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戰略博弈
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戰略博弈
2006年最後幾天與2007年最初十幾天,是一段令人目不暇給的日子。中國大陸和美國都各自施展了戰略博弈的動作:
搏弈2006年12月27日,胡錦濤穿著軍裝宣佈,中國大陸意圖建立強大的海軍。
2006年12月29日,北京國新辦發表《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同日,央視播出各界傳聞、推測已久的殲10戰鬥機。官方開綠燈之後,2007年1月5日,中國一航集團在北京召開記者會,公開一些有關殲10的資訊。
日本當地時間,2007年1月9日,日本原「防衛廳」正式掛牌升格成為「防衛省」。稍後,美國東岸時間,2007年1月9日,美國軍方宣佈,第一個派駐海外的12架F-22戰機將在2月間進駐沖繩。從時間點來看,不知是巧合還是配合。
美國東岸時間,2007年1月10日夜間,美國總統小布希宣佈計劃增兵2.15萬人到伊拉克。小布希還提到他已下令增派一個航母到波斯灣,使該海域美國航母戰鬥群總數達到3個。而且美國將會派遣更多「愛國者」飛彈連到波灣地區,以便盟國安心。
2007年1月22日出刊的美國《航空週刊》報導,美國情報機構相信,中國大陸在1月11日到1月12日的夜間,成功測試擊殺衛星。此一測試可能是使用動能擊殺器擊毀老舊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提到海軍,難免有不少人想到「海權」。其實目前與可見未來的海軍和海權之間的關係,與馬漢的時代大不相同。此中原因在於空權的出現。馬漢時代到二戰之前,海軍艦艇發射彈藥直接攻擊敵方艦艇或者地面目標。自從日本偷襲珍珠港開始,海軍最強大的艦隻航空母艦不發射彈藥直接攻擊目標,而是派出飛機,由飛機發射彈藥攻擊目標--日本的自殺飛機是明顯的例外,它們成為蘇聯發展巡弋飛彈的靈感來源,但是美國後來居上,巡弋飛彈技術勝過蘇聯。今天,除了航母之外,其他的水面艦艇和潛艦當然仍然可以發射彈藥攻擊水面、水下、陸地目標,甚或派出反潛直升機。但是它們不同程度地需要空權,不論是海基空權或者陸基空權,支援、掩護或者保護,而且僅由它們面對敵方較具規模的空權之時,它們是脆弱的。何況前述對敵方攻擊之中有些是被設想發生在其他艦艇擔任航母護航艦艇的時候。至於發射戰略飛彈的潛艦,也可以看成是海基空權的一部份。因為艦艇活動的空間環境明顯不同於陸地或空中,即使非戰鬥狀況,長時間巡弋的艦上生活也和陸地居住不同,所以海軍作為一個獨立軍種的必要性仍然存在,但是海基空權與陸基空權必須當成同一盤棋來下。明顯的例子是美國雖然自稱它的航母如何了得,但是美國仍然必須靠近中國大陸前沿駐防大量陸基飛機、扶植美國的棋子等。關於中國大陸造不造航母、何時造航母、造多大的航母、造多少航母等等問題之所以難以準確研判,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沒有像美國那樣強烈的進行遠洋干預的必要。而且如果依照《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國大陸採取防禦戰略之時的某些攻擊作戰可以使用陸基空權(包括陸基飛機、陸基飛彈等)。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海外貿易量正在迅速增加、國內總產值對於貿易的比重更是高於任何發達國家,而且石油進口量也在增加。