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壺?

評國民黨「馬修」路線之爭與黨務人事調整

耿榮水
(長城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北高市長選後,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提出「藍綠和解重於國共合作」的宣示,引起所謂「馬修」路線之爭,同時調整高層黨務人事,由吳敦義出任秘書長,楊渡接掌文傳會,也引發黨內同志議論,這兩項重大決定對國民黨未來發展與台灣政局走向都有深遠影響,值得密切觀察。

關於「馬修」路線之說,事實上有一半是媒體製造出來的。源於《中國時報》記者蕭旭岑將馬英九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常會中的談話,故意漏掉「國民黨如重返執政」的前提,斷章取義稱馬英九公開宣示「國民黨與民進黨差距再大,也大不過我們與共產黨的差距;藍綠同在一條船上,二千三百萬人民都是命運共同體,沒有必要拚得你死我活,應該相互尊重。」據筆者所知,這篇由新台灣人基金會執行長、台大教授高朗所擬的講稿,主要在闡述國民黨的未來願景,表明一旦重返執政,將視在野黨為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絕不會像目前朝野關係那麼緊張與不正常,通篇論述條理分明,邏輯嚴謹,也從未出現任何「修正」字眼,卻被媒體誇大渲染為「馬修」,引起政壇一陣錯愕,若不是記者水平不夠,解讀錯誤,就是報導者別有用心。

雖然國民黨否認有「馬修」之說,但在高雄市長敗選、馬英九專任黨主席之後,不論在個人行事風格或政策路線上,確有某種程度的調整,與選前的作法,即使不能形容為南轅北轍,至少在輕重緩急上已有明顯差異,其中最大的調整是與民進黨的關係,亦即朝野互動可能轉趨積極與良性,不再事事杯葛或扺制。以立院問政為例,馬英九指示從政同志,許多重大法案,包括陽光法案、軍購案、監委與檢察總長同意案、總預算案等等,都應加速審查,一方面結合親民黨與無盟立委強力監督,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問政,該通過的就通過,該合作的就合作,不可為反對而反對。

馬英九做法確有調整

在處理黨產方面,國民黨也一反過去不積極的態度,表示將在六月底前處理完畢,除了要將中央投資公司盡快賣掉外,所得金額將作為黨工的退休金或遣散費支出,未來國民黨競選經費將以募款籌集為主,以洗刷過去與黑金結合的不良印象。

馬英九作法的調整,固然有其理念上一貫的堅持,實則也是客觀形勢所逼,讓馬英九別無選擇,非調整路線和作法不可,正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此與北高市長選舉不理想顯然有絕對密切關連。這場應勝未勝的選戰,給馬英九帶來的最大警訊是:即使執政黨政績再爛,紅衫軍再活躍,藍綠對立再嚴重,國民黨也討不到多少便宜,甚至祭出清廉、公正、道德等普世價值作為訴求主軸,也不一定能吸引選票,更無法改變傳統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確切一點說,國民黨其實已使盡吃奶的力量,將傳統選戰策略運用到極致,仍無法贏得勝利,這樣的挫折,一般人都無法承受,何況對一向信心滿滿、仕途平順的政治明星而言,幾已達無語問蒼天的地步,馬英九及其智囊們之急於改弦易轍,甚至不惜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也就不足為奇了。

馬英九另一個思考重點應與他角逐二○○八大位有關。過去馬給人溫文儒雅、中道理性的印象,如果藍綠對抗依舊,政黨惡鬥不歇,勢將不利於馬爭取中間選民,也不符合全島性選舉氛圍的要求,鑒於擴大選票利基,並維持一貫的問政風格,馬英九欲跳出政黨糾葛的激流漩渦,自是有跡可循。

