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初始,圍繞國民黨馬英九主席媒體引爆了一連串的報導風波;這個被籠統扣上「馬修路線」名稱,指馬英九專任黨主席後,將採取新的路線,結果不但引來綠營的冷嘲熱諷,連藍營也頗多微詞;甚至對岸學者乃至網民也提出批判。緊接著馬英九又因黨中央人事的發佈與黨2008年總統選舉黨內提名時程的規劃案等,再度成為媒體焦點,究竟馬英九專任黨主席之後,有沒有所謂的「馬修路線」?
風波的導火線源自馬英九率領副主席、黨務主管參加總統府元旦升旗典禮,但外界關注的不是他特別在府前宣示,2007年已經到了「黨務改革繳卷的時刻」,國民黨將積極推動處理黨產、立院問政、組織人事與黨務革新等四項改革的談話;而是媒體登出2006年12月27日馬英九在中常會上的談話,指出:「國民黨與民進黨差距再大,也大不過我們與共產黨的差距。藍綠同在一條船上,2300萬人民都是命運共同體,沒有必要拚得你死我活,應該相互尊重……,國民黨如重新上台,將視『在野黨』為競爭的對手,也是合作的夥伴。」馬英九這段談話被媒體以所謂「國民黨高層透露」進一步引伸為:「未來國民黨將會走『政黨和解』道路……馬英九的兩岸也會與連戰『有區別』,在『選總統』前,『國共合作』將會被技術性擱置。」今年元月三日媒體進一步引述馬英九對在野黨杯葛行政院長施政報告不以為然,這一連串被稱為「馬修路線」的報導,引來國民黨籍立委的質疑,直說「都快腦震盪了」,還請馬英九當立委一天見習看看。綠營立委諷刺馬英九是「政治三七仔」,根本就中邪了;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也說,「好像他已經變成中國的代理人。」
發言風波剛過,又因馬英九發佈新的中央人事,引來另一波爭議。文傳會新任主委楊渡因任新職才剛入黨,而發言人蘇俊賓過去曾在親綠營的談話節目中也以綠營的口吻批評國民黨,中常會中有人質疑臨時入黨就能擔任黨內高級文宣要職,在外面大肆批評就可以獲得重用,難道這就叫改革?那以後誰願意在基層出錢出力,為黨政策辯護?誰願淒苦風雨仍跟著國民黨拚戰?黨內新生代菁英基於愛黨護黨之心,才沒有跳上螢光幕痛批國民黨,但馬英九不應該只提拔那些會上電視砲轟國民黨的人,否則這對愛黨、護黨的新生代情何以堪?也有人希望馬英九處理人事案時應務求圓融,最好能先知會當事人,否則倉促之間才告知當事人,會讓外界留下對馬英九負面觀點。「希望馬英九能多下南部,拉近與民眾的關係」。
17日的中常會又因總統提名黨內初選的時程規劃引來新的爭議,反對組發會規劃初選辦法的中常委指黨中央倉促決定三月起跑、六月產生2008年總統候選人,與學理、實務不符;但支持者則主張民進黨這幾次總統、立委初選都在四月到五月舉行,如果民進黨就在五月公佈總統候選人,國民黨在四月辦總統初選,四月底到五月辦立委初選,看不出有任何不妥?中常會最後修正通過延展一個月的修正案,暫時化解爭議。但這一連串涉及黨的基本路線、高層人事與2008年總統大選規劃的「馬修路線」卻仍在藍綠陣營中持續發酵。
在對岸關於馬修路線的討論更是上溯到文傳會曾經在報紙上刊登「台獨也是選項」的文宣,以及黨新任發言人的淡綠色彩,質疑馬英九要修正國共平台,馬修路線幾乎被濃縮成是:「藍綠和解先於國共和解」的路線。綜合各方面對馬修路線的質疑主要包括:
一、國民黨「本土化」不是去和民進黨爭「本土」代表權,絕對爭不贏。台獨如是選項,選民進黨就好了,何必選國民黨?要本土化,最「本土」的就是台獨了,民進黨任一組出來都比馬「本土」,還有什麼懸念?何必選馬英九?現在馬的作法,讓國民黨多了集思會色彩,這正好是國民黨自殺的路線。
二、綠營支持者雖然對陳水扁不滿,但支持台獨的會「含淚投票」,但藍軍對馬有信任危機,從「319抗爭」到「紅衫軍倒扁抗爭」,馬的立場令人不安。如果馬向淡綠靠攏,用親集思會的人,等於李登輝路線復活,這樣藍軍「票投不下去」,比如郝龍斌曾入綠閣,票就跑掉了。