在石油進口量方面必須指出的是,雖然石油進口量增長率很高,但是總量很小。中國大陸從外國進口的石油合計只佔世界石油交易總量約5%。此外,中國大陸的能源結構仍以煤炭佔了六成左右。儘管如此,中國大陸仍在尋求不經海路的石油供應線。如果中國大陸能夠確保前述路上石油供應線,那就不會輕率展開與美國的全面或部份遠洋海軍競賽。所以美國多方設法阻擾或切斷前述路上石油供應線,其用意一方面是讓美國強大的海軍能發揮較大的作用--強大的海軍面對不需要經由海路大量進口戰略物資的國家之時用處小得多,更重要的是企圖迫使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國大陸進行耗費龐大的海軍競賽。
不論如何,中國大陸目前想要建立的強大海軍,其設想的運用範圍應該是限於海岸之外某一距離之內,而非全面深入遠洋。
如果中國大陸成功測試反衛星武器的消息屬實,中國大陸更不會和美國全面競爭海軍武力。
殲10戰鬥機當然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目前為止最耀眼的里程碑,而且也是一個重大的成就。比較中肯的評價線索可以在殲10專案行政主管劉高倬接受鳳凰衛視訪談的發言裡找到。他表示,殲10的發動機和外國先進戰機的發動機相比仍然相對較弱。依照CombatAircraft雜誌刊載的數據,有人估計目前使用俄國發動機的殲10推重比略小於1,也有估計大於1,都無法獲得證實。飛機設計方面有一句名言「圍繞著發動機來設計一架飛機」。發動機推力不足或者不能自主,那就是一個缺憾。此外,依照試飛過安裝「太行」發動機未說明機型的試飛員說法,「太行」的推力、反應時間、與停車後風車啟動空速(「太行」是時速600km、AL-31FN是時速450km)等性能都不如AL-31FN。發動機或許就是劉高倬指出大陸將繼續改進殲10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們不能排除可能還需要其他改進,因為初服役的戰機需要改進乃是正常的事。從航空工業的角度來看,因為使用了相陣控雷達、頭盔瞄、彈射椅准等多項中國大陸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電子與機械裝備,殲10代表著大陸航空工業界已經具備比之前更高的系統整合能力。雖然殲10或許借鑒以色列「幼獅」戰機和某些歐洲系列戰機的設計理念,但是在美國的嚴密監控之下,以色列不可能把航空工業最核心的技術能力也是核心競爭力--系統整合能力--移轉給中國大陸。那種能力只能倚靠自行摸索實踐獲得。此外,巴基斯坦人看上殲10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夠使用法國、美國、與大陸製造的俄系空對空飛彈。這也顯示出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系統整合的能力增長。美國之所以重視殲10的正式公開,原因在於擁有系統整合能力的航空工業有可能隨著經濟實力與全面工業技術進步而繼續推出性能更高的新機型。話雖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某機構發表的「F-22與Su-27MKK、殲11、殲10、殲8IID混合機隊在大陸近海上空交戰失利」的電腦模擬是可疑的。此一模擬假定8架F-22由5架E-8、12架EF-111、與15架EA-6B支援,迎戰12架Su-27MKK、22架殲11、10架殲10A、與20架殲8IID,結果4架F-22被擊落、2架重傷、2架輕傷,解放軍6架殲8IID被擊落。