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足鴨」總統與民主黨的國會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朝野政客大談從伊拉克撤軍

去年十一月國會改選,為二○○七年美國政治帶來新的形勢,可以用二十四個字來形容:「布希貶值、國會反彈、人心思變、婦女抬頭、伊戰無路、黯淡兩載」。大選結果揭曉第二天,布希宣佈撤換國防部長倫斯斐,對六年來不可一世的鷹派好像是當頭棒喝,酷似中國「四人幫」時期的那種「帽子公司」(無限上綱、扣大帽子)消失。朝野政客大談從伊拉克撤軍,再沒有人說這是「不愛國」的言論了。

所謂「布希貶值」,任期只有最後兩年的布希總統似乎逐漸失去他的「relevance(適時性)」。輿論形容布希一月十日晚上黃金時段在白宮圖書館向全國電視講演:「一副可憐相」、「你可以看到一個黯然失色的總統」、「他丟了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輸了民意對戰爭的支持」、「他的總統統治就像一匹沒人騎的馬」。布希在這次重要講演中拋出了經過一個多月深思熟慮的到伊拉克軍事「surge(加油)」計劃,只有百分之三十多的民意贊成,百分之六十多的民意反對。各大報紙上出現要求國會彈劾總統的大幅廣告。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情緒在執政的共和黨內、在軍人家屬中、甚至在現役軍人中都公開出現,在民主黨人、左派、和平運動積極分子中就更不必說了。許多戰略專家和退休將領都認為布希的「surge(加油)」計劃注定要失敗。

「布希貶值」的一大因素就是他身邊的「火神派」人物逐漸消失,特別是大選失敗第二天,「火神」的化身、國防部長倫斯斐被撤,六年來一直拿起「愛國」大棒來打擊反戰言論(甚至罵反戰是親納粹行為)的老總從華盛頓的地平線消失。在倫斯斐「准辭」之前,兩位「火神派」主將、前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和前常務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早已離開政府。前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看到民主黨在國會佔優勢後沒有可能批准自己的「臨時」職務而提出辭呈。另一位「火神」人物、「火神派」的筆桿、前副總統辦公室主任劉易斯‧利比早已辭去,正被法庭「洩密」審判,有可能打入大牢。當前布希身邊的「火神」只剩下副總統切尼和白宮政治顧問卡爾‧羅夫,他們的公眾威望大不如前,也少拋頭露面了。

所謂「國會反彈」符合《老子》名言:「反者道之動」。從布希一進白宮到二○○六年底,由於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而布希又是最不喜歡別人干涉、限制他執政的人,所以美國政治基本原則中的「checksandbalances(制約與平衡)」簡直失去意義,國會簡直變成白宮的附庸。現在國會兩院的控制權都落到民主黨手中,眾議院議長屬於反對黨,兩院各種事務委員會的主席都由民主黨人擔任,布希再想要國會像過去那樣不跟白宮找麻煩是絕對不可能了。

布希被迫停止擅自竊聽活動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布希政權突然在一月十七日宣佈停止政府不經「秘密法庭」許可而擅自竊聽公民電話的決定。這件事在一年前曾掀起很大風波,可以簡單說說其來龍去脈。一九七八年(即美國民意強烈反對而停止越南戰爭的兩年後),美國國會發現政府私自竊聽公民電話、有損公民「隱私」的基本權利,因此通過法案,建立一個由十六位聯邦法官組成的「秘密法庭」,專門審查政府竊聽公民電話的申請。自從「秘密法庭」設置以來,從來沒有一次拒絕政府申請,但這一司法程序並不是形同虛設,而是代表對政府行為的一種監督,避免政府濫用職權、任意侵犯人權。

「九一一」以後,布希政權認為這一監督程序妨礙安全部門對境內隱藏的恐怖分子的偵訊,因此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一法律程序置之高閣封存。二○○五年底,內部知情人士把這一基本上的「違法」行為讓《紐約時報》給洩露了,一時民情大嘩,布希政權內部對這一行為看法不一:有人認為總統為了國家安全有權這樣做,有人認為這樣做是違背民主原則的。最高法院認為只要國會通過決議,授權給政府就行了。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就通過了決議而讓布希政權過關。可是在反政府陣營中,布希不尊重人權的形象越來越嚴重,有人甚至想為此彈劾布希。

在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的情況下,要彈劾布希是無法進行的。現在「變天」了,雖然新議長佩洛茜等領袖對媒體表示:彈劾總統不是民主黨人計劃中的節目,但競選時所釋出的對布希的不滿、以及民主黨人答應選民要好好監督白宮行為並對過去六年布希的敗績進行調查等,很有可能在布希最後兩年把他搞臭。如果他繼續犯嚴重錯誤的話,民主黨人也可能在公眾壓力下開展彈劾進程。現在布希突然在竊聽問題上轉了一百八十度也看出事態的發展。