論述立場不可自陷矛盾

然則,這樣的思考邏輯與調整作法是否正確?是否能使國民黨浴火重生?更明白一點說,對國民黨爭取二○○八重返執政機會是否有所助益,仍有不少商榷餘地。

關於北高市長選舉失利因素,筆者在上期《海峽評論》(193期)已有所評析,主要在於提名人選的個別差錯,並非源於理念路線的整體失誤,換言之,應是人選出了問題,再加上選戰策略不當所致,與政黨訴求或路線走向關係不大,國民黨最應檢討的是戰將不足與選舉策略運用失靈,絕非路線錯誤所致,高雄市籍立委黃昭順選後評論說:「高雄市長就是因為國民黨強調溫良恭儉讓而給讓掉了!」確有幾分道理。且北高僅是南北大城的地方選舉而已,若推而廣之到全島性大選,可能不免有削足適履之譏,醫病容易斷病難,若開錯藥方,即使再輕微的病也治不好,馬主席應深入發掘國民黨問題癥結所在,對症下藥,豈可病急亂投醫?

再者,國民黨基本政治立場宜有一致性,論述也不可自陷矛盾而強辭奪理。去年下半年,泛藍前後在立法院發動三次罷免總統案,顯見對貪瀆總統的深惡痛絕,百萬紅衫軍走上街頭,其實是泛藍支持群眾的變體改裝而已,顯示泛藍支持者內心的氣憤填膺,不料不到兩個月,卻急於審查總統提名的檢察總長,甚至登報徵求社會清流代表國民黨,作為監委推薦人選,無異承認阿扁總統的正當性,立場轉變之快,不但支持者難以適應,連外人都看得眼花撩亂,若去年三次罷扁為是,則今日承認總統的正當性必為非,若今日確認總統職位為正當,則去年倒扁運動就是胡鬧了,在野立場猶疑不定至此,也算是歎為觀止了。

實則政黨之所以能獲得群眾信賴,主要仍在於立場的一致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為政黨惡鬥,仍須視問題本質值而定。以陳聰明檢察總長任命案為例,國民黨堅持一貫反對立場,獲得輿論較多好評,親民黨則中途逆轉,以小惠泯大義,遭致泛藍群眾唾罵可見一斑。

至於國共合作也不能與藍綠和解相提並論,畢竟兩者性質不同。藍綠對抗除了政權的爭奪外,最大歧異還在於國家定位不同,終極目標不同,在某個意義上,台灣的政權更迭或政黨輪替,很像是統獨公投,或是一場寧靜的國體革命,迥異於西方兩黨政治的型態。而兩岸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不同,但在「一國兩制」的精神下,兩岸是可以求同存異的,對岸目前當務之急是防獨,並不急於統一,故而現階段的國共合作(正確說法應是「兩岸合作」)重心在於經貿交流,並非政治整合,這也是兩岸雙贏的前提條件。馬英九採信高朗教授的說法,未免失之輕率而不夠深刻。

吳敦義是「諸侯型」秘書長

馬英九另一引人議論的動作是大幅調整高層黨務人事,由重量級立委吳敦義取代詹春柏出任秘書長,另由資深媒體人楊渡取代黃玉振,出任文傳會主委,黨內新銳蘇俊賓出任發言人,此一人事安排確具新意。

吳敦義是台灣政壇老將,出道甚早,黨政經歷豐富,二十四歲即當選台北市議員,三十三歲出任南投縣長,首任民選高雄市長,現任立委,三年前即傳出「馬吳配」之說,目前仍有此說法,可見其份量之重,這次突接受秘書長之職,令各界大感意外,除解析馬的用人哲學外,對吳的生涯規劃也紛加猜測,而國民黨今後是否進入「馬吳體制」,更有不少人關注。

就筆者貼近觀察,馬英九重用吳敦義,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吳敦義不論在出身、資歷、能力與角色分擔上,顯然都優於前任詹春柏,而與馬英九有更大的互補性與前瞻性。詹是傳統「黨工型」秘書長,善於協調周旋,承上啟下,過去擔任台北市黨部主委,與馬市長配合良好,在馬初入主黨中央時,他的圓融個性,確有助於馬主席穩定黨部並推動黨務,但在黨務革新的非常時期,特別是在佈署二○○八大選需求上,顯然詹就力有未逮,此次北高市長選舉嚴重暴露詹的性格弱點,也給馬全面調整人事的機會。