該機構解釋F-22失利的原因是,中國大陸在此空域可以使用大量陸基雷達與電戰設施支援解放軍空軍。但是與E-8、EF-111、和EA-6B、美軍在沖繩的陸基雷達和電戰設施、附近的海基設施等等當然不是滷肉腳。何況美國人一向宣稱自己的電戰能力世界一流而且遠超過任何其他國家,如今美國的電戰能力突然相對大幅度減弱,明顯其中別有居心。還有,美日手中的F-15和F-16沒有不出戰的理由。前述模擬基本上是另一種形式的「中國威脅論」。
有人認為殲10的進氣道上唇與機腹之間有6條短支柱是「製造工藝粗糙」的顯現。但是,那或許其實是因為殲10的發動機選用、氣動力設計等局限的後果。殲10進氣道上唇也是一塊邊界層(附面層)隔板,用來防止機鼻到進氣道入口之間的機腹部份的邊界層慢速氣流或紊亂氣流進入進氣道。這塊板相較於機腹進氣的其他戰機進氣道邊界層隔板而言比較長,板既薄又長,當然容易振動,所以要加支柱來穩固。為什麼不把板做短一點?因為邊界層從鼻錐開始越向後就越厚,板的前沿如果後縮,進氣道的位置就必須更低才能避開發展增厚的邊界層。這對於全局會產生不小的影響,所以不如採取不好看但是比較簡單的解決方案。如果未來的殲10改進型使用不同的發動機或者鼻錐之後的機腹形狀有適當變動,那些短柱可能會取消。合理估計,變動機腹形狀的可能性較小。
因為殲10的電子裝備優於早期的Su-27,所以在模擬空戰中擊敗並不令人意外,但是模擬空戰的具體條件仍然有點模糊。必須注意的是,中國大陸自造的Su-27改進型安裝的航電顯示,解放軍空軍的空戰思想已傾向西方,而非台灣某些人認為的仍然是老舊蘇式的基本倚賴地面控管。
有人認為高調公開殲10是為了爭取外銷訂單,這個說法恐怕不成立。只要殲10仍然使用俄國AL-31FN發動機,外銷就受制於俄國。如果俄國同意,那多半是合乎「中」俄雙方戰略利益的武器外銷,其訂單通常不用爭取。以目前服役戰機的編號來看,解放軍空3師一個團與空44師二個團配備了殲10。有一些圖片顯示空34師也有殲10,但是那很可能是空44師2005年改變編號方式之前的圖片,所以空44師有可能2004年就配備殲10了。以空3師與空44師現狀而言,顯然,解放軍本身對於先進輕型戰機的需求遠遠還沒滿足,目前不會急著外銷的。
俄國方面在2005年曾經公開一筆總價超過3億美元出售100座AL-31FN發動機給大陸用於殲10的訂單,而且預計總需求大約250座、總價9億美元以上。扣除備用發動機,前述數量意味著兩個可能性:一、目前規劃殲10總共將生產約200架;或者,二、在獲得合用的自造發動機之前,殲10將生產約200架。筆者認為後一可能性較大。此前,2002年到2004年之間,俄國已交付54座AL-31FP發動機用於殲10的原型機和測試機。因為原型機和測試機明顯遠少於54架,就算有些是備用發動機,仍有頗多AL-31FP發動機的去向不明。如果空44師2004年已配備殲10,那時候當然不可能安裝2005年才簽約採購的那些AL-31FN發動機。
北京也公佈了殲10的單機造價是2000萬美元。扣除每座發動機單價至少350萬美元,其餘部份的造價不到1650萬美元。但是公佈的訊息沒有說明那個造價是不是分攤了研發成本。如果要分攤研發成本,以固定年份幣值計算的單價通常會隨著產量增加而降低,這是因為分母變大,以及學習曲線效應-多造就熟練,熟練之後可以降低成本。所以預計的產量會影響單價。如果外界評估殲10的性能是可信的,前述造價意味著,在已掌握的技術範圍之內,為獲得同級的戰機性能,中國大陸的(研發與)製造成本是美國的一半左右。因為美國的工資明顯不只中國大陸的二倍,所以除了發動機之外,前述成本比例也顯示研製殲10涉及的硬體和軟體應該還有包括其他的高價進口貨。但是因為外界不知道殲10項目的會計規則,所以前述估計會略有誤差。不論如何,考慮到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大陸工業產值大約是美國的五分之一,中國大陸當局的合理決策應該是不和美國展開全面軍備競賽。