三、馬用人太無情,「EQ」太差,比如前台北市歐、白兩位副市長的去職以及此次黨中央高層人事的異動,馬都未事先知會,造成當事人難堪。
四、對外省原罪太過介意,企圖往綠色靠攏,強調台灣主體性卻講不清楚,馬的作法不改,2008可能敗選。
五、綠營候選人可以裝「統」,向中間靠來騙選票,因為民進黨候選人「獨到骨裡」,綠色選民可以容忍他們變花樣;但藍營支持者對馬的統一立場尚欠信心,馬如向綠靠,會自食惡果。
六、馬英九只靠清廉,但政治謀略不足,如今力霸王又曾集團出逃大陸,國民黨雖然開除王又曾夫妻黨籍,停止王事展黨權;民進黨可以反打國民黨;何況還有馬的特支費案可作文章,馬光靠清廉牌無法打贏民進黨。
七、馬英九必須搞好和連戰及王金平的關係,必須和親民黨化敵為友,而且要多接近南部基層聲音;否則藍軍會再嘗敗績。
八、藍綠最大的差別在國家認同,民進黨早就和大陸私下往來,不必馬牽線;萬一蘇修路線有新的兩岸政策,或民進黨先喊出重回「九二共識」,打開兩岸僵局,則2008年國民黨就難選了。
九、黨中央搞藍綠和解,卻又裁地方黨工,不補助選舉經費;如此,地方樁腳會被綠營挖走。馬不食人間煙火,馬團隊都是不懂黨務的在胡搞。
馬英九三日拜會立法院長王金平時說明,他沒有提出「馬修路線」,國民黨並沒有任何修正。朝野有可以合作的機會,但也有無法合作的地方,他不贊成硬拗、激烈對抗,造成國會空轉,國民黨會秉持一貫理念,該合作就合作、該杯葛就杯葛、該通過就通過、該刪除就刪除。他強調國民黨不論採取上述何種決策,一定是基於理性考量的最後結果,願意在理性的基礎上和執攷黨和解;朝野合作的標準就是「理性主義」,並按憲法規定運作。即使對方佔據主席台,「也不代表國民黨有動手的權利」,雖然一時看起來會吃虧,仍應該展現負責理性態度,讓人民公評。馬並以軍購預算為例強調,既然96年的相關預算已經通過,還包括兩億元的潛艦前期規劃費,再反對95年度追加預算就沒意義。至於監委提名爭議,馬英九說過去質疑提名不合程序、名單不符期待,但如果總統要撤回名單重新提名,「再杯葛就沒有道理、總統有憲法提名權,不管總統是誰,他就有此權利。」馬英九指出類似例子很多,關鍵在於避免不理性的杯葛,執政黨不要當家鬧事,衝突降低,效率自然能提升。立法院在民進黨執政六年內,通過數百個法案,都是藍綠合作的成果,這都是朝野合作的具體實例。
至於替民進黨大陸牽線說,馬英九表示:「那是對事實與現狀的描述,我們畢竟是同一國的人民。」也有學者認為自從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後,國共兩黨互動頻繁,在升高國民黨民意支持度的同時,也招致島內部分政治勢力的強烈反對,甚至引發美國對馬英九上台後親大陸的擔憂。因此,馬英九這番表態也希望消除外界對其兩岸政策的擔心,爭取「最大的支持力量」。
如果要探究馬主席心中的「馬路線」必須回到12月27日他在常會中的發言,馬英九楬櫫四大黨務革新:一是黨產處理,六月底前要處理完畢;往後政黨財務應由「政黨法」規範,反對清算鬥爭式的黨產條例,國民黨未來競選經費將以募款籌集。二是國親聯盟是大勢所趨,務須儘快完成;對於其他泛藍政黨與無黨籍人士,我們也要加強合作。三是強化立法院問政表現,展現理性問政的能力;最後是調整組織人事,強化戰力。這些也是國民黨黨務革新必須要走的方向。但馬英九當天的發言最重要的應該是第二部分關於台灣的願景,可惜因不懂包裝宣傳,反而被媒體忽略了。馬英九宣示國民黨的六大願景是:第一、停止撕裂族群,恢復社會生機;第二、解除政治枷鎖,經濟全面鬆綁;第三、堅持對等尊嚴,兩岸共存共榮;第四、厲行文官中立,恢復正常功能;第五、堅持清廉治國,打擊貪贓枉法;第六、尊重在野制衡,歡迎媒體監督。這六大願景實際上都是切合台灣當前民眾心聲與國家需要的良善訴求,但問題是為何真實的馬路線「馬車未出門就碰壁」,反而是被描述得歪七扭八的「馬修路線」到處亂闖?
