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

評馬英九的「藍綠和解」


馬英九在卸任台北市長後,以專職黨主席身份,在十二月二十七日國民黨中常會上,發表《黨的改革與台灣願景》一文。他提出了五項「台灣願景」,分別為:停止撕裂族族,恢復社會生機;解除政治枷鎖,經濟全面鬆綁;厲行文官中立,恢復正常功能;堅持清廉治國,打擊貪贓枉法;尊重在野制衡,歡迎媒體監督。

這五項願景誠如馬文中自稱「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國民黨的自許自勉之辭,故各媒體在第一時間報導並不多,唯馬文對「尊重在野制衡,歡迎媒體監督」一項的說明為:

很不幸,民進黨執政後,弊案不斷,施政荒腔走板,他們深恐自己的錯誤遭到揭發,於是運用各種手段,不斷醜化在野黨與打壓媒體。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我們不會這樣對待民進黨,更不會這樣對待媒體。我們將視在野黨為競爭的對手,也是合作的夥伴,國民黨與民進黨差距再大,也大不過我們與共產黨的差距。藍綠同在一條船上,二千三百萬人民都是命運共同體,沒有必要拚得你死我活,應該相互尊重。同樣地,媒體是天生的反對黨,我們應該歡迎他們的監督。報導不對,可以請求更正,但絕不能透過恐嚇、抹黑,讓媒體不敢發聲。

近一周來幾乎不見上報的馬英九中常會報告,但突然在陳水扁發表殺氣騰騰的《元旦文告》後第二天,一月二日,在《中國時報》出現,大標題是「與民進黨差距再大,也大不過與共產黨的差距」,附標題是「馬修路線:藍綠和解優於國共合作」,文中標題有「擱置國共合作與連戰區隔」。並自作解讀曰:「將朝野和解置於國共合作之上,對馬有好處。一來對向來反共的馬英九來說,朝野和解遠比國共合作還有急迫性;二來馬也藉此消除○八年以前是否訪問大陸的疑慮。」

在陳水扁嚴厲清算和叫陣下,要拋棄連戰的「國共合作」而去「藍綠和解」,這不但是對連戰路線背叛的投降主義,並且在緊張的連馬關係上傷口抹鹽。

在《中國時報》記者斷章取義和錯誤解讀下,「馬修路線」喧騰一時,而引起海內外的「修馬風波」。在「修馬風波」過去後,我們願嚴肅檢討「藍綠和解」的可能性。

有矛盾才須要和解,所以要和解首先要瞭解有那些矛盾和矛盾的性質。

藍綠的矛盾首先是權力的矛盾。雖然權力的矛盾是一種排斥性的矛盾,是一種有你無我的矛盾,是不可和解的,但卻可以經由民主選舉的方式來解決,願賭服輸,若不詐賭,大家都沒話說。

台灣的民主和許多民主國家不同,台灣的權力矛盾是訴諸於國家認同的。國家認同的矛盾又是一種不可和解的排斥性矛盾,有台灣共和國就沒有中華民國,反之亦然。這項不能和解的矛盾也只能用憲法規範和公投解決,否則只能訴諸暴力革命,由成王敗寇來決定。

國民黨和共產黨本來是具有排斥性的權力矛盾,但沒有國家認同的矛盾。當中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甚至只有《反國家分裂法》之後,同意維持現狀,也就是中止國共的權力鬥爭,中共放棄爭奪台灣的統治權,國民黨放棄「反攻大陸」,於是出現連戰和胡錦濤的「國共和解」。

但是,國民黨和民進黨不但有國家認同的矛盾,又有權力鬥爭的矛盾,而且這二項矛盾都是排斥性矛盾,又民進黨台獨目前還是居矛盾的主導地位。除非有一方放棄鬥爭或被消滅,否則是不可能和解的。但是,國民黨能放棄挑戰○八年的總統選舉,能就地解散中國國民黨嗎?

也許藍綠二黨同居台灣島上,雖在空間的距離接近,但是在矛盾上,其距離必然要比國共二黨還來得大。「馬修路線」或許是對馬英九的冤枉,但即使是「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民進黨能放棄台獨認同嗎?能放棄權力鬥爭嗎?即使沒有國家認同的矛盾,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又什麼時候停止過權力鬥爭而和解?又,沒有政黨之間的權力鬥爭還有民主政治嗎?在野黨豈不盡成尾巴黨?