林中斌評論《2006年中國的國防》時指出,中國大陸的國家安全眼光已超越台海。在此大格局之下,殲10的公佈應該不是以威懾台獨為主要著眼點,但是殲10確實與台海局勢有關。美國長期以來台海政策的要點之一是利用配備了美軍二線或性能更低的武器裝備的台獨,來牽制或者遏制中國大陸的現代化與綜合國力的增強。在中國大陸武器裝備性能落後較多的時代,美國的政策一方面能夠給中國大陸增加麻煩,另一方面美國不必直接出面,這讓美國的政策操作靈活性較高。早在殲10正式公開之前,美國方面已經知道它的存在而且列裝的數量逐漸增加,這意味著美國佈置在中國大陸周邊的棋子需要和美軍一線戰機性能更接近的戰機才能保持空優。但是這是不可能的。美國利用合作研發F-35招徠某些盟國大量投資,到頭來只願提供性能降低的變型,以至於英國之類的「堅定盟友」都大為不滿。得不到高性能戰機是一回事,供奉資金讓美國軍事航空工業更加領先,恐怕才是英國不滿的深層原因。何況沒有人知道美國是不是拿盟國投資於F-35的經費去挹注耗資天文數字的F-22。因為不能對外部釋出美國軍事航空最優勢的產品,於是美國可操作的空間比以前縮小,所以美國必須更明顯地站到前台。美、日2005年2月決定聯手介入台海就是一種站到前台的動作。後來又有B-2進駐關島等同類動作。美國最新的招數是將最新銳的F-22戰機史無前例地第一次海外駐防就擺在距離中國大陸僅360浬的琉球--以往都是先擺在歐洲或日本本土。
殲10在南亞局勢的意義也類似台海。以殲10的作戰半徑而言,如果緬甸同意解放軍空軍通過其領空,駐在雲南的殲10就可以抵達印度想要當作內湖的印度洋東北部。殲10模擬空戰擊敗安裝舊式電子裝備的Su-27一事,無疑會讓印度和越南審慎考慮它們手中的Su-27有多大用處。美、日都明白顯露企圖聯合印度牽制或遏制中國大陸。甚至俄國也暗懷類似的心思--俄國出售給印度的蘇愷戰機比出售給大陸的價格低而且配備較好。如果比較殲10與LCA,我們可以明白印度擔憂的或許不只是現役戰機的性能對比問題,更重要的是雙方自主航空工業能力的差距。此一差距或許會造成印度外購武器的負擔更加沉重。
在公開殲10之後,中國大陸官方表示,2007年還會公開更重大的系統。當時就有人推測,可能和飛彈防禦及/或匿蹤戰機有關。
2007年1月22日出刊的美國《航空週刊》報導(其網站17日已刊出),美國情報機構確信,中國大陸在美東時間1月11日深夜、北京時間1月12日凌晨,成功測試擊殺衛星。有意思的是,美國空軍在美東時間1月9日宣佈F-22戰機將於2月間進駐琉球,之後大約不超過36小時就發生據信的測試事件。此一測試使用動能撞擊方式擊毀老舊的「風雲一號」。美國空軍的SpaceTrack監視資料顯示,瀕臨耗盡燃料的「風雲一號」軌道在那個晚上突然消失;同時,其他雷達偵察到一枚飛彈在衛星消失之前升空飛向衛星。起初各界無法確定是衛星故障消失或是真的被擊毀。《紐約時報》報導宣稱,美國監視資料顯示衛星被碰撞擊毀分解成800個10cm左右的碎片與其他更小的碎片。MSNBC說衛星並未機動迎合飛彈(不像美國某些測試是作弊的),而是飛彈從地面發射直接迎向衛星,途中沒有經過入軌/變軌。