所謂「人心思變」,跟前面所談人們對布希政權的失望有關。中國俗話說:「窮則思變」,美國也到了這種境界。布希在二○○○年競選總統時,以一個正派、誠實、可靠、崇信道德觀念的新人物出現,揚言要把華盛頓的敗壞風氣(主要指克林頓造成的色情醜聞)扭轉過來。當時也有一種順應「窮則思變」的因素。他當了四年總統,並沒有什麼移風易俗的大動作,但也沒到人心敗壞的地步。在二○○四年總統選舉中,他的智囊卡爾.羅夫針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利沒有堅定信仰、不堅持原則、變來變去的弱點,打出「faith(信仰)」王牌,把社會保守勢力大批動員出來投票,壓倒了民主黨票數的增長而勝選。但布希第二任上,缺點不斷暴露,特別是颶風「卡翠娜」襲擊新奧爾良等地發生特大慘案時,布希與切尼表現出的麻木不仁,以及事後並不真正去大力援救災區,把布希的假面具都撕毀了。

「歐巴瑪效應」

布希剛上台時,由於不學無術、常鬧笑話,但他在國會作國情咨文報告,表現得很不錯,人們說他「學得快」。可是他的國情咨文報告、以及其他講演,年復一年,都是老一套。人們逐漸看出他劉阿斗的本質。特別是在國際戰略上搞窮兵黷武、一意孤行、伊拉克陷入泥坑、對以色列不加克制、拒絕和伊朗與敘利亞對話、放棄外交與政治主動等,使民意對他大失所望。這就是「人心思變」的主要背景。

美國「人心思變」效應又和突如其來的「歐巴瑪效應」混淆起來。二○○七年還沒來到,美國輿論的探照燈就開始尋覓二○○八年最可能出現的布希接班人。各大雜誌把現在國會唯一的黑人參議員、伊利諾伊州民主黨人歐巴瑪(BarackObama)當作「明星」人物,甚至還在封面登載他海灘游泳照片,把他比作一九六○年代從默默無聞的參議員一躍而為總統的甘迺迪的化身。各大新聞電視台、特別是MSNBC電視台、對他大大宣傳,不遺餘力。如果用氣象來形容當前美國政治景觀,布希好比夕陽西下、越來越暗淡;歐巴瑪好比一輪明月。行家說:兩年前如果有黑人政客想競選總統,一般人會一笑置之。現在卻是許多人(包括白人)要求歐巴瑪出來競選,這和布希把國家大事搞得一團糟有關。

所謂「歐巴瑪效應」,其中有參議員、哈佛畢業、大學教授、人權律師、言論理性、自由信念、口才靈活、幽默詼諧、滿面春風、親近群眾、一張白紙、世紀新風等因素。歐巴瑪於一九六一年出生夏威夷,父親是肯尼亞移民(後來又回去肯尼亞並和他母親離婚),母親是美國白人,他長期在芝加哥當律師並被選入伊利諾州議會參議院,和黑人結婚,自認為是黑人社區的一部分。二○○四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由他作主題講演,一舉成名,並以壓倒多數票選入美國國會參議院。人們預計,明年民主黨內總統候選人的角逐,主要會在歐巴瑪和喜萊莉.克林頓之間,一個代表黑人崛起,另一個代表美國「陰盛」,兩者都反映出「人心思變」。

白宮可能出現「第一先生」

所謂「婦女抬頭」,集中在兩位女性身上,一位是「現在式」,是加利福尼亞眾議員佩洛茜,已經變成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議長。一月初她乘勝進入國會眾議院大禮堂時,帶了一大群她的孫兒(強調她是個模範母親與祖母以博得美國廣大婦女的擁護)。另一位是「將來式」,是紐約州參議員喜萊莉.克林頓,是當前美國民意認為或然性最大的下屆總統(到本文脫稿之日她還沒有正式宣佈參選,但只是故意製造「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66歲、身為祖母的佩洛茜在美國公眾中並無太高威信,她現在身為議長(在美國禮儀上排位第三、在總統與副總統雙雙發生意外的情況下將繼任總統),對美國政治影響是個未知數。她現在被媒體炒得火熱,被形容為「美國第一女強人」、「真正的第一夫人」。但她的性格並不是「鐵娘子」。她已經宣佈不贊同布希的伊拉克增兵計劃,但也表示不會特意在批准軍費預算上與白宮刁難。他同情前線死傷的將士和家屬,認為他們對國家作出貢獻,過失是在布希身上。

喜萊莉這些年來一直是美國媒體的主要焦點之一。這次國會改選時她也是走遍全國、幫忙本黨候選人拉票的得力健將。民主黨勝利、共和黨式微、布希支持率空前低落、伊拉克僵局無法克服,美國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總體情況下降等,二○○八年總統大選,恐怕很難再選出共和黨人入主白宮了。這一形勢對喜萊莉大大有利。她的「明星效應」與當前美國「婦女抬頭」的形勢互為因果。美國還沒有出過女性的總統候選人,她很有可能創紀錄。如果她能成功當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那就有可能破天荒使美國出個女總統(白宮就會有「第一先生」)了。