吳敦義在台灣北、中、南部都曾參選過,也保持一定的聲望和人氣,屬於「諸侯型」秘書長,與馬英九結合,除了政治理念相近外,實則更像是中央與地方勢力的結盟,其相加相乘效果,不可估計。吳的另一特色是能言善道,慎敏於事,更因久經政壇歷練,其進退行止,已臻爐火純青境界,恰與品格方正、近乎刻板的馬英九形成明顯對比,也正可彌補不足。吳形容馬像是唐三藏,需要更多的孫悟空保其西天取經,雖有自謙求賢之意,此種說法也確是入木三分。

「馬吳體制」是否成形,則必須再作觀察和共事檢驗,其中關鍵在於馬是否授予吳更多的自主權,若凡事都要請示,可能也不符吳的個性,更不利國民黨的發展,須知吳乃一方之霸,又有豐富選戰經驗,全島政治生態也瞭然於胸,對於二○○八的勝選之道,自有其獨到見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馬若能再續劉備倚重諸葛亮之佳話,吳必生死以赴。

至於外傳馬用吳意在牽制王金平,削弱王在立院的影響力,此說固有所本,應非重點所在,重點在吳是一著諸多用途的活棋,平時穩住黨中央,增加黨的威信,選舉時立刻形成戰鬥團隊。最近的考慮是若馬因特別費遭起訴,勢須辭黨主席之職,吳可坐鎮黨部,甚至代馬參選黨主席,以確保黨權不落他人之手。若吳輔選二○○八成功,馬榮登大位,吳必是組閣不二人選,是否與馬搭配就不必那麼在意了。

楊渡視野寬廣論述深刻

馬英九啟用楊渡也非即興之作。就筆者所知,原先馬甚是倚重從民進黨來投的鄭麗文,不僅是連戰的舊班底,更因鄭對綠營生態較熟悉,可提供藍營不同的思考角度,後因鄭私生活與作風遭舉發而請辭,文傳會改由也是媒體人的黃玉振負責,黃為詹春柏所引進,與馬淵源並不深,加上黃的個性較為拘謹,論述能力未達馬要求,故未能扶正,黃的挫折可以想見。事前又未受尊重告知,牢騷難免,馬處事不夠練達,應引以為鑒。

接任的楊渡外界視為黑馬,知悉底細者更是寥寥無幾,黨內同志則質疑其忠誠度,人事任命前兩天才入黨,也算創下先例。實則楊素為圈內人所熟悉,過去曾在黨外雜誌為文批判國民黨,自詡自由派知識份子,後任職於中時報系,並非主流當權派,最高職務僅為副總主筆,此次為馬重用,大出報老闆意外,懷璧而不自知,其尷尬可想而知。

若從楊渡公開發表的文章或短評而論,他可能是國民黨近年來歷任文宣主管視野最寬廣,論述也最有深度的一位。去年倒扁運動高潮時,楊曾以「狼與羊」為題,引用大陸暢銷書《狼圖騰》的觀點,形容藍營的群眾像是一群羊,綠營則像是一群狼,羊性溫馴少攻擊性,數量雖多卻無可懼,狼則凶殘團結,攻擊力甚強,內鬥也十分激烈。比擬入微,予人印象深刻。楊另一用功甚勤者,在於鑽研台灣史料,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相信自可大展長才,馬之倚重良有以也。

新任發言人蘇俊賓僅在電視談話性節目露過幾次面,尚無太多表現機會,馬用他確有真才,還是僅為新生代樣板,尚有待觀察。

馬在變中求生存發展

此次黨務路線作法的調整與人事的安排,引起各界頗多關注眼光,雖有不少質疑,勿寧是一種愛深責切的心理,也可印證馬之動見觀瞻,馬不但不必耿耿於懷,反而要有聞過則喜的胸襟,坦然接納建言。當然從中也可以嗅到馬英九已就二○○八戰鬥位置的氣味,展現了相當的企圖心,顯示馬在變中求生存發展的策略佈署方向,特別是在增強馬團隊的戰鬥力方面,注入不少新血,表現得較為寬廣的格局和氣象,這也是一位國家領導人基本必備的素質條件,馬的人事已盡,能否成事,只好聽諸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