2006年8月曾經傳出中國大陸疑似使用雷射照射美國衛星致盲的事件。現在看來,因為此次測試使用的可能是中程彈道飛彈,那種照射或許是為了實戰時掩護起飛階段的反衛星武器,否則這些武器有可能被敵方已就位的反飛彈系統攔截而不能進入太空。這兩件事結合在一起,華盛頓稍加琢磨就能意識到,中國大陸的反衛星能力已具有某一程度的實戰意義。因為大陸某些大學已進行研製發射微衛星的小型運載火箭,推測下一步將是進行彈載偵察、制導等子系統小型化並移殖(若已小型化則逕行移殖)到較小的火箭,然後由運輸機或重型戰機搭載進行空中機動發射。如此更能規避敵方反飛彈系統的攔截。
美國政府迅速譴責中國大陸此舉違反「中」美合作和平使用太空的約定。「在太空和平用途方面合作」與「太空僅限於和平使用」,是兩個概念。事實上,除了美國已經長期使用的軍事偵察、軍事通信、軍事GPS定位、飛彈攔截等之外,美國自己還在研發更多的太空軍事用途,而且小布希政府2006年10月宣示政策堅持美國可任何方式自由使用太空。因為此次測試,美國已有理性的聲音呼籲小布希和中國大陸以及其他國家坐下來談太空限武條約。
不論測試是否屬實,美國政府畢竟表示譴責,因此其中必有動機值得推敲。參照美國宣示不久的政策,美國表示譴責的真正動機很可能是企圖壟斷太空軍事用途、獨佔終極高地。但是前述測試如是真的,它對於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大陸而做的戰略佈局當然是個不小的打擊。這需要略做如下說明。
美、日2005年2月會商決定,合作干預台海軍事衝突。旬月前宣佈預定2007年2月舉行的美日聯合演習,其前提是即使台灣宣佈台獨,美、日也要合作干預台海軍事衝突。這無異於鼓勵台獨。美、日在這方面的準備動作很多。月前一次蒸汽洩露傷人事件暴露美國早已秘密派遣潛艦母艦進駐關島;美空軍1月9日宣佈將於2月間派駐12架F-22到沖繩;稍後又有消息將在8月間派駐18架同型戰機到關島。尤其重要的是美國近幾年不斷研發、提高、佈署反飛彈能力,而且將日本納入反飛彈保護圈內。
美國的戰略構想大概是這樣的:以反飛彈能力保障美國對其他核國家片面使用核武的自由,因為大陸不可能甘冒片面承受核打擊,所以美國可以獲得任意使用常規武力的自由。對於同樣破壞力而言,常規武力的成本遠高於核武力,因為美國經濟實力較強,而且自認為匿蹤戰機科技獨步全球,所以在常規武力衝突之中可以佔據重大優勢。於是美國剩下來的問題就只是如何尋找藉口挑起台海常規軍事衝突。看起來,美國的答案正是:即使台灣宣佈台獨,美、日也要介入台海軍事衝突。
現在,美國的盤算遭到困難。能夠擊殺衛星的東西,就有可能擊殺來襲的飛彈,或者有可能擊殺美國反飛彈系統所需的偵察衛星及/或美軍進行高科技戰爭需要的其他衛星。於是美國有可能喪失片面核威懾能力,隨之也喪失任意使用常規武力的自由。關於美國的空中武力使用方面,打擊敵方武裝部隊乃是優先順序較低的用途,更高的優先是擊毀敵方的政軍指揮中樞,以及基礎建設、能源等民間目標。南斯拉夫就是因為民間慘遭轟炸,而且美軍地面部隊不敢進入南國山區接戰,南國無法造成美軍大量損失,無奈之餘只得投降。只要不能濫炸中國大陸沿海經濟精華區,美國的陸基和海基空權效用就會喪失一半以上。在不能宰制空中的情況之下,美國地面部隊的用處只要看看他們在美國宰制中的伊拉克現況就明白了。
就算不涉及核武威懾或者無限制常規空中攻擊,至低程度而言,美國未來不能假設藉著擊毀中國大陸的軍事衛星而讓美軍享有戰場單向透明度。美軍當然還有其他資產或許可以維持相對於解放軍較高的戰場透視力,但是美軍或許難以適應大幅降低的戰場透視力,然而解放軍傳統上比較適應偏低的戰場透視力。易言之,衛星萬一破功,美軍陸海空威力俱減,美國當然急著譴責中國大陸的反衛星測試。
