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展望今年大陸經濟趨勢

沙堅恆
(上市公司執行長助理)


送走2006年,迎來2007嶄新的一年了,回首2006,中信、力霸等傳統政商關係良好企業中箭落馬?鴻海等企業則順勢擴展;雖說「機遇在中國,商機在大陸」,個別廠商的際遇則有天壤之別;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筆者前後在大陸超過十年,從懵懵懂懂走到今天,無數的經驗與教訓見證了一個時代,見證了一群人,也啟迪了後來者!在這希望與機遇並存的時刻,讓我們一起近距離展望2007年中國經濟趨勢。

一、重視人民幣升值因素

人民幣匯率首度突破7.8元關口,比港幣更值錢。隨著人民幣匯率不斷走強越來越具有強勢通貨的特點,現階段值得關注的絕對不是人民幣該升值多少;如果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增強,不僅將現實地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利益,而且也會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人民幣的崛起得益於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崛起。然而在人民幣走向全球化並產生更大影響力的過程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人民幣升值的矛盾心態將會更加強烈地表現出來。一方面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迫使這些國家希望通過人民幣的升值來解決全球貿易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可能促使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又是這些國家不希望看到的。

舉例來說,由於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人民幣在境外流通的需求不斷增長。在與中國為鄰的越南和高棉,香港甚至台灣風景區,人民幣可以自由流通。邊境貿易的興盛,帶動了人民幣的邊境使用量的擴大,並有從腹地深入的內在需求。筆者認為,現在國家間經濟競爭的具體表現就是貨幣競爭。過去由於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人民幣境外使用基本上僅限於民間自發需求。但人民幣匯率的走強,正在悄悄地改變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這一地位。近期印度、菲律賓、韓國最近不約而同宣佈,接納人民幣為這些國家中央銀行儲備貨幣。甚至香港執行多年的港幣與美元掛勾政策,未來也考慮改為人民幣美元雙掛勾政策。

中國在區域內的經濟影響力日益增強,人民幣因素開始影響貨幣市場,中國央行行長的一句話足以令全球外匯市場產生劇烈動盪,中國超過一萬億的美圓儲備令任何資本市場不可小覷,隨著人民幣將逐步走向可兌換貨幣,我預計十年內,人民幣將取代英鎊或日圓成為世界第四大主要貨幣,而這些都將引發美元繼續貶值。

以中國大陸的經濟大戰略來說;浮動匯率人民幣升值是推進中國資本開放的政策安排,中國匯率及金融開放的背景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趨勢下展開的,其根本目的不僅是要適應金融全球化的要求,而且是要通過外界的壓力來完成中國的金融改革,促進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與國外資本及技術的結合。局部的人民幣貨幣使用區正在形成,如果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增強,不僅將現實地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的利益,而且也會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於這個形式台灣內部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複雜和嚴重。

二、美國經濟疲軟終究將影響製造業和消費

2006年對於美國經濟來講最大的事件就是美國的房地產業出現了嚴重萎縮的態勢,空置房大幅增加,銷售逐漸減緩,價格開始下跌,在此之前美國住房均價一直在以兩位元數的速度上升,投資者和經濟學家都為美國的經濟歡欣鼓舞,但現在的美國消費者似乎已開始意識到房地產市場的巨大泡沫,再加上2006年油價飆升帶來的物價上漲,實際降低了美國人的收入水平,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小心翼翼地捏緊自己的錢袋,並越來越理性地置業投資,不輕易給開發商一分錢。

全美範圍的房地產市場繁榮曾為美國經濟增長提供了最大支持,而現在房地產市場的下滑趨勢,再加上利率高啟,已經開始對美國的居民消費產生抑製作用,近日,連續的資料顯示,目前的美國已是買方市場,美國房地產價格正在滑向低谷,很多銷售商面臨持房待售的困境。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如果房地產市場驟然變冷,特別是一些主要地區的房價下跌,終究會引發美國製造業與消費市場的動盪,從現實情況來說,這種變化是令人擔憂的,因為最新的資料顯示美國的製造已經開始降溫,而且速度比經濟學家預測的速度快。如果美國的消費和製造業開始降溫的話,美元在2007年終究逃脫不了降息的命運,如此一來,2007年美元將繼續保持下滑的態勢,以美國市場為重點的兩岸經濟勢必受連帶影響。

三、能源價格的不確定

在剛過去的2006年,石油等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一直威脅各國的經濟。石油價格的高位波動和一些原材料價格的不斷升值,仍然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壓力,也是2007年國際市場不確定的因素。

四、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

現在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願意在知識產權方面採取更積極的行動。這是推動中國經濟迅速提高自己在價值鏈中貢獻度的關鍵一步--從諸如玩具和紡織品的低附加值的產業迅速轉向高附加值的技術產品--這促使知識產權保護成為了中國領導層最關心的話題。

新的中國現在開始推動其智力資本的質量以增加更多的價值,而不是關注它的巨大產能平台的數量潛能。經合組織的資料顯示,在全球研究和發展支出資金方面,中國處於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位。

更有趣的是,當中國下決心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看到了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例子。在北京國際機場,旅客正在爭相購買最新款的奧運會紀念品,這些產品上最有趣的是「正式授權」的字樣,在很多產品上貼有條碼和鐳射防偽標識。

最近的反盜版百日行動中,中國在智慧財產問題上表明的鮮明立場,為中美經濟戰略對話提供了一個重大進展的歷史性機遇。

五、環境因素逐漸受到重視

中國環境的污染和退化已經成為制約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十大城市其中有七個在中國。而且,中國經濟發展導致了廣泛的水污染--排放了相當於美國(污染物排放量居於世界第二位)污染物排放量3倍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而美國的經濟規模是中國的5.5倍。

最近中國制定的「十一五」計劃中規劃設定了減少中國每單位GDP耗費石油的目標,每年減少4%,或者說在2006~2010年總共減少20%。是否能夠減少污染或者削減對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貪婪需求,這是中國高層關心的問題,也是中國經濟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增長的重要方面。

六、金融質量改革是關鍵

中國的銀行監管者和銀行業高層管理人員一致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新一輪的不良貸款增長高潮將不可避免。因為,目前的投資繁榮過剩--固定資產投資攀升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這將是新一輪不良貸款的溫床。中國非常需要提高其資本配置過程的質量。改革是完成這一目標的唯一手段--尤其是需要改革的是將更嚴格的紀律注入到投資和貸款的批准流程中。

未來,為了慢慢灌輸一套嚴格的商業化而且可行的借貸文化,中國的銀行系統對其支離破碎的分支機構進行中央集權是很必要的。因為中國經濟很可能會於近期而不是更晚些時候減速,我感覺到中國政府部門需要在這個事關經濟增長質量的關鍵問題上更加迅速地採取行動。

自從1978年中國開始經濟改革以來,中國選擇了首先增長數量的道路。新的五年規劃將經濟增長的目標定在了7.5%,這是轉向質量型增長的重要步驟。

在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可能重組的時候,我看到的外部衝擊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減速。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增長減速或者華盛頓主導的貿易保護主義是最大的風險所在,前者會引發短暫的阻力,而後者將構成系統性風險。但是剔除這些可能性,2007年我所見到的中國更願意以較低的經濟增長速度換來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不論是對於中國還是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這都是天大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