對照馬修路線的「媒體風波」與馬英九談話的落差,可以看出馬團隊好像真的不懂「江湖險惡」,是「一群闖入叢林的小白兔」,因為:
一、馬專任黨主席的首次中常會談話,涉及具體黨務方針,等於是國民黨重要的宣示,本即應以文宣方案包裝,向外推介;或由支持者及團體在報紙上刊廣告重點呈現、聯名支持,如此就不會被斷章取義,但馬團隊沒有這樣做,最後馬的談話外界根本無從窺知。
二、馬英九提出的訴求仍是「作文章」,與在野黨是不符合的。在野黨著重的是「行動綱領」,淺顯易懂,抓重點呈現,不宜淪為打高空。比如當年美國羅斯福總統在大蕭條時代的競選文宣政策,打動人心的只要一句口號就夠了。論述越多,民眾越記不住。民進黨的訴求多半只有一句話,是一個主訴求去推出其他子訴求。國民黨現下還在找學者提「執政綱領」似的文件,這種老套路應等執政後再說,目前國民黨最大的問題還是「不會做在野黨」。
三、政治運作有些是「能說無法做」,有些是「做不能說」;這點馬英九尚待進一步體會。
四、馬英九不可能在短期內與國民黨舊勢力做切割,必須先包容再轉化,但目前包容與吸納的成效不彰,但切割的動作似乎被外界放大解讀。馬團隊明顯忽略或低估輿論導引的破壞力,與媒體關係尤其需要全面補強。
五、在媒體政治時代,動作比語言重要,國民黨文宣觀念老舊,還停留在「作文」時代;但在野黨要的是「動態文宣」、是「戰鬥文宣」,但黨內有多少人明白在野黨的文宣是什麼?
六、黨務部門不同於行政單位,必須團結各路人馬、各方勢力。但馬團隊同質性過高,關照面不夠周全,政治運作不夠細膩。這些都不能低估,因為這些都是廣義的治國能力,是不應偏廢的。
七、馬團隊要藍綠和解,但第一步必須先黨內和解,政黨不是病患,不可能一次手術切割;國民黨是百年沈痾舊習,只要長期治療方向正確,應可慢慢導正,馬英九第一項工作還是得先從黨內團結開始。君子可以「和而不群」,馬英九大可擁抱各方勢力而不必作風保守。
八、馬英九個性靦腆,他的「馬氏溫暖」經常需要時間才能讓當事人體會,但這樣的作風非常不利於在野時期,不利媒體傳播,反而多了負面印象。馬團隊必須自我解放,多些幽默,少點說教。比如參加同仁網誌活動、創造英九部落格、舉辦黨部運動會等……動態的文宣,這樣年輕的世代才會靠近。
馬修路線最大的問題還在國民黨的本土論述還是跟著民進黨的調子走。回頭搞「二二八事件」,怎麼做都是吃力不討好;和民進黨拚本土怎麼拚也拚不過,這是馬團隊必須有的基本認識。馬不可能迴避國民黨包袱,要勇敢轉換。把國民黨黨魂找回來,是要讓本省人認同國民黨過去維護並創造中華文化新生命的必要性,把台灣本土的創新活力與中華文化的雄厚基礎結合,讓台灣人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中佔據關鍵位置。本土化的論述是要向前看,向國際看;不是向後看、向省籍看;不是用集思會式的地方化塗國民黨的牆泥巴,國民黨的本土化如果是這樣做必死無疑。事實上,民進黨最弱的是國際關係與兩岸問題,最怕的是談台獨的困境、談台灣的國際關係、談台灣經濟的活路;兩岸政策才是國民黨最大的優勢。因而,三通後的台灣前景、國家安全與兩岸關係,才是國民黨的主戰場。國民黨必須勇敢喊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但台灣的中國人是要領導大陸中國人前進的先鋒,是中華民族現代化最成功的典範;事實上,大陸目前走的就是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路線,國民黨過去的訴求沒有錯,為何大家全忘了?馬英九如果真的要有路線,只能有一條,那就是「先把兩岸和平架起來,把台灣人的錢賺回來」。◆
社論
國際瞭望與國防
兩岸關係與台獨
馬英九路線
二二八60週年
海峽短評
編後