大陸發展的本省台商多過外省台商這些事實。而最狠毒的,其實是在介紹「本省人」的說明,予人本省人是好的、是受過日本統治洗禮的、是親日的,而外省人「勢力」是壞的、親中國的,本省人和外省人是必然對立的之類的印象。難道自1945年以來,在台灣共同生活了六十餘年的本省人、外省人沒有通婚?沒有同舟共濟?沒有攜手共創經濟繁榮?

無獨有偶,日本一本月刊雜誌Foresight07年1月號也有一篇從北高兩市市長選舉結果來談馬英九的文章,標題《「該贏未贏的選戰」馬英九神話陰暗下來》。

此文寫的時間比《「馬旋風」停了》要早,在去年12月11日北高兩市選舉剛結束的時候。大意恰如其標題,述說:

台灣政界近半年來,陳水扁為身邊人的弊案所擾,(去年)5月女婿因內線交易被捕,11月夫人因國務機要費遭起訴,不單是國民黨,媒體也是天天「打擊陳水扁」,原以為國民黨在北高兩市都會贏,結果竟是一勝一敗。「國民黨內對該贏而未贏的選舉」出現不滿。
對比05年7月,馬英九以兩倍以上的大幅差距擊敗對手當上黨主席;同年12月,北高以外的23個縣市地方首長選舉,國民黨取得14個縣市大勝。先前擁有選舉優勢的「馬英九神話」,這次露出破綻了。原因有三,一、形象惡化,馬的外型和清廉原是賣點,可是11月卻爆出市長特支費的問題被檢調約談,形象大為折損。二、領導能力開始被質疑,台北市9月上旬發起的倒扁活動,馬以市長的身分批准許可及取締違法行為,標準搖搖擺擺,弄得倒扁者說他「討好總統」,挺扁者說他「偏袒」。而台北市長選舉,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協調整合不成,在野黨分裂,而被批遇大事「危機管理不足」、「優柔寡斷」。

接下來也拿省籍、台灣獨立作文章:

更嚴重的是三、馬無法克服「出生在香港的外省人」的「原罪」。然後也講,「戰後國民黨由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的外省人多在北部,那之前即居住在台灣的本省人,在南部的人口結構比率更高。當然,南部希望台灣獨立的人更多」。馬在選戰一個半月的期間,有18天住在高雄,可是「完全抓不到高雄市民的心」。
另一方面,民進黨真的很有「對策」,「會輸而不輸的選舉」,使該黨下一屆總統選舉頓時活躍起來了。儘管謝長廷敗給郝龍斌,但謝在國民黨的地盤,將02年得票率的差距,一舉縮小了15個百分點。而選戰負責人游錫堃,因高雄勝利、台北善戰避免了引咎辭職。蘇貞昌也可以因同屬「新潮流」的陳菊當選高雄市長,在南部建立基礎。呂秀蓮稱選舉結果是「上天幫助」,等待機會。
選戰最後幾天,陳總統天天去高雄,宣稱這次選舉也是一選擇台灣舉辦的國際會議等活動的名稱由「中華台北」,改成「中華高雄」或「台灣高雄」的抉擇。要贏得高雄,可確認民進黨在南部激起台獨意識的戰術是很有效的。

該文略而不提民進黨選舉日操弄「走路工」之類的事情,反而美稱陳水扁諸多騙票的選舉語言為有正當味道的「對策」,同時,一再提本省、外省和台獨意識的重要,日本人的意圖,應該再明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