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台中回應基層黨員建議更改黨名時,認為現階段不宜片面改變現狀,「或許執政後可考慮改名」,引起外界的關注與討論。
事實上,國民黨在正式命名為「中國國民黨」的當時,是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大陸時期。髓著中華民府播遷來台,中國國民黨的「中國」代表的依然是「中華民國」,本無疑義。部分基層黨員建議改名的呼聲,其實反映的是民進黨執政後「中國」一詞被污名化的焦慮感。
民進黨政權崛起的基本論述,是建立在「對抗中國」的台灣獨立意識。北京越是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進黨則以「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的一邊一國論加以反制。民進黨執政後,雖受制於國際政治現實而無法透過制憲來「正名」,可是在體育、文化、媒體方面積極建立「去中國化」的論述霸權。過去我們稱呼對岸「中國大陸」(或大陸),現在媒體大多直呼中國;繼中正國際機場更名為台灣桃園國機場後,中油、中鋼是下一波被「正名」的對象。正名運動背後所蘊含的思維邏輯是「台灣vs.中國」的二元對立論,亦即:中國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不等於中華民國(台灣),所以中國與台灣無關,是互不隸屬的兩個國家。
民進黨執政六年多所推動去中國化的正名運動,對於國人的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確實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硏究中心歷年所做的《台灣民眾重要政治態度趨勢分布)調查,一九九六年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佔百分之十五點八;是台灣人的佔百分之二十三點一;兩者都是佔百分之五十點九。十年之後,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佔百分之六點二;是台灣人的佔百分之四十四點四;兩者都是佔百分之四十四點一。十年間,認同中國人的比例下降近一成,認同台灣人的比例上升兩成,此消彼長的趨勢正是部分國民黨支持者對於「中國」兩字感到不安的根源。
然而,如果國民黨在此時更改黨名,恐怕將面臨下列困境。首先,國民黨拿掉「中國」的動作,無異是認同民進黨的「中國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非「中華民國」的邏輯,形同跳進綠營所設定的遊戲規則。其次,從近幾年全國性大型選舉觀察,四成多自認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選民,正是綠營的基本盤;而五成左右自認是中國人或兩者皆是的民眾是藍營的選票基礎。去中國化的國民黨可能面臨的危機是,綠的選票沒拿到,反而引起深藍選民的信任危機而造成鐵票鬆動流失。更何況,此舉必然衝擊國共平台的互信基礎,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
由此觀之,國民黨如果在現階段刻意改名,可能會得不償失。改名不改革。國民黨若要在大選中爭取主流民意,重點不在於黨名,而在於黨的願景與論述。相對於民進黨的排他性台灣主體路線,藍軍應提出有別於綠營的「務實台灣主體路線」--在堅持台灣尊嚴的前提下,尋求兩岸的和平與發展,以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認同。這才是藍軍(國親聯盟)應嚴肅思考的首要任務。◆
社論
國際瞭望與國防
兩岸關係與台獨
馬英九路線
二二八60週年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