美國「婦女抬頭」還有一大表現:新國會參議院現在一百議員中有十六位女議員了。她們創造的另一新氣像是結成一個跨黨「姐妹」組織,每週碰面一次。美國ABC電視台「美國早安」節目主持人戴安娜對這一組織進行了集體採訪並報導了。16位政見不同的「姐妹」一團和氣,並達成互不個人競爭的默契。她們一致認為美國事無大小都與婦女有關。她們也一致認為:當好參議員和當好妻子與母親並不矛盾。這種賢妻良母型的新型政客形象對美國一半以上成年婦女沒有配偶的社會現象可以說是一種新風尚。

「加油」計劃夜長夢多

所謂「伊戰無路」指的是美國面臨了既無前進的「勝利」道路,又無不像征「失敗」的後退道路。布希美其名為「surge(加油)」的象徵性的「增兵」(增派兩萬一千五百人)計劃,實際上只是在表面上脫離了他那頑固堅持而非常不得人心的「staythecourse(朝原路走)」政策,以進為退而已。行家認為:布希明知公眾輿論會反對他「surge(加油)」(民主黨人稱為「escalation(加劇))計劃而把它打出,是為民主黨設個圈套。如果民主黨在國會裁減軍費,他可以把將來計劃失敗的責任推給他們;如果民主黨人不敢公開反對阻撓,將來秋後算賬,布希也不必單獨擔咎,可以拖民主黨人下水。

布希「surge(加油)」計劃是把軍力集中到伊拉克暴力事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首都巴格達和鄰近地區,捕捉搗亂分子、把治安搞上去、居民和政府加強合作、使反美「恐怖分子」孤立。計劃的兩大支柱:一是美國和伊拉克軍隊共同行動,統一指揮;二是伊拉克政府軍隊不但要打擊遜尼派的抗擊武裝,還要打擊專門殺害遜尼居民的什葉派「民團」。問題在於,現總理馬利奇是什葉派宗教政客薩達爾教士捧出來的,薩達爾卻是對美國「最危險的伊拉克人」。一月十八日,馬利奇總理一方面宣佈逮捕了五百名忠於薩達爾的民團,另一方面公開抱怨美國不給伊拉克軍隊足夠的經費與武器來執行任務。看來「加油」計劃還沒有正式付諸實施就夜長夢多了。

布希使美國成了可怕的「魔鬼」

人們已經在擔心伊拉克局勢的發展,不管美軍在不在伊拉克,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內戰」早已開始,美軍被夾在其中,這就是美國「撤軍派」認為美軍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呆在伊拉克的原因。問題在於美軍撤退以後局勢會如何發展。一個可能是伊拉克內戰打了幾年以後像西班牙內戰那樣,戰火不擴散到境外而自行熄滅,這算是好的發展。另外一個可能是戰火擴大,中東遜尼派國家(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與什葉派國家(主要是兩伊--伊朗和伊拉克聯盟)之間的大戰,被認為是即將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有可能變成核戰爭,那就太危險了。

所謂「黯淡兩載」指的是布希的最後兩年前景黯淡,前面已經談到。有三大因素將使布希第二任「跛足鴨總統」的最後兩年不會好過:(一)「打恐威信」掃地,(二)中東每況愈下,(三)美國「超強」轉弱。這三大因素互相關聯,中東局勢擺不平穩是其旋轉樞紐。中東失控,恐怖日益滋長,美國「超級大國」形象日益衰落。中東局勢嚴重,有些是布希政權承繼的,像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但布希處理不善,使之惡化下去。伊拉克現在是中東死結的中心,完全是布希一手造成。伊拉克的悲劇是雙重錯誤。第一重是無緣無故以武力去別國「改變政權」,是國際秩序倒退到十九世紀。第二重錯誤是布希誤踏「文明衝突」雷區,用摩尼教的「二分法」--美國自己是「聖者」、別人是「魔鬼」--來對付所謂「無賴政權」,結果使美國在全世界民意中變成更可怕的「魔鬼」。

布希在「九一一」慘案以前是個雙料「草包」,一是不會應付突發事件(如海南撞機),二是經常不在華盛頓辦公(喜歡度長假)。「九一一」慘案使他換了形象,他披上「非常時期打恐總司令」的軍裝,神氣了好幾年。現在,正像MSNBC電視台形容,他變成「不穿衣服的國王」了。天下哪有天天喊「恐怖」威脅、當了戰時大總統而不動員全國奉獻、犧牲,還不斷減稅的?!要嗎是美國不在「戰時」,要嗎是總統「打恐」不力,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布希當前的尷尬來源於此。他最後怎麼收場?這二○○七和二○○八對他會是怎樣的凶多吉少,那就要看事態的進一步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