英國《簡氏防衛週刊》2006年3月已推測中國大陸下一代戰機可能具備類似F-22A的匿蹤性能。在殲10與反衛星武器兩個新聞之間,有一則內容非常不具體的消息:某新型重點飛機在西安試飛成功。有人懷疑那或許是匿蹤戰機的首飛。中國大陸2007年還會公開哪些東西?謎底似乎正在揭曉的過程中。
今天世界上的國際軍政大事幾乎全都和中東局勢扯上直接或間接的關係。2007年開年第一期,1月1日的美國《時代週刊》封面故事就是伊拉克。美國在伊拉克的處境無疑對於世局起了非常大的影響。
小布希不能選擇在沒有獲得明顯的勝利之前就從伊拉克撤軍,因為那等於宣告美國喪失在中東的影響力。所以他只能選擇增兵伊拉克,同時宣佈已下令增加一個航母戰鬥群到波斯灣,而且將會增派更多「愛國者」飛彈連到此地區。美國行政當局也開始顯露「越戰末期症候群」:小布希與賴斯都批評伊拉克總統馬利基--這有點類似美國突然發現他們支持多年的南越「民主」政權既貪腐又獨裁。季辛吉的名言值得參考「當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當美國的朋友是致命的」。美國的伊拉克新戰略要求馬利基動用庫德族與遜尼派部隊解決什葉派民兵之中勢力最大的邁哈迪軍,然而這正是馬利基的主要支持者。馬利基公開宣稱,美國人只要把武器裝備給他,然後美國人就可以回家,讓伊拉克人自己解決問題。小布希新戰略另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是,伊拉克政府軍的庫德族部隊沒興趣冒生命危險去介入他們所認為的「別人的事」,所以很多人棄職潛逃。庫德族最感興趣的是瓜分伊拉克之後佔有基爾庫克等伊拉克北部石油產地。這和美國宣稱的「統一而且民主的伊拉克」政策目標牴觸。
不止是增兵伊拉克,小布希還宣稱必須先處理伊朗和敘利亞,然後才有可能在伊拉克獲得成功。美國國務卿賴斯2007年1月12日在國會作證時,拒絕回答行政部門在攻打伊朗或敘利亞之前是否會諮詢國會意見的提問。此外,因為航母對於巷戰的用處很小,而且伊拉克反美武裝沒有彈道飛彈可供愛國者飛彈連攔截,小布希明顯仍在進行攻打伊朗的準備。航母可以增強對伊朗空襲的力度;愛國者飛彈連則是企圖攔截伊朗對美國盟國產油設施或者對以色列發射的飛彈。
筆者在2006年11月《尖端科技》曾推測,以色列在夏季戰事期間不動用「箭式」系統攔截真主黨的火箭的原因,或許是想估測,如果以色列參與進攻伊朗,真主黨的火箭究竟能對以國造成多大的威脅。到了2007年1月5日英國《星期泰晤士報》(SundayTimes)刊載,以色列方面放話表示以國有能力進攻伊朗,其論點之一就是,2006年夏季以國對真主黨之役顯示真主黨的火箭威脅不大。
美國正規軍或者美以聯軍能夠擊敗伊朗正規軍是毫無疑問的。而且除了派遣美軍佔領鄰接伊拉克的伊朗產油區、核設施要地(或者徹底破壞後撤離)、可能還有某些政治要地之外,美國不會派遣大量地面部隊佔領伊朗全境。這當然是為了避免再多一個規模更大的伊拉克式的困局。姑且不論某些較具份量的國家是否設法抵制美國稱霸的企圖,美國進攻伊朗的風險很可能是在伊朗之外的非國家行為者。
目前難以估計那些風險會對於美國的稱霸戰略造成什麼樣的困擾、阻礙、或者破壞。不論如何,中東地區2007年繼續升高動亂應該是個定局。中國大陸和美國將在世界能源重地繼續動亂的大格局之內進行更多的戰略博弈。◆
社論
國際瞭望與國防
兩岸關係與台獨
馬英九路線
二二八60週年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