所以,一月三日,香港中評社評馬英九「終結無止境的藍綠對抗」是「天真與危險」。《中國時報》主筆俞雨霖一月四日的文章則指出馬英九「終究是美麗的錯誤」。他說:「根據媒體解讀『馬修路線』的核心就是國民黨要『終結無止盡的藍綠對抗』,要體現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是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如果這麼說的話,『馬修路線』當然是值得肯定的。對絕大多數台灣民眾而言。誰願意藍綠陣營之間無止盡的對抗,誰又不接受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是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只是當馬英九在面對一個以挑撥省籍意識,激化族群衝突,撕裂社會人心,挑釁兩岸對立為習性的民進黨時,放棄大是大非的對抗,無疑就等於放棄了對正義的堅持,也放棄了對全民福祉的追求,這樣的路線,一開始就必然會面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命運。」

黑格爾有言:「一切存在皆合理。」民進黨為什麼堅持台獨認同來「挑釁兩岸對立」,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戰後台獨運動來自美國,由「台灣托管」、「台灣獨立」,到「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目前則是「以台制中,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不獨」是為了「不戰」,「不統」、「不和」是為了「以台制中」。

《反國家分裂法》出現後,中共對台政策,只要不主張台獨,什麼問題都可以談,「談」就是「和」。如何滿足美國對台政策的需要,那就必須在台扶植一個「不台獨台獨政權」。「不台獨」是為了「不戰」;「台獨政權」才能「不統」「不和」,以達到「以台制中」的戰略目標,而遏制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復興。

在扁政府貪腐弊案連連之後,馬英九國民黨贏回○八年總統大選的希望大增。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白樂崎,又於元月八日發表文章《維持現狀難防中國威脅》(《自由時報》)對馬英九主張的「維持現狀」提出質疑說:

另一方面,台灣目前的反對黨則面臨不同的難題。在新任黨主席的領導下,國民黨首先臚列該黨目標,包括兩岸統一與接受『一個中國』政策,以及較不具爭議性的加強對中經濟關係。
這個目標已被沖淡許多(主要是在黨內本土派成員的要求下),修改為「不獨不統」與維持「現狀」,不過,這其中仍存在一些爭議點,透過接受中方要求的『一中原則』後,雙方簽訂一項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和平協議,以及簽署一項讓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暫定協議,或許仍會遭遇反對聲浪;然而,這些構想迄今還是沒能獲得北京當局接納。
接下來,《國際前鋒論壇報》日前刊載的一篇文章指出,國民黨大部分的目標,獲得許多民眾的同意,甚至包括部分民進黨人與年輕選民。
所以,透過「維持現狀」作為長期防禦來扺抗中國強迫台灣接受統一,實際上並無法避免台灣被逐漸統一。令人納悶的是,那些在民調中選擇『現狀』的台灣選民之中,有多少人覺察這一點。這對美台關係可能會造成何等衝擊?儘管中國目前出現了改變,美國必須在許多議題上擴大對中關係,但美台關係並無明顯的改變,或至少表面上並沒有改變。

白樂崎是認為馬英九的「維持現狀」,「實際上無法避免台灣被逐漸統一」,又「獲得許多民眾同意,甚至包括部分民進黨人與年輕選民」,雖「美國必須在許多議題上擴大對中關係」,「但美台關係並無明顯的改變」。「美台關係」即美國「以台制中」的戰略利益。

白樂崎雖沒有明說除了「維持現狀」外該怎麼辦,但卻明顯的表示不能支持馬英九的「維持現狀」,也就是不能支持馬英九,而只能支持民進黨「不台獨的台獨政黨」。

不能「維持現狀」,又不能不「維持現狀」,美國該怎麼辦?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卜大年在《美國對台的獨特政策》(《自由時報》一月十五日)中說:

在北京積極破壞台灣的實質獨立地位的同時,華府冷落台灣已經造成嚴重後果。隨著中國致力於在國際間孤立台灣並對其展開軍事恫嚇,台灣的選項愈來愈少。它若非槓上北京,就是遭到『芬蘭化』,換言之,成為臣服於中國的中立區。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前者可能會真的觸怒中國,後者則會產生第二個南韓,也就是一個不再願意支持美國亞洲政策的民主國家。」
在中國對台政策符合以受治者同意為基礎的二十一世協商規範之前,華府如能協助結束台灣孤立處境,將是明智的做法。台北在區域與國際安全領域上有許多可以有所貢獻之處。而且正如陳總統最近在新年文告中所說,台灣已經準備好與其他新興民主國家分享本身的經驗,以減輕民主萌芽過程的陣痛。華府既然可以不顧俄羅斯國力復甦,對烏克蘭與喬治亞的新興民主政體表達支持,那麼我們自然也可以一體適用在台灣身上。

既不能獨而戰(「真的觸怒中國」),即使是「受治者同意」,也不能像南韓一樣「南北和」(「不再願意支持美國亞洲政策」),卜大年之意乃是主張,台灣人民接受兩岸和解或統一之前(「在中國對台政策符合以受治者同意為基礎二十一世紀協商規範之前」),協助台獨政府造成在國際上獨立的事實(「結束台灣孤立處境」),或者引用對付前蘇聯獨聯體的「顏色革命」來維持民進黨台獨政權。

在「美國友人」大力支持和殷切期盼下,陳水扁民進黨會放棄台獨認同,會放棄挑釁兩岸關係,會放棄族群鬥爭,而去「藍綠和解」嗎?馬英九發表《黨的改革和台灣願景》後六天,陳水扁即發表《元旦文告》說:

半個多世紀以來,由於東西方冷戰國際政治現實的考量,以及過去的執政者長期堅持「一個中國」的迷思,台灣的國家定位與未來發展的前途,始終被限縮在「一中」與「統一」這個狹隘、虛幻的框架之下,不管是國民政府遷台後對「反攻大陸,光復國土」的堅持,或是以後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國家統一綱領」以及所謂的「九二共識」與「終極統一論」等,在本質上都預設了「統一」是未來唯一的選項,不但剝奪並限制了台灣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更違反了「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
我們必須再一次的重申強調:台灣是我們的國家,土地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台灣的國家主權屬於兩千三百萬人民,絕對不隸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的前途只有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才有權決定。同時,台灣是世界的一部份,絕對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的國家總體目標不能離開世界的發展與變化,國家大政方針的擬定,一定要跳脫「一個中國」與『台海兩岸」這種狹隘的思考框架,以更宏觀的視野、更寬闊的格局,重新確認台灣在全球政經體系之下應有的定位與國際人格,積極尋求並開創台灣國家永續發展的利基。

他不但否定了兩蔣時代的「反攻大陸,光復國土」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否定了李登輝時代的「國家統一綱領」、「九二共識」,也否定了馬的「終極統一論」,不顧憲法規定,而強調「台灣是我們的國家,土地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並以台獨挑釁兩岸關係。

除了挑釁兩岸關係外,還要徹底清算國民黨的歷史和黨產,要把國民黨徹底的鬥垮斗臭,要把台灣人民的中國認同徹底剷除。他說:

今年同時是「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以及解除戒嚴二十週年紀念,從「二二八」到「解嚴」,台灣人民歷經了整整四十個寒暑的黨國體制與威權獨裁統治,期間所有的不公不義與加諸於台灣人民身上的傷痛與裂痕,迄今仍沒辦法完全撫平與癒合。
過去的六年多,除了持續辦理相關補償及賠償金的發放,政府也透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及戒嚴時期「重大政治案件」等官方檔案與史料解密、整理與出版,希望能積極還原歷史真相,並進一步對難者與受難者予以平反及恢復名譽。同時,於去年的二二八,更首度令全國機關團體降半旗一天,以表達對所有「二二八事件」死難者永遠的志哀。
然而,至今依舊還有太多歷史的真相始終無法大白,加害者與施暴者責任的歸屬也從末予以追究,更重要的是過去黨國體制威權統治所留下來歷史遺緒,包括:「大中國」意識型態與政治教條、對過去威權統治者個人崇拜的殘留,以及為絕大多數國人同胞所不能接受的「不當黨產」等重大轉型正義的問題,仍然未得到妥適的處理。

但美國前國務院副發言人容安瀾說陳水扁的《元旦文告》是「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一月二日中央社電)。

俞雨霖沒說錯,面對著這樣的陳水扁和民進黨,馬英九如何能「藍綠和解」,元月十九日,民進黨立委霸佔主席台,軟禁王金平院長,以暴力杯葛院會,豈不是給馬英九「藍綠和解」最直接的答覆。若馬英九執意「藍綠和解」,我們可預見在○八年這場總統大選中,馬英九隻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在民進黨的窮追猛打鬥垮斗臭下,馬英九真的有金剛不壞之身嗎?這個問題只有○八年大選的台灣選民才能答覆。

我們肯定馬英九「藍綠和解」的善良願望,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希望馬英九善良的願望只止於「天真」和「美麗」,不要是「錯誤」